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日本白令海引进的咖啡金黄水母为亲本,通过人工繁殖的方法获得受精卵.在实验室培育条件下,对浮浪幼虫、螅状体、碟状体和水母幼体等多次变态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描述了各发育阶段形态变化,首次报告了咖啡金黄水母的生活史.咖啡金黄水母为体外受精,卵为沉性,受精后6h内发育为浮浪幼虫,浮浪幼虫有明显的趋光性,在54 h内变态附着为4触手螅状体.螅状体能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无性繁殖,于20℃横裂生殖,每个螅状体每次横裂产生8~21个碟状体,碟状体的数量和质量与横裂前螅状体的状态有关.合适的水流和充足的食物保证了碟状体在60 d内变态为伞径10cm的育成体.人工条件下,螅状体可长期保存,水母体能饲养8~10个月.  相似文献   

2.
色素添加剂对大口鲇体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使用类胡萝卜素喂养杂交大口鲇(Cross Nikolskyet)试验,探讨类胡萝卜素不同含量的饵料 对杂交大口鲇体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水温、光照和投喂量的条件下,随类胡萝卜素量的增加,大 口鲇的体色越来越鲜艳,越符合良好的视觉效果,更增加产品的品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鱼的生长。另 外还探讨了体色中类胡萝卜素定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饲料中添加叶黄素对胡子鲶体色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冷向军 《水产学报》2003,27(1):38-42
进行了3个试验以考察饲料添加叶黄素对本地胡子鲶体色的影响。试验A比较了野生、半人工养殖、全人工养殖胡子鲶体色的差异,其皮肤叶黄素含量分别为8.01、4.64和1.61mg·kg-1鲜组织,肌肉叶黄素分别为2.06、1.83、0.96mg·kg-1鲜组织;试验B采用平均体重为52g的本地胡子鲶成鱼,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0、150、200mg·kg-1叶黄素,饲养6周后,成鱼皮肤叶黄素含量分别为1.07、5.88、7.02、7.81mg·kg-1鲜组织,肌肉叶黄素含量分别为0.64、1.35、1.81、1.86mg·kg-1鲜组织;试验C采用平均体重为3.2g的本地胡子鲶鱼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0、100、150mg·kg-1叶黄素,饲养6周后,鱼种皮肤叶黄素含量分别为3.2、8.73、11.49、12.51mg·kg-1鲜组织,肌肉叶黄素含量分别为0.87、1.71、1.97、2.03mg·kg-1鲜组织。上述结果表明,养殖与野生胡子鲶体色的差异主要来源于食物中叶黄素含量的不同,在饲料中添加叶黄素类产品可有效改善养殖胡子鲶体色,叶黄素适宜添加量建议为100mg·kg-1饲料(成鱼)或50mg·kg-1饲料(鱼种)。  相似文献   

4.
赵道全  陈杰 《淡水渔业》1998,28(4):10-11
通过胡子鲶、金丝鲶的交互繁殖,根据子代表现型,初步认定金丝鲶体色基因是隐性基因的纯合。  相似文献   

5.
日粮添加芜萍对红色草金鱼生长及体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斌  黄勇  汪利 《水产科学》2011,30(10):617-620
在相同水质与管理条件下,通过分组对比试验,研究了在基础饲料中添加5%、10%、20%、30%、40%不同水平的芜萍粉对红色草金鱼生长性能与体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加入10%~30%的芜萍粉,红色草金鱼的日增质量、相对生长率随着芜萍粉添加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其中30%组体质量日增质量、相对生长率最快,分别为对照组的2....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豹纹鳃棘鲈色素变化过程以及添加剂对其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在室内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对豹纹鳃棘鲈的早期色素积累、转变过程进行描述,并采用螺旋藻粉和虾青素两种添加剂对其仔、稚、幼鱼的生长及体色变化的影响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从2 d仔鱼开始,眼点色素增多,并由透明转为黑色,摄食明显;3 d仔鱼其背部鳍褶上的树枝状黑色素扩大,脊椎下方出现1列黑色素细胞丛;22 d的鱼体脊椎上方出现1排黑色素斑点,下方黑色素斑点数量减少,此时口、各鳍基部及沿脊椎两侧黄色素增加;28 d的稚鱼体表黄色素与红色素进一步增多,各鳍沿鳍条均有红色素斑点分布,鱼体呈橘红色,颜色鲜艳;30–33 d的幼鱼体表两侧布满黑色与橘红色斑点,脊椎下方斑点消失,仅在尾椎下方存有1块黑色素斑点。增色剂实验结果显示,实验15 d时,螺旋藻粉组与虾青素组全长、体重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内梯度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0 d时,3%和6%螺旋藻粉组较对照组的体重值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9%螺旋藻粉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虾青素组均高于对照组,除与0.6%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组均差异显著(P0.05)。0.1%实验组体重高于对照组和螺旋藻粉组,并高于组内其他梯度组。经过15 d添加虾青素的幼鱼体色红色素有明显增加,与对照组差异显著;30 d时,螺旋藻组没有达到增色效果。结果表明,螺旋藻粉对幼鱼生长初期有促进作用,随着添加浓度与养殖时间的增加其效果不明显,出现负效应;添加浓度为0.1%的虾青素可使全长、体重增长率最高并具有明显增色效果。  相似文献   

