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郭东东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5,(1):30
通过不同浓度、灭菌和不灭菌处理,毒死蜱在油菜叶面上降解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分析了施药浓度与叶面上毒死蜱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毒死蜱在油菜叶面的残留量均随着取样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且农药在施用初期降解较快,后期降解速率缓慢;其对应灭菌处理的半衰期均小于不灭菌处理的半衰期;不同施药浓度300×、600×和900×对叶面毒死蜱半衰期影响较大:农药浓度越高,其半衰期越短。 相似文献
4.
毒死蜱在油菜叶面降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温度下灭菌和不灭菌处理毒死蜱在油菜叶面上的降解规律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分析了环境因子温度与叶面上毒死蜱降解规律的关系。结果表明,毒死蜱在油菜叶面的残留量均随着取样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且农药在施用初期降解较快,后期降解速度缓慢;其对应灭菌处理的半衰期均小于不灭菌处理的半衰期;在温度20~34℃范围内,温度越高,叶面上农药毒死蜱的半衰期越短。 相似文献
5.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法考察了pH、水质、温度等环境因素对毒死蜱在环境水体中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环境因素对水体中毒死蜱的影响大小为:温度>pH>水质。温度是影响毒死蜱在水体中降解的主要环境因素,随着温度的升高,毒死蜱的降解明显加快。pH对毒死蜱的影响也较为显著,毒死蜱在酸性条件下较为稳定,碱性条件下降解加快。在试验选择的各因素水平范围内,33℃、pH9、河水是水体中毒死蜱降解的最佳组合条件。 相似文献
6.
7.
为了筛选出高效降解毒死蜱的菌株,从喷洒过毒死蜱农药的农田中采集土壤样品,采用稀释梯度法分离纯化降解毒死蜱的菌株,共分离筛选出3株能够降解毒死蜱的细菌,其中菌株x1对毒死蜱的降解率达到77%以上,经16S rDNA测序结果比对发现,该菌株与KF719303.1 Paenibacillus sp.WP18菌株序列相似度达到99.9%,初步鉴定该菌为类芽孢杆菌属。为了提高降解率,由单因素试验可知,该菌最适的培养温度是30℃,培养液初始pH是7.0,最适培养转速是180r·min-1;为获得最优的降解条件,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法分析,确定毒死蜱初始浓度为24mg·L-1时,3个因素对菌株x1降解毒死蜱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培养液的初始pH值>培养温度>培养转速;其最优降解条件为培养温度30℃、初始培养液pH值7.0、培养转速178r·min-1。毒死蜱理论降解率可达79.005%。 相似文献
8.
毒死蜱在叶菜上的残留及降解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芥菜为例,对露地条件下生产的叶菜类蔬菜中毒死蜱的残留及降解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毒死蜱在芥菜中的降解速率在喷药后5 d内呈直线下降趋势,第5 d后降解趋于平稳;毒死蜱在芥菜中的残留量随着喷施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以毒死蜱最高推荐浓度和低于最高推荐浓度3倍的药液量进行喷洒,在7 d安全间隔期及安全间隔期满2d后,毒死蜱在芥菜中的残留量均高于国家标准.因此,建议对毒死蜱的推荐使用浓度、施用次数、安全间隔期等做进一步的试验研究,以确保蔬菜的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9.
