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松嫩平原旱作农区市场经济条件下轮作体系变化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轮作体系变化原因分析和1991-1995年定位模拟试验研究,比较当前生产上应用的几种轮作体系的利弊、优劣。结果表明:生产上运用的轮作体系中,玉米-大豆-小麦-甜菜、亚麻是高粮豆产量型的轮作体系,玉米-大豆-甜菜、亚麻-大豆是高效益型的轮作体系。高效益作物是玉米、甜菜。通过试验中前茬后作产量、效益分析得出,最佳轮作体系是玉米-大豆-甜菜、亚麻,以及玉米-大豆-玉米-甜菜、亚麻。此两种轮作体系的粮 相似文献
2.
对宁南旱区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草地土壤水分消耗及粮草轮作水分恢复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苜蓿生长年限延长,在1 ̄6年内苜蓿草地土壤湿度下降迅速,产草量逐年上升,7年后土壤湿度下降趋于平缓,但苜蓿产草量下降迅速,表明苜蓿生长强烈耗水引起深层土壤干燥化,导致苜蓿生长逐渐衰败,苜蓿平均降水生产效率逐年下降;(2)苜蓿草地土壤垂直剖面可分为降水入渗恢复层(0 ̄200cm)、根系发达枯竭层(200 ̄500cm)和根系衰老缓耗层(500cm以下)三个层次。随苜蓿生长年限延长,苜蓿剖面的主要土壤干层逐渐上移,并且干层厚度呈现减小趋势;(3)耕翻的苜蓿茬后轮作粮食作物的年份越长,土壤水分恢复越好,实行草粮轮作的苜蓿最迟不超过生长的第10年。 相似文献
3.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1)
[目的]结合大田试验与计算机模型技术,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明确建立粮草轮作模式在产量、耗水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和传统粮食生产模式的差异;阐明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粮草轮作模式和粮食生产模式以上组分的变化规律,探明该地区粮-饲耦合系统的气候变化适应力。[方法]基于山西右玉黄土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田间试验数据对作物模型APISM(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进行校准和验证,结合气象数据生产工具ACSGTR模拟、分析研究点基准情景(1980-2009年)及未来情景(世纪中期2040-2069年、世纪后期2070-2099年)多种种植模式的产量,耗水量(ET)和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变化。[结果]APSIM模型对研究区玉米(Zea mays L.)、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饲用燕麦(Avena sativa L.)和秣食豆(Glycine max L.)生产模拟的精度较高,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仅为6.25%~15.48%。情景模拟中,随着模拟区间内升温度与降水提高,各作物产量均有所提高,其中秣食豆产量增幅最高,达21.90%~36.07%,马铃薯次之,达15.71%~23.02%。ET方面,马铃薯在2040-2079年、2060-2099年情景下ET相对基准情景增加11.56%~20.83%,幅度最大。WUE方面,2040-2079年、2060-2099年情景下玉米、饲用燕麦与秣食豆WUE提高幅度较大,平均为16.50%、12.10%和23.13%(P<0.05)。[结论]APSIM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可较准确模拟几种主要作物的生产。相较基准情景,2040-2069年、2070-2099年情景下各作物产量,ET和WUE均有提升趋势。由于较高的产量与WUE,可认为玉米-饲用燕麦轮作、拥有较高生产力的同时也具备较好的气候适应性;而马铃薯-玉米轮作相对其它轮作模式的耗水量更高但产量变化不显著,适宜中短期旱作生产以保障食物安全;马铃薯与饲用燕麦、秣食豆轮作和玉米-燕麦轮作模式耗水量较低,更适宜恢复土壤水分。研究结果可充实相近地区的长期数据积累与研究空缺,并为农牧业可持续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作物定位轮作体系长期试验研究(Ⅱ)--不同轮作方式对大豆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2002年在东北农业大学校内农学试验田进行作物定位轮作的长期试验研究,分别对不同作物轮作体系的土壤微生物、土壤优质真菌及土壤肥力的演变做了研究和分析。现将不同轮作方式对大豆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加以总结。结果表明,不同轮作大豆田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前期较低,生育盛期和成熟期较高,土壤真菌数量以苗期、结荚期较高,生育中后期有所减少;不同轮作方式相比,连作种植促使大豆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化。 相似文献
16.
作物定位轮作体系长期试验研究(Ⅲ)--轮作与连作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7~2002年在东北农业大学校内农学试验田进行了作物定位轮作的长期试验研究,1997年对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了测定,以探讨轮作与连作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壤细菌和放线菌在前期数量较低,在生育盛期和成熟期较高,土壤真菌数量在前期呈现较高的水平,后期数量反而较低;大豆对各类土壤微生物的繁衍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在作物生育中后期才有表现;玉米连作使土壤微生物数量略有减少;小麦连作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繁衍。大豆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变化与大豆生长发育状况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早稻青虾轮作模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平原水网地带进行稻虾种养轮作,早稻产量6.030~6.390 t.hm-2,青虾产量412.5~547.5 kg.hm-2,纯收入3.710万~3.590万元.hm-2, 相似文献
18.
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现代农业,促进当地大蒜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对大蒜与辣椒轮作的可行性及技术措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轮作模式能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和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生态环境,降低连作障碍的发生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每667m2可增收8 950元。 相似文献
19.
稻虾轮作种养模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绍兴县进行水稻和青虾轮作种养模式试验,面积8.4 hm2,4月5-8日水稻播种,7月19-27日收割,8月8-25日放养青虾苗种,12月底捕捞,共收获水稻50 400 kg,获利38 052元;青虾5 670 kg,获利151 200元;花、白鲢16 758 kg,获利14 868元,总获利204 120元,投入产出比为1︰1.698,结果显示,稻虾轮作种养模式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地特点及合理利用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松嫩平原西部有盐碱化土地面积373万hm^2,是世界三大片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由于区域内独特的地貌条件、成土母质组成、气候条件、地下水水位及其含盐量等因素作用,尤其是近几十年人为因素的干扰、盐碱地面积增加,盐碱化程度加剧,重度盐碱化土地面积以每年1.4%的速度扩展,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制约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盐碱化旱田、盐碱化草地和盐碱化湿地的特点,提出采用低洼盐碱地种稻模式,盐碱湿地育苇-养鱼模式,盐碱湖泡养鱼,盐碱化旱田改土培肥、种植耐盐碱作微物或牧草、微咸水淋洗和物理化学改良,盐 碱化草地恢复等多种措施,遏制盐碱化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