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使用柞蚕卵繁殖赤眼蜂和平腹小蜂大大地促进了生物防治式工作的进展,柞蚕卵日渐成为人工繁殖上述两类寄生蜂最主要的转换寄主。然而,从生产实践中发现:不管是新鲜的或是蚕腹经冰冻冷藏后的柞蚕剖腹卵,经洗涤后,易干瘪,不耐贮藏,甚至被寄生蜂寄生后仍继续干瘪,影响了寄生蜂的发育。本文探讨了以同样的柞蚕剖腹卵,经不同方法洗涤后其失水量和寄生蜂寄生率、羽化率之间的变化,以期使柞蚕剖腹卵能贮藏更长时间,蜂的寄生率、羽化率相对保持稳定,从而提高蚕卵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2.
高温冲击对柞蚕卵繁殖赤眼蜂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柞蚕卵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于蛹中期和蛹后期经历6h35、40℃高温单次冲击处理,对当代羽化出蜂率、单卵出蜂数、单卵雌蜂率、寿命等4个指标和处理子代有效繁殖个体数、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单卵雌蜂率等4个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松毛虫赤眼蜂处于蛹中期和蛹后期阶段,在处理当代易受高温冲击影响,尤以40℃高温不利影响明显,主要表现在羽化出蜂率、单卵出蜂数两指标明显降低。其中蛹后期经历6h40℃高温冲击后,几乎不能继续发育羽化;而总体来看高温冲击对子代蜂各指标未表现出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柞蚕Antheraea pernyi灰卵(工厂化繁育赤眼蜂过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感病寄主卵)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及其繁育子代蜂寄生能力的影响,以柞蚕灰卵作为供试寄主,健康卵作为对照,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研究松毛虫赤眼蜂对其的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并比较灰卵和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1、2、3日龄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在无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0.0%、54.1%、39.3头和48.7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达到96.0%、93.0%、82.5头和96.8头。在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3.3%、27.1%、24.7头和52.2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68.0%、86.3%、60.6头和74.2头。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和健康卵上的发育历期和后代雌性比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1、2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则显著低于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且后者对米蛾卵的寄生数随着米蛾卵日龄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而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3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要显著高于1、2日龄的。表明柞蚕灰卵会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寄主选择与适应性以及子代蜂的寄生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对柞蚕Antheraea pernyi灰卵(一种感病寄主卵)的适应性,本研究以柞蚕灰卵为供试寄主,健康卵为对照,探究了螟黄赤眼蜂对柞蚕灰卵的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并比较了螟黄赤眼蜂对寄主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对柞蚕灰卵表现出较强的嗅觉反应。无选择条件下,螟黄赤眼蜂在灰卵和健康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窝蜂数和窝卵数均有显著差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窝蜂数和窝卵数分别为45.0%、36.9%、56.6头和61.4粒,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74.0%、80.2%、102.1头和105.7粒;双向选择条件下,螟黄赤眼蜂在柞蚕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窝蜂数和窝卵数分别为34.0%、72.7%、61.5头和72.1粒,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60.0%、88.6%、89.9头和91.3粒,其中寄生率和窝蜂数呈显著差异,而羽化率和窝卵数无显著差异。螟黄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发育历期长于在健康卵上的历期,灰卵中孵化的后代雌性比也高于健康卵。表明柞蚕灰卵对螟黄赤眼蜂寄主适应性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抗生素2507对蔬菜卵菌病害的防治作用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应用防治黄瓜苗期疫病生物测定法对分离获得的1368个放线菌菌株进行初步筛选。把防治效果达80 %以上的菌株作为初筛入选菌株 ,结果选出16个菌株进入复筛 ;然后对其产生的抗生素2507在温室进行防治黄瓜疫病试验和田小区防治小白菜霜霉病试验。结果表明 ,抗生素2507在温室人工接菌情况下 ,防治黄瓜疫病的效果可达95%以上 ,田间小区防治小白菜霜霉病的效果达到87.5%。抗生素2507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能耐酸碱和储存 相似文献
6.
