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书记”     
“林书记”不姓林,他姓彭,名永发,现任信阳县李家寨乡党委书记。因他走一处抓一处林业建设;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留下一片绿色,故人称“林书记”。 1984年春天,组织上派彭永发到高梁店  相似文献   

2.
原来,“百家姓”是宋朝初年S杠唐一个老儒编的,宋朝的皇帝姓赵,“赵”姓便为国姓。钱塘属江浙,当时占据江浙一带是吴越王钱叔,孙是他的正妃的姓.李是南唐后主的姓。于是“赵钱孙李”便为头—句。百家姓为何赵打头~~  相似文献   

3.
罗伏秋是益阳市委机关的一名普通园艺工人,也是一名具有40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从1952年参加工作起,46年来一直立足于园林绿化的平凡岗位,格尽职守,奉献人生,无怨无悔,多次立功受奖,今年“七·一”前夕又被授予“益阳市直机关模范共产党员”光荣称号。“干一行就要爱一行”1952年,罗优秋来到原益阳县农科所当上了园艺工人,他立志在平凡岗位上为党努力工作,在农科所林场一干就是26年。1978年,他被选调到原益阳地委机关,仍然是干园林绿化,一干又是20年,人们的称呼由“小罗”──“老罗”变成了“罗爹”,而他的工作岗位一直没变…  相似文献   

4.
<正>一米七二的个头,黑黝黝的脸庞,坚毅如炬的目光……他就是张荣军,沂蒙山下的“造林铁军”。“造林铁军”不是浪得虚名。他擅长“啃最硬的骨头”,多年来坚持良心造林、专业造林,造林成活率接近100%。挖鱼鳞坑,选一级苗天旱浇了7次水张荣军,56岁,蒙阴县桃墟镇闫庄村人。12年之前,他辞职造林,创立了蒙阴景创市政工程有限公司。他不喜欢别人喊他“张总”“张老板”,而愿意被称为“老张”。  相似文献   

5.
“阿鹿!阿鹿!”朦胧地感觉着有人在喊。防佛是她——嘿,让她离远三公里吧! 山里人重树叶子绿,城里人重钱票子新;玉龙山的树叶子绿茵茵的可人,县城里的钱叶子油渍渍的熏人。她是被钱勾去了魂吆?要丟下山里的绿叶子……?吔,真是她的嗓子吆?他想睁开眼可睁不开,他想喊也喊不出。喊什么呢,哦,是喊“救火啊”……,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啦!“玉龙山不能变成火焰山呵!”他在心里重复嘟哝了这么句话儿。全身象针戳刺捅般地燥热,那堵巨大的绿色的墙远了、远了……嗬!水,玉龙山溶雪的泉水……“阿鹿!阿鹿!”睁开惺松的眼皮,面前立着个结实秀气的妹子,  相似文献   

6.
“要干就干好”,这是吉水县林业调查设汁队队长、共产党员谢茂华一句朴实的口头掸,也是他工作16年来的真实写照。谢茂华1988年从江西第一林校毕业后.一直从事营林、调查工作。他以苦为乐,兢兢业业,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多次被评为县。先进工作”、“优秀队长”、“十佳殷长”、“优秀共产党员”;他所在的调查队5次被评为。市调查设计优秀单位”;  相似文献   

7.
风县坪坎乡银母寺村窑洞湾1995年3月4日发生山林大火时,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冲上火场,与烈火英勇搏斗,壮烈牺牲。以自己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少年英雄壮歌。人们将永远记住他的名字:沈来学。 沈来学是坪坎乡中心学校初二学生。发生火灾那天,他正在和父亲一起干活。中午,奶奶给他端了碗饭,他刚吃几口,就听外边有人喊:“后头茅坡着火了,快去打火”!他父亲沈宏民也急匆匆跑进屋说:“山上起火了,你若能去,就跟我去打”。沈来学说了声:“能!”便和父亲向屋后着火的山上冲去。他父亲  相似文献   

