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茶叶减肥及对人体代谢综合征的预防功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肥胖症、高血脂症等代谢综合征的概念、不同茶叶功能成分及不同茶类降脂减肥功效、相关降脂减肥茶制品的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重点介绍了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和咖啡碱等茶叶功能成分的降脂减肥功效及其降脂减肥机理,以及不同茶类降脂减肥功效的差异。现有研究结果表明,茶叶主要通过抑制脂肪合成相关酶的表达、促进脂肪酸氧化、抑制食欲、抑制营养物质的吸收等作用达到降脂减肥的功效。  相似文献   

2.
茶叶功能成分的健康作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有效成分的健康功能一直是国际茶叶科学研究的热点。文章系统综述了国际上近年来(尤其是近5年来)关于茶叶主要功能成分的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儿茶素、茶黄素、茶氨酸、茶多糖、咖啡碱及儿茶素衍生物的健康功能研究成果,旨在为以茶的健康属性驱动市场消费及茶叶功能成分利用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肥胖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红茶及其功能成分茶多酚以及儿茶素氧化聚合产物(如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能够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血脂异常和氧化应激以及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途径来发挥降脂减肥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红茶及其功能成分的降脂减肥功效及其调节机制,旨在为今后红茶及其功能性成分的研究与利用等提供参...  相似文献   

4.
快速有效的测定方法,不仅可以提供可靠的质量保证,同时也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近年来,学者们对茶叶中不需衍生的儿茶素、茶黄素、咖啡碱及维生素等功效成分展开了大量详细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方法考察研究,形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测定方法。本文就近年来的工作进展进行了一次文献调研与总结,目的是为提供更多功效成分测定的选择条件及开发出更为快速、有效的测定方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慢性炎症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炎症因子如IL-6、TNF-α、IL-1β等均能导致心肌肥大、心肌纤维化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茶叶中富含的多种特征性化合物如茶多酚、茶氨酸、茶黄素、咖啡碱等,它们通过抑制重要炎症介质的产生和调控NF-κB、MAPK、Tolls样受体等信号通路,抑制心血管炎症的发生及发展,对心血管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几年茶叶中的茶多酚、茶氨酸、茶黄素等特征成分通过抑制心血管炎症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茶叶中甲基化EGCG的分离方法和功能研究进展。茶叶甲基化EGCG分离方法有制备液相色谱(p HPLC)、高速逆流色谱(HSCCC)、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Toyopearl HW-40S中压柱层析等,主要具有抗过敏、保护肝脏、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哮喘、清除自由基等功效。  相似文献   

7.
甲基化EGCG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EGCG3"Me于1982年首次从绿茶中被分离出来,并发现它具有潜在的抗过敏活性。近年来,甲基化的EGCG不断从茶叶和体内代谢物中被发现。本文对国内外甲基化EGCG的分离方法、功效和合成方法进行了综述。常见的甲基化EGCG分离方法包括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高速逆流色谱、Toyopearl HW-40S中压柱层析、制备型液相色谱(pHPLC)等方法;甲基化EGCG在抗过敏性、抗细胞毒素、抑制脂肪氧化酶、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保护肝细胞等方面都优于EGCG;甲基化EGCG的合成主要包括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两种途径。  相似文献   

8.
作者为扩大茶叶的用途,曾就茶多酚类物质的应用上,对绿茶中的儿茶素抑制植物病毒的发生以及儿茶素酶性氧化产物从阻碍烟草斑纹病毒的感染,到红茶色素茶黄素类等进行了研究。从而进一步探明了茶黄素也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同一年份、同一厂家生产的康砖茶为实验材料,分析其常规成分和儿茶素组分,比较两个仓储地康砖茶生化成分差异,为深入了解仓储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提供借鉴。结果表明:两个不同仓储地的DG2001和GZ2001含水量有显著差异。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水浸出物没有显著差异,GZ2001中没食子酸和类黄酮极显著高于GD2010,DG2001中可溶性糖和儿茶素组分含量极显著高于GZ2001。到。茶黄素和茶红素在DG2001和GZ2001中没有显著差异,但GZ2001中茶褐素极显著高于DG2001。相关性分析表明,含水量与类黄酮有显著正相关,但与可溶性糖、儿茶素极显著负相关。含水量与茶色素(茶红素、茶黄素和茶褐素)没有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DG2001和GZ2001分为两个不同的类群。因此,同一年份的康砖茶在不同仓储地存放10年以上后,可形成不同的品质风格。  相似文献   