为分离筛选对毒死蜱具有降解作用的菌株,为微生物修复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富集分离法从农药仓库粉尘和农药生产企业排污沟土壤中进行筛选。并对所筛选出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和革兰氏染色的初步鉴定。结果表明:从中筛选出菌株97株,其中球状菌株有78株,占80.%,革兰氏阴性58株。占59.8%,菌落以圆形、扁平、边缘整齐、乳白色等形态居多;从农药仓库粉尘筛选出83株,从农药厂排污沟土壤中筛选出14株;所筛选出的菌株均能在高浓度毒死蜱的培养基中生长.菌株对毒死蜱的降解性能有待于进一步筛选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吸附试验及降解试验分别测定了农药毒死蜱在添加不同含量两种黑碳的土壤中的吸附特征和降解动态,以阐明黑碳对土壤中农药降解的影响作用规律。结果表明,添加黑碳土壤对农药毒死蜱的吸附随黑碳含量增加而逐渐增强,而毒死蜱的降解则逐渐减缓,高温下燃烧制备的黑碳(BC850)具有更大表面积和微孔性,对农药的吸附作用更大,延缓毒死蜱土壤降解作用也更明显。土壤中添加黑碳BC450含量为0.1%~1.0%时,毒死蜱降解半衰期为31.6~47.5d,分别为对照土壤的1.3~1.9倍;黑碳BC850添加浓度为0.1%~1.0%时,土壤中毒死蜱降解半衰期为31.5~71.5d,分别为对照土壤的1.3~2.9倍。说明土壤中含少量黑碳可增强对农药毒死蜱的吸附作用,进而降低毒死蜱的微生物可用性,延缓其土壤降解,这种影响作用程度与黑碳的含量和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25%异丙威·毒死蜱乳油中毒死蜱在水稻及稻田中的残留消解动态,采用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GC-NPD)法对水稻及稻田中的毒死蜱残留量进行测定,旨在为该药在水稻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毒死蜱在稻田水、土壤和植株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45~3.48 d、3.16~6.36 d和2.05~2.98 d。毒死蜱在稻田土壤、糙米、谷壳和植株中的最终残留量随施药剂量、次数的增加而增加,随采样时间延长而降低。按推荐剂量1 800 g/hm~2和1.5倍推荐剂量2 700 g/hm~2各施25%异丙威·毒死蜱乳油3~4次,距末次施药33 d,土壤中毒死蜱的最大残留量分别为0.044 7 mg/kg和0.081 2 mg/kg,植株中毒死蜱的最大残留量分别为0.047 9 mg/kg和0.063 2 mg/kg,收获的糙米中毒死蜱的最大残留量分别为0.045 4 mg/kg和0.076 5 mg/kg,谷壳中毒死蜱的最大残留量分别为0.084 3 mg/kg和0.093 6 mg/kg,均低于我国规定的毒死蜱在稻谷中的最大残留限量(0.5 mg/kg),此时收获的稻谷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12.
以水稻品种宁粳3号和镇稻11号为试材,进行了40%仲威·毒死蜱乳油、30%唑磷·毒死蜱乳油、36%敌百·三唑磷乳油和40%丙溴·毒死蜱乳油田间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40%仲威·毒死蜱乳油对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较好。同时进行了不同使用剂量的40%仲威·毒死蜱乳油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卵孵高峰期施药,40%仲威·毒死蜱乳油1 800 mL/hm2处理的杀虫效果较好,防效达95.9%,保叶效果为92.4%,与对照药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 mL/hm2以及50%稻丰散1 800 mL/hm2和2 250 mL/hm2的防治效果相当。40%仲威·毒死蜱乳油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水稻安全,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3.
毒死蜱在蕹菜及土壤中的残留和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采用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了毒死蜱在蕹菜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结果表明,毒死蜱在蕹菜上的半衰期为2.11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5.48d。48%毒死蜱乳油按推荐剂量即75mg.hm-2施药3次,停药后7d,蕹菜上毒死蜱的残留量为0.779mg.kg-1,符合我国无公害蔬菜标准规定;停药后14d,蕹菜上毒死蜱的残留量为0.046mg.kg-1,符合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规定。 相似文献
14.
15.
王凯雄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8,(3)
在考察了温度和过氧化氢浓度对显色的影响后,利用匈曼反应光度法研究了马拉硫磷、敌敌畏和甲胺磷分别于22℃和33℃在蒸馏水、溪水和湖水中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降解速率均以蒸馏水、溪水和湖水的次序递增,33℃时均高于22℃时.在同样pH条件下,天然水中的降解速率高于蒸馏水,说明微生物作用加快了农药的降解.匈曼反应法被证明是实验室研究有机磷农药的有潜力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6.
17.
Atrazine (ATR) and chlorpyrifos (CPF) are widely used in agriculture, but have resulted in a series of toxi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y were heavily used which have potential threat to fish and rodents. Several recent laboratory studies have shown ATR and CPF could lead to oxidative damage, immunocyte reduced and inhibit 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toxicity of ATR and CPF,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adverse effects of ATR and CPF on reproduction, nerve and immune systems in fish.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