7.
由于人工养殖,尤其是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过程中,鱼虾类的养殖周期缩短,饲料中有效色源少且成分不稳定,导致鱼虾的体色常常成为棘手问题,即人工养殖的水产品的体色往往缺乏天然水产品所具有的健康色泽,从而使其商品价值大打折扣。如野生胡子鲶在天然水域中,体色多呈黄色、黄褐色不等,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其黄色逐渐褪去而变灰变黑;斑点叉尾鮰体色变红或变淡,甚至出现蜕皮、呈腐烂状等等。难免影响到商品的价格。另外,观赏鱼的体色也极为人们所重视。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一定的物质,可以弥补上述不足。  相似文献   

8.
螺旋藻对锦鲤生长和体色的影响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何培民 《水产学报》1999,23(2):162-168
通过使用钝顶螺旋藻喂养锦锂试验,探讨了不同含量的螺旋藻干粉配合饵料以及活藻对锦鲁体色和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水温,光照和投喂量的条件下,随着螺旋藻干粉投喂量的增加,锦鲁体色越鲜艳,体重,体长也相应增加,其中鲜活螺旋藻对其色体,体长,体重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红辣椒粉对锦鲤生长和体色的影响,选用平均体质量(7.517±0.58)g的锦鲤进行了为期30 d的饲养试验。试验鱼共450尾,随机分成5个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投喂辣椒皮含量为0、1%、3%、5%、7%的试验饲料。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红辣椒粉对锦鲤体表亮度L*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辣椒粉添加水平的提高,体表红质a*值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3次不同饲养时间的测定中,添加水平为5%的试验组,锦鲤皮肤及尾鳍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最大。饲养30 d后,随着辣椒粉添加水平的提高,各试验组鱼的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蛋白质效率均呈升高趋势,且饲料系数呈下降趋势,表明在配合饲料中添加一定水平的红辣椒粉有助于锦鲤的生长。综合分析说明,饲料中添加5%的红辣椒粉时,锦鲤生长、着色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0.
桃花水母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全世界发现的桃花水母属仅有的11个物种中,有9种在我国发现并命名.然而,有关国内所定种类的可靠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问题之一.对国内桃花水母的分类、目前存在的相关问题、研究现状和方向进行了探讨,为今后桃花水母的资源保护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初始体质量为(13.88±0.28)g的卵形鲳鲹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盐藻添加量(0.0%、0.1%、0.2%、0.4%、0.8%、1.6%)饲料对其体色和生长的影响。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饲养20尾鱼,每日饱食投喂2次(8:00;17:00),试验周期为56d。结果显示,盐藻添加量为0.1%~1.6%时,随着饲料中盐藻水平的提高,卵形鲳鲹背部和腹部黄色值(b*)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饲料中添加盐藻可明显改善卵形鲳鲹体色;与此同时,卵形鲳鲹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随饲料盐藻水平的上升呈下降趋势(P0.05),未添加盐藻的对照组具有最高蛋白质效率和最低饲料系数,且与盐藻添加量为0.4%的试验组差异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盐藻对卵形鲳鲹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此外饲料盐藻水平对卵形鲳鲹体成分也没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2.
MITFa及TYR基因在红色锦鲤体色发生不同阶段的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描述了红色锦鲤从出膜到体色形成的过程,总结和归纳不同发育阶段体色变化异同点,筛选出6个体色变化较显著时期,分别为1、2、3、4、12、48日龄。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MITFa及TYR基因在红色锦鲤6个体色变化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MITFa基因在1日龄时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48日龄时(P0.05),极显著高于其他4个时期(P0.01)。48日龄时表达量次之,亦极显著高于2、3、4、12日龄4个时期(P0.01)。2、3、4、12日龄4个时期MITFa基因表达量较低且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TYR基因在1日龄时表达量最高(P0.01),4日龄时表达量显著高于12、48日龄(P0.05),与2、3日龄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TYR基因表达量在2、3、12、48日龄4个时期差异不显著(P0.05)。MITFa和TYR基因在红色锦鲤体色形成过程中,表达水平整体呈现降低的趋势,其中MITFa基因表达量表现为先降后升,TYR基因则先降后升再降。以上结果显示MITFa、TYR基因与锦鲤体色形成具有一定相关性,但MITFa和TYR基因在体色发生中的相互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3.
7种观赏性剑尾鱼的自交、杂交,对其子代的体色(包括眼睛色彩)及鳍形等性状进行统计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黑眼为显性基因控制,红眼为隐性基因控制,体色与眼睛颜色有一定的连锁关系;推测剑尾鱼体色遗传由数量性状基因参与控制;尾鳍燕尾相对于正常尾为显性,而且雄性尾鳍的燕尾和长臀鳍具有连锁性;高背鳍由显性基因控制,正常背鳍由隐性基因控制,拥有正常背鳍的个体,其基因型是隐性纯合,拥有高背鳍的个体,其基因型为杂合,初步推断显性纯合为致死基因型。  相似文献   