8.
排兵布阵的优秀“棋手”──记三岔子林业局贮木场场长张万才1989年底,年仅39岁的张万才被任命为三岔子林业局贮木场场长。“不干则已,要干就得干好!”他暗暗下定决心。他一头扎进这“日进斗金”的绿色金库,从机关到后勤,从量材到造材,从点楞到装车,每天他就...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造林营林周期长、见效慢、没干头。可福建永泰县造林“状元”陈吓山却说,干哪一行都不如造林合算。1985年以来,他连续3年开荒造杉、松160hm~2,现每株平均胸径10cm以上。再过10年就可见效益,到时每株至少卖200元,按照每666.7m~2(≈1亩)50株计算,他的“山”资产可达2500万元。  相似文献   

10.
31年前,山东西铁车村年仅19岁的生产队长陈克荣,在砖瓦厂干活时,由于塌方,右腿被砸断。不少人都说:他这辈子算完了,只能在床上躺着了。1982年,陈克荣28岁,村里照顾他,让他去看护山场。对此陈克荣很感激。“当时我就下决心,哪怕把命扔在山里,也要把山绿化起来,给后代留点东西。”陈克荣说。他凭着过人的毅力和吃苦精神,拖着残腿为村里看护荒山,并义务植树。20年来,他绿化荒山600余亩,植树5万多棵。看着山上茂盛葱郁的树林,陈克荣常常露出孩子般的笑:这都是我一棵棵种出来的!一个夏天,陈克荣要晒掉几层老皮;冬天,一镢头下去,只留下个白印,手却被震的出血,出血就冻,冻了又震破,常常流脓。在山上犯腿疼病是常有的事,下不来山,就在山上饿一天。太晚了家人见他没回去,妻子就满山喊着来接他,然后一步一挪地把他背回去。“这时我就流泪,常把她的衣服弄湿,也不知因为啥。”陈克荣说。屋漏偏逢连阴雨。1988年,陈克荣在打石头时又把左眼崩瞎了。家人都哭着劝着让他别干了,几个兄弟也心疼地说:“我们几个把你养起来还不行?受那份罪干啥?”陈克荣说:“我就认准了这个道,谁也别想拦我!我什么都不干,那活着还有啥意思!”一个多月后,村民们又看到了他的...  相似文献   

11.
干,就要干好王忠民有人说,“轻松自在后勤兵”。这话放在武警内蒙古森警总队喀喇沁旗中队后勤班长、蒙古族战士韩永祥身上就不灵了。当兵三年了,他像不知疲倦的蜜蜂,奔忙在锅炉房、菜地、猪舍之间,不声不响地奉献着。起初,他从战斗班来后勤班还觉得“掉价”。通过学...  相似文献   

12.
“廉局长”素描丑万涛“廉局长”其实不姓廉,那是人们送给他的一个雅号。他本叫孟建儒,1988年12月担任合水县林业局局长后,以清正廉洁的真正共产党员风范赢得了人们的好评。公私分明1989年元月,孟建儒走马上任第一次到基层苗圃检查工作时,了解到林业局一些...  相似文献   

13.
他渴望为社会做点贡献,认定了的事,就执著地干下去,不达目的,决不停步。他就是赤峰巴林左旗哈达英格乡福山庄村的共产党员张建武。“记者不干了!”张建武今年44岁。1977年从教育界调到乡里当了新闻干事,广播站长。1985年又在旗报社、广播局当了记者。那时他勤于笔耕,经常是区、市报刊上有名、电台里有声,是个小有名气的笔杆子。正当他在新闻事业上雄风初展时,1985年5月,左旗掀起了党员、干部带头承包治理  相似文献   

14.
豫南固始县林业局副局长魏剑锋同志主管森林防火、林政执法的工作已经十年了,熟悉他的老上级、老同志亲切地称他为“年轻的老副局长”;林业系统干部职工家属则亲怩地喊他“小魏局长”;他带领的森林消防队的干警们都喜欢称他为“魏头”;“没有魏头,咱固始县昨能成为省政府嘉奖的‘八年无森林火灾县’!” 是的,长着一幅娃娃脸,性格内向,不善言语,年仅35岁的魏剑锋同志,在固始县这块洒满革命先烈热血的红色土地上,为保护150万人民播种下的绿色森林,倾注了他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相似文献   