7.
8.
链霉素对几种卵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用生长速率法测定,链霉素(Streptomycin)对荔枝霜疫霉菌(Peronophythora litchii)和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菌丝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在药剂含量为200-600单位/ml的PDA培养基上接种7d后菌丝生长的相对抑制率分别为87.5%-92.2%、78.2%-82.2%。用孢子萌发法测定,链霉素对荔枝霜疫霉菌和白菜霜霉菌(Peronospora parasitica)孢子囊有推迟萌发时间、降低萌发率的作用。200-600单位/ml链霉素液处理孢子囊24h萌发的相对抑制率分别为48.6%-60.8%、5.3%-10.6%,芽管的长度随药液浓度增加而缩短。200-400单位/ml链霉素防治采后荔枝霜疫病、辣椒疫病,防治效果分别为95.8%-97.1%、89.6%-91.7%。200-400单位/ml链霉素防治盆栽辣椒疫病、小白菜霜霉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2.4%-87.7%、61.8%-68.1%。 相似文献
9.
为掌握柞蚕Antheraea pernyi(Guérin-Méneville)卵繁育黏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leucaniae Pang&Chen的滞育诱导条件,明确诱导温度和历期对该蜂滞育效果的影响,于室内对不同诱导温度(8、10、12、14℃)和诱导历期(10、20、30、40 d)下柞蚕卵内黏虫赤眼蜂的滞育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诱导温度和诱导历期对黏虫赤眼蜂的滞育均有显著影响。4个温度均能诱导黏虫赤眼蜂进入滞育,但伴随诱导历期的改变,滞育率发生较大变化。在8、10、12℃下,滞育率随诱导历期的延长逐渐增加,而在14℃下滞育率则先升高后降低。4个温度下,诱导历期为20 d时,黏虫赤眼蜂的滞育率在66.32%以上;而诱导历期为30 d和40 d时,滞育率则达到85.63%以上。相同诱导历期下,12℃下诱导时均表现出较高的滞育率,诱导30 d黏虫赤眼蜂即可进入稳定的滞育状态,滞育率达92.86%;在该滞育条件下,黏虫赤眼蜂在卵期、幼虫前期、中期、后期以及预蛹期均能被诱导进入滞育,前4者的滞育率分别为91.94%、92.01%、94.50%和96.13%,均显著高... 相似文献
10.
11.
异硫氰酸甲酯对小麦网腥黑穗病菌杀灭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和60%温湿度条件下,分别测定了氧硫化碳、异硫氰酸甲酯(Methyl isothiocyanate,MITC)等7种新型熏蒸剂对小麦网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aries(DC.)Tul.,TCT)的熏蒸效果。结果表明,除MITC外,其他6种熏蒸剂均不能完全杀灭TCT病菌;MITC熏蒸120h可有效杀灭TCT病菌,其LD90、LD95、LD99、LD99.9963分别为15.438、17.046、20.530、32.414g/m3。但是,由于小麦对MITC的高吸附性导致熏蒸剂空间浓度过低,使得有载物熏蒸试验中投药50、100g/m3MITC均未能有效杀灭小麦中的TCT病菌。残留检测结果表明,散气16d后小麦中MITC残留量分别降至0.29、1.07mg/kg,残留较高。结论:MITC对TCT有很好的杀灭效果,但由于小麦对MITC的吸附性很强,需进一步研究熏蒸方式,方可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2.
13.