14.
Cu2+作为海洋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具有来源广、易残留、易食物链富集等特点,是海洋贝类养殖业潜在的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为查明江苏文蛤自然群体及红壳色选育系对重金属Cu2+耐受能力,设置不同质量浓度Cu2+对文蛤红壳色选育系和自然群体进行胁迫试验,研究Cu2+对文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Cu/Zn-SOD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1)在相同质量浓度Cu2+条件下,红壳色选育系与自然群体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2)随着Cu2+质量浓度增大,两组文蛤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共同表现出相应质量浓度—效应关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呈线性上升趋势,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呈先抑制后诱导的趋势,两种酶活性变化差异显著(P<0.05)。(3)Cu/Zn-SOD基因表达变化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一致,与Cu2+质量浓度呈正相关。(4)红壳色选育系响应Cu2+抗氧化性要优于自然群体。本试验结果将对文蛤抗逆性选育及新品种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饲料蛋白水平对宝石鲈增重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5种不同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0.89%、36.67%、40.08%、44.90%、49.14%)的饲料分别饲喂宝石鲈(Scortum bacoo)幼鱼25 d,每组3重复(每重复30尾鱼),室内网箱饲养试验结果表明:40.08%组的日增重、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30.89%组(P<0.05),饲料转化率极显著高于30.89%组(P<0.01);不同组间的肝体指数、脏体指数和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蛋白水平对宝石鲈幼鱼肌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及肝脏的水分、粗脂肪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6.
以白鱼粉、酪蛋白、鱼油和α-淀粉分别作为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原料,配制等蛋白质(45%)、等脂肪(8%)、碳水化合物水平分别为0%、5%、10%、15%、20%、25%的6组饲料。饲养鳡幼鱼8周后测定其生长、体成分及肝糖原含量,初步探讨鳡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结果表明,20%组鱼体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最高(P〈0.05)。高碳水化合物组表现较高的摄食率、脏体比、肝体比和肠脂比(P〈0.05)。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升高,增加了全鱼体干物质和粗脂肪的累积(P〈0.05)。随着饲料碳水化合物水  相似文献   

17.
不同蛋白水平饲料对台湾东风螺生长性能和体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优质鱼粉、豆粕等原料制成蛋白质含量不同的6组饲料(粗蛋白含量分别为48.16%、45.64%、40.67%、35.68%、30.80%、25.96%),喂养台湾东风螺47 d,以投喂鲜杂鱼组作为对照,分别于15、27、37、47 d测定螺高、螺宽、螺体重等生长指标,计算不同处理组在不同时间段(27、37、47 d)的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试验结束后测定东风螺螺肉的体组成和氨基酸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投喂颗粒饲料比投喂鲜杂鱼的饲料系数显著高;而当颗粒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变化(25%~48%)时,对东风螺生长性能并无显著影响。但随着饲料蛋白含量的增加,东风螺对饲料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当饲料中粗蛋白含量低于25%时,47 d时其饲料系数2.3,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蛋白质效率1.74显著低于蛋白含量48.16%饲料组。从东风螺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分析,颗粒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不应低于25%。所有组东风螺螺肉的粗蛋白、脂肪,总氨基酸组成均无显著差异,但是一些中性氨基酸(如亮氨酸、异亮氨酸和丙氨酸)和精氨酸随着饲料蛋白含量的降低而呈现出降低趋势,部分组产生了显著差异。投喂颗粒饲料的东方螺生长不如投喂鲜杂鱼组。  相似文献   

18.
彩鲫与红鲫杂交种体色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通过彩鲫与红鲫杂交、回交以及不同体色彩鲫(杂交种)自交、杂交,对其子代的体色性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彩鲫与红鲫的体色遗传说明彩色受显性基因控制,红色受隐性基因控制;不同体色彩鲫自交、杂交,其后代的体色分离特性为肉色显性,红色隐性,亲本体色在后代中可以积累增加;肉色、红色彩鲫与眼睛颜色、闪光鳞数具遗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选择平均体质量为(5.66±0.65)g的异育银鲫300尾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Ⅰ、Ⅱ、Ⅲ、Ⅳ组,分别投喂添加0%、1%、3%、5%、7%海带粉的饲料,每组设3个重复,饲养50 d,研究海带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表观消化率、体成分及非特异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异育银鲫质量增加率、特定质量增加率、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和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均随海带粉添加量增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以1%添加组最高,而7%添加组最低。试验Ⅰ、Ⅱ、Ⅲ组肝体比分别较对照组下降了13.07%、22.14%1、1.98%(P<0.05)。海带对鱼体粗蛋白影响显著,其中Ⅰ组粗蛋白比对照组增加了2.83%(P<0.05)。海带对异育银鲫肝胰脏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无显著影响。添加1%海带粉对异育银鲫具有一定促生长作用,并可改善肌肉品质,而对其非特异性免疫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