10.
茶叶氟研究现状及降氟措施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茶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茶中的主要成分如儿茶素、茶黄素、茶氨酸、咖啡碱等都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但是,近年来,茶叶中的氟含量问题却成了困扰着人类健康和茶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对我国茶树氟的吸附特性及其机理、环境条件对茶树氟含量的影响、茶叶中氟的测定方法以及茶叶降氟措施等方面作一综述,以期为低氟茶的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湖南红茶特征滋味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全面了解湖南红茶特征滋味化学成分,本研究选取了湖南红茶代表性样品和典型外省样品,采用电子舌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技术对红茶样品滋味进行评定及化学成分检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可视化模式识别方法比较了不同嫩度等级和不同滋味类型湖南红茶化学成分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糖组分总量、葡萄糖、麦芽糖、茶多酚、茶褐素、氨基酸组分总量、鲜味氨基酸、茶氨酸、茶黄素等含量可作为区分湖南红茶和外省红茶的主要滋味成分,其中糖组分总量、葡萄糖、麦芽糖、茶黄素等含量湖南红茶显著高于外省红茶。(2)一级湖南红茶茶汤中滋味化合物含量普遍较低,除氨基酸、茶褐素外,其他主要滋味成分均显著低于二级茶样;二级湖南红茶茶汤中滋味化合物在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等含量上表现突出;三级湖南红茶以儿茶素组分总量、糖类化合物、茶黄素、茶红素等成分含量相对较高,以茶多酚、氨基酸、茶褐素等成分含量相对较低。(3)“甘鲜味”茶汤中咖啡碱、儿茶素组分总量、非酯型儿茶素、EGC、茶黄素显著低于“略苦(浓)”茶汤。该研究结果可为湖南红茶产品的分类鉴别和滋味品质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金花白茶对高脂饮食小鼠的减肥作用,选用金花白茶为材料,以未发花白茶为对照,进行茶叶主要理化成分含量检测,并建立小鼠肥胖模型,给予400 mg·kg-1金花白茶及白茶水提取物灌胃干预,定期记录小鼠体重,进行肥胖相关指标的测定及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白茶发花后黄酮和茶褐素含量明显上升,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茶黄素及茶红素含量显著下降,儿茶素组分中仅表儿茶素含量出现显著的上升。金花白茶能有效抑制高脂饮食小鼠的体质量增长,降低其肝脏和白色脂肪指数,减轻炎症及氧化应激,保护肝脏及肠道的结构完整性及功能。与未发花白茶相比,金花白茶在降低小鼠血脂含量及炎症因子水平上效果更佳,推测是由于冠突散囊菌的大量繁殖及黄酮、表儿茶素、茶褐素等物质含量上升所致;而在缓解肝脏氧化应激方面效果不如白茶,推测是发花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大量减少所致。试验结果表明,金花白茶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模型小鼠有明显的减肥效果,发花工艺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白茶的降脂减肥功效。  相似文献   