柞蚕蛹组织匀浆是当前赤眼蜂人工寄主卵的必需组成成分之一。蛹组织中含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2.9%,对繁殖赤眼蜂有不良影响。过去都用手工全部加以去除。试验表明,去除61%的残渣,使残渣含量为蛹组织的1.14%时,用它配制成人工卵繁殖赤眼蜂,其化蛹率、每卵出蜂数、展翅率和雌性比均与对照(去除全部残渣)无显著差异。化蛹率可达70.9%,每一人工卵出蜂15.6头。试验用组织捣碎机,每分钟8000转,将柞蚕蛹捣碎5秒钟,经两层纱布过滤,不但可去除食物残渣68%,还可去除蛹壳。用此法获得的蛹组织匀浆作为成分之一,制成人工卵繁殖赤眼蜂,化蛹率达90.1%,显著高于用手工去残渣和蛹壳的方法。每卵出蜂数则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防控新入侵我国的重大农业害虫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采用浸叶法测定球孢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菌株Bb1237、 Bb201017、 Bb20091317及金龟子绿僵菌 Metarhiziumanisopliae菌株Ma189和莱氏绿僵菌 M. rileyi菌株MrCDTLJ1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致病力,筛选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有较强致病力的菌株,并测定该菌株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致病力和对其天敌的致死率。结果显示,球孢白僵菌Bb20091317和莱氏绿僵菌MrCDTLJ1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菌株,分别为95.59%和97.06%,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3.42 d和5.72 d, LC50分别为7.05×106个/mL和2.25×105个/mL。2种菌在高浓度1×108个/mL下对草地贪夜蛾天敌夜蛾黑卵蜂 Telenomus remus和玉米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 ostriniae成蜂的致死率也仅介于15%~20%之间。表明球孢白僵菌Bb20091317和莱氏绿僵菌MrCDTLJ1不仅对草地贪夜蛾有高致病力,同时与夜蛾黑卵蜂和玉米螟赤眼蜂有较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5.
16.
为了筛选对草地贪夜蛾防效优良的新型药剂,采用浸卵法和浸叶法在室内研究了10%硫虫酰胺SC对草地贪夜蛾的毒力,并用喷雾法进行了田间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硫虫酰胺浸卵处理对草地贪夜蛾的卵孵化率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提高初孵幼虫的死亡率,其中66.7、133.3、266.7 mg/L等3个浓度处理初孵幼虫校正死亡率均高于92.77%;硫虫酰胺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各处理72 h后的校正死亡率为65.55%~100%,但对5龄幼虫防效差。田间药效试验表明,药后1 d各处理防效为61.56%~76.75%,速效性差于对照药剂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ME;药后7 d各处理防效为84.84%~95.82%,持效性优于5.7%甲维盐ME和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研究表明,10%硫虫酰胺SC可以有效控制草地贪夜蛾,且持效性较好,建议每667 m~2制剂用量30 mL左右,防治适期为草地贪夜蛾卵孵盛期及3龄幼虫前。 相似文献
17.
18.
肠道微生物潜在的生防价值为研究橘小实蝇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研究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了橘小实蝇肠道菌发酵原液及其高压灭活上清液对寄主雌虫在10、20以及30 min嗅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阴沟肠杆菌(F8)、肠杆菌属(F13)、产气克雷伯氏菌(F26)、霍氏肠杆菌(F67)发酵原液以及阴沟肠杆菌(F8)、肺炎克雷伯氏菌(F10)、Pseudocitrobacter anthropi(F16)、粪肠球菌(F18)、赫尔曼亚特兰大杆菌(F31)、蜡样芽胞杆菌(F45)、铜绿假单胞菌(F50)、阴沟肠杆菌(F59)高压灭活上清液对橘小实蝇雌虫具有显著的引诱效果,P. anthropi(F16)发酵原液对雌虫具有显著的忌避作用;此外,橘小实蝇对不同的肠道菌的反应时间不同。本研究明确了橘小实蝇雌虫对其肠道菌发酵原液、高压灭活上清液的嗅觉反应,为开发雌虫引诱或忌避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0.15%噻虫嗪药肥混剂对甘蔗害虫进行防效试验。结果显示:0.15%噻虫嗪药肥在甘蔗新种时,直接撒施于甘蔗植沟中,对甘蔗螟虫和蓟马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用于防治螟虫时使用剂量与防治效果之间存在正相关,即防治效果随使用剂量的增加而提高,而用于防治蓟马时不同的使用剂量防效差异不大。0.15%噻虫嗪药肥在甘蔗上推荐用量为600~900 ai g/h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