15.
苹果王     
科学之路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昌平县林业局局长、优秀共产党员、高级工程师王思律,披荆斩棘,自强不息,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共产党员不断开拓的精神风貌。1946年9月,他离开沈阳农学院的大门一踏一一f昌平县的土地,就与果树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手里,老树可以开出新花,“雄树”可以结出硕果。他是昌平苹果生产的技术权威,恰好又姓王,所以人们称他为“苹果王”。王思校,个儿头不算高,可长得挺敦实,古桐色的四方脸盆L镶着两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使人一看就知道是个精明能干的事业型的人。记得他刚来昌平县林业局报到的时候,高涨的…  相似文献   

16.
1986年9月11日下午,赤峰市郊区人民政府宽敞明亮的礼堂内座无虚席。郊区先进集体暨劳动模范表彰大会正在这里进行。在热烈的掌声中,一位年轻人健步走上主席台,从区委书记宋万林手中接过了红色的“劳动模范”荣誉证书。这个年青人就是赤峰市郊区国营当铺地苗圃主任——刘振富。从临时工到苗圃主任 1970年12月,17岁的刘振富结束了他的学生生活,回村当了农民。第二年4月,他来到当铺地苗圃当了临时工。他怀着“干好,绝不落后”的朴素想法,一心扑在工作上。他起早贪黑,兢兢业业,专捡脏活累活干。起大粪是又脏又累的活计,别人不愿干,他干!人家一天起5000斤,他起5800斤;打墙抡石夯最累,没人愿上,他上!胃疼得利害,他也不吭一声,晚上熬药喝,白天照样干。他不知疲倦地干着,好象有使不完的劲。有人说:“一个临时工,给谁卖命呀?干得再多也不多挣一个子  相似文献   

17.
灌阳县红旗乡仁义村龙王庙电青年农民放为尚,年纪20岁。前不久,他在晒谷场旁的草丛里捉到了一条俗称“四十八段”的小毒蛇,这条蛇直径约1厘米,长约25厘米。他兴高采烈地把蛇拿到离家几公里的县城去卖,几家饭店酒楼均说蛇小而不买。于是他又把蛇拿回家,用一个小竹笼子把蛇装好控在墙*防止跑掉,准备第二天拿到药店去卖。夜里上床后,他担心天冷会把蛇冻死。于是,就把蛇放在被子里同睡。第二天早L快吃早饭时,他父亲极永斌见儿子还未起床就去喊他,喊了许久不见儿子答话。把门撬开,掀开被子一看,只见儿子已一命呜呼,那条小毒蛇张…  相似文献   

18.
“痴公”本姓施,获得助理工程师后,人们习惯称他“施工”。他平时有些事处理与众不同,又不合他爱人的心意。一天,有人到他家:“曾阿姨,施工在家吗?”“我们家没有施工,痴公倒有一个。”他爱人回答。从此以后,一传十,十传百,他便得名“痴公”。  相似文献   

19.
李积同志自一九八○年起从事林业工作,他干这行爱这行,把全部精力都用在边疆的林业建设上。他任武川县林业局长后,利用外出学习,深入基层调查等机会,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很快就由“半路出家”变为“行家里手”。他在工作中善于运用几年来在实践和学习中积累的知识,积极向县委和政府汇报林业情况和提出工作意见。一九八三年春季造林结束后,他分析当地多年来只见造林不见成林,更不见成材的实际,提出  相似文献   

20.
在有五百多号职工、一千七百多口子人的乌苏林场,提起工会副主席康万瑞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老职工称他“小康”,其实他也不小了,已经五十四岁了,只是他在老职工的心目中还是当年那个稚气未脱的“小康”;青年人则称他为“康老师”,这不是他曾当过老师的缘故,更重要的是他能同青年人侃得来、玩得来,青年人都喜欢同他相处,把他当成了良师益友。除此两种称谓之外,按理应该还有一个“康主席”的称呼,但是遗憾的很,在乌苏林场几乎听不到“康主席”这三个字,大概是林场的男女老少已经喊惯了“小康”、“康老师”这样的称呼,忘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