13.
就茶叶功能成份对主要恶臭成分甲硫醇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茶水提取物,儿茶素,EGCG对甲硫醇的去除效果不明显,而茶黄素则表现出较强的活性;在pH10的碱性条件下,1mg含量为40%的茶黄素对甲硫醇的最大去除量为0.232mg。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是探讨绿茶热水浸提物对离体血小板胶原诱导凝聚物的影响。以相关剂量方法实验证明不同浓度的热水浸提物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血小板的凝聚及延长滞后时间。将浸提物分馏后试验,证明儿茶素(单宁)是抑制的主要活性成分,且酯型儿茶素比简单儿茶素更有效。在酯型儿茶素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在0.2mg/ml(=0.45mM)浓度时,就能完全抑制胶原诱导血小板凝聚。比设EGCG和阿司匹林两者的IC_(50)值,我们发现EGCG的效能比得上阿司匹林。EGCG还能抑制凝血酶和血小板活性因子(PAF)诱导的凝聚作用。在用EGCG处理的血小板中没有发现环3’,5’——磷酸腺苷(CAMP)水平提高。茶叶被普遍地作为日常饮料而饮用,它有多种功效,如提神、利尿、退热和止血,这些主要是咖啡碱和儿茶素(单宁)的功用。最近有报道:茶叶能抑制血小板凝聚。血小板在外伤止血和血栓形成中起主要作用,它们也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因此能影响血小板功能的化合物将会用于临床治疗。在本试验中,我们试图查明绿茶浸提物对血小板凝聚抑制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结果发现儿茶素,尤其酯型儿茶素是主要的抗凝聚物。  相似文献   

15.
红碎茶加工是一个以酶性氧化为中心的系统工程。其目的是获得最优的茶叶品质。于是,茶叶酶性氧化如何发生、发展以及与揉切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剖析的问题。一、“强烈快速”揉切的理论基础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是红碎茶品质的物质基础。多酚类的主要成分是儿茶素。罗勃茨(Roberts)的研究认为,对红茶发酵起主导作用的儿茶素是没食子儿茶素及其没食子酸酯。儿茶素在多酚氧化酶和氧的作用下,生成茶黄素(TF),茶黄素会偶联氧化成茶红素(TR),茶红素能进一步氧化或跟其它化合物发生聚合,形成茶褐素(TB)。罗勃茨(Roberts)研究认  相似文献   

16.
儿茶素是茶叶诸多保健及药理功能之首要成分,本文将儿茶素诸多的功能总结为"三抗(抗癌、抗衰、抗氧化)"、"三降(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及"三消(消毒、消炎、消臭)"等十大功效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17.
茶水放置过程中茶叶品质成分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俊辉  沈生荣 《茶叶》2003,29(3):151-154,158
对茶叶在冲泡放置24小时过程中有效成分的变化情况的系统分析,通过测定茶汤中的茶多酚、氨基酸、茶红素、茶黄素、儿茶素等有效成分的动态变化,探讨茶水在放置过程中有效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上述相关成分,冲泡过程中不会造成茶叶品质的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8.
红茶色素的形成与降解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萧伟祥  李纯  萧慧 《茶叶科学》1992,12(1):49-54
在红茶制造中,用铜酶抑制剂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能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24%左右,从而部分的抑制了茶叶发酵,特别是茶黄素的形成受到了抑制。采用茶叶匀浆发酵法,结果表明,非酶性氧化产物中茶黄素约为酶促氧化形成量的6.8%,茶红素约为20.6%。用茶黄素单没食子酯在纯过氧化物酶作用下,研究其降解作用,其产物用双向纸层析和紫外光谱进行分析鉴定,结果鉴别出3,4-二羟苯甲酸、咖啡酸、没食子酸和邻苯二酚等4种成分。  相似文献   

19.
红茶加工中发酵阶段的基本反应是鲜叶中六种儿茶素的酶促氧化。由儿茶素参生的邻醌是非常活泼的,由此而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导致决定茶汤色、味特征的色素的形成.发酵期间产生的茶叶色素主要有两种,即茶黄素(TF)和茶红素(TR).儿茶素转化成茶黄素和茶红素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20.
江和源 《中国茶叶》2009,31(4):14-17
茶儿茶素是茶叶中的主要功效成分。茶儿茶素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和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在体内进行的多种生物代谢过程,对茶儿茶素的功效有着重要影响。结合茶儿茶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功效机理,开发利用茶儿茶素,将可能挖掘出茶儿茶素防御疾病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