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1993年第7期《无名胜有名》(以下简称《无》)后,对文章列举的盆景题名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病深有同感,确实值得引起盆景界同仁的重视! 但是在如何对待盆景题名这一问题上,本人与《无》作者的观点完全不同。本人认为:盆景需要题名,需要名符其实的、恰如其份的题名,尤其需要画龙点睛、点铁成金的题名。道理很简单:我们不能因  相似文献   

2.
庄文其先生对盆景(植物类)艺术有独到的理论见解,正在引起盆景界关心未来的人们密切关注,为了让读者更多更全面地了解他的理论观点,现征得本人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同意,将他《守望——文其盆景》(原《树石情缘》的修订版)书里的"碎句短章"摘录,本刊将分几期予以发表。  相似文献   

3.
冬赏芭蕉     
《中国花卉盆景》2005年11期发表了浙江刘国光花友的《芦荟能露地越冬吗》一文,本人读后对文中的观点不敢苟同。芦荟喜温畏寒,宜干怕湿。越冬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黄明山的《出》,以其潇洒的身姿、张扬的个性和独特的风韵亮相后,盆景界各种各样的品评和争论不断出现。不少人评价甚高,颇多赞美之词;亦有提出质疑的。陈洪奎在《艺术美应植根于自然美》(见《中国花卉盆景》2004年12期)中直截了当地指出,“那个直线样的细长枝条在自然界中是不可能水平伸展的”,“它是以‘直立生长优势’原理生长而成,根本不能横生横长。作者把本来活生生的自然现象,在盆中强行‘艺术化’改造,违背了盆景创作‘师法自然’的原则”。不久,黄光伟对陈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中国花卉盆景》2005年第6期)。我认为,陈先生所阐述的一些观点还是值得商榷的。上个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审  相似文献   

5.
贵刊去年十一期刊登的《盆景创作随谈》,其中有些提法,本人不敢苟同。一、关于超时空界限。秦先生列举两画例来说明他的观点。我认为,盆景艺术和绘画艺术既有一定的相同处(重点是造形方面),又有根本的不同处。盆景这种艺术,还  相似文献   

6.
读贵刊2001年第一期陈洪奎的《制作盆景莫急于求成》一文后,将三件作品的彩照找了出来,细细品玩,深感陈先生的建议有些不切实际。  相似文献   

7.
读了今年第一期刊登的徐民凯《切莫冷落扶芳藤》一文深受感触。徐文的观点代表了很多盆景创作者的意愿。以前本人在树种选择上也走了很多弯路,贪大、求珍稀树种。  相似文献   

8.
读陈奇元先生《亦谈『舍利型』盆景》一文,很高兴。总感觉盆景论坛有点沉寂,以为谦和太多,活力就不足。但陈先生的论点并不能让我完全信服,于是又来写几句,还望先生不吝赐教。有必要先作个说明:我写《对盆景『舍利型』的思考》没有研究或评说日本『舍利型』盆栽的意思,只不过有感于国内『舍利』风越刮越紧,不由生出杞人之忧,担  相似文献   

9.
本人是平湖市交通局的一名普通干部,自1994年开始学习制作山水盆景。多年来,市交通局积极创导发展交通文化,为我工作之余研修山水盆景制作创造了宽松环境。我市还有一批山水盆景爱好者,制作上达到了一定水平,对我学习山水盆景制作提供了许多帮助与指点。另外,《中国花卉盆景》等多种杂志更是我学作山水盆景的良师益友。这期间也制作了一些山水盆景,其中部分作品曾在有关盆景杂志上刊登。但由于受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0.
注重盆景的自然美,是盆景界的永恒潮流。现在中国盆景界基本摒弃了"规则式"造型,正向着自然式造型迅猛发展。国外盆景的情况也是这样。本文举一件日本真柏盆景为例,就能说明这一问题。这件作品(见图1,来自《中国花卉盆景》1992年第1期彩页)曾荣获日本盆景最高奖项——"国风大奖"。它极为苍古,仍  相似文献   

11.
1993年第九期《中国花卉盆景》刊登了几件瑞安盆景,本人观赏后觉得尚有些不足(优点在这里不一一分析))。现提一些个人看法和意见,供参考。一、《水旱盆景》的不足是:1.整个作品中树体背对水面,缺少顾盼呼应。2.主树顶冠过大、过密,象一座小山  相似文献   

12.
(二)明清时期明清两代,松柏类盆景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细剪苍松耐岁寒,郁郁千丈许同观。山家近得凌云趣,老干新添第几盘。"这是清代文人汪鋆在其《砚山丛稿》中对松柏类盆景的赞颂。明清时期,不仅盆景的制作与欣赏之风在全国不少地区开始普及,制作技艺水平日益提高,而且关于盆景理论研究的风气很浓,与盆景有关的书籍比较多。如:高濂著《高子盆景说》,屠隆的《盆花》,吕初泰《盆景之一》、《盆景之二》,文震享的《盆玩》。以上五篇关于盆景的专论集中写于明代末期的数十年间(1541~1646年),加上清代吴涣子所著《花镜》中的"种盆取景法",  相似文献   

13.
87年贵刊第11期刊登了陈茂林的《现代盆景应无流派》一文,本人拜读再三,实在不敢苟同。因各地区的气候条件、树石资源、风俗习惯、审美心理及文化熏陶的不同,再经各地历代盆景爱好者的精心培育、不断创新,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风格,因而产生了流派。这是盆景艺术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迄今树桩盆景造型大致有三法:一是棕丝蟠扎法;二是金属丝蟠扎法;三是修剪法。本人试用扭枝造型法制作的盆景《抱月》、《回首》等。今已23年。  相似文献   

15.
城市居民养花,大多只能在阳台上小打小闹,许多心愿都被小小的阳台限制住了。本人通过实践摸索出一些解决办法,愿通过我最喜爱的《中国花卉盆景》杂志公开,与阳台养花爱好者分享。解决四季有花看的追求与阳台不够大的矛盾花木枯荣有序,花果有时,而阳台却有限,不可能种上所有的花木。这就必须根据自家阳台大小、朝向及当地气候等情况,精心选择,使自家阳台四时灿烂。关于这一点,《中国花卉盆景》2004年第5期已发表本人的拙文《合理搭配,四季看  相似文献   

16.
今人在盆景的制作和鉴赏标准中引入了“自然黄”(生境)、“艺术美”(画境)、“意境美”几个概念,这未尝不可。但有的同志说“意境”是盆景的生命,“意境美”是盆景鉴赏最重要的标准。对这种观点,本人不甚赞同。纵观近几年国内各名家的所谓具有“意境”的盆景,其中树木盆景的所谓“意境”,说穿了只不过以题名取胜而已。  相似文献   

17.
台湾艺人李国安先生值得敬佩,因为他敢直言:"盆景是一门缩小的艺术,这是全世界公认的法则!但中国大陆正在走相反的路。""大陆盆景的展览上隐约能感觉到一种金钱和艺术的较量,这集中反应在参展盆景的‘大尺寸’上。似乎‘商业盆景’和‘艺术盆景’俨然已经发展成为一场‘战争’……"(原文见《中国盆景赏石》2012年1月号)  相似文献   

18.
当我拜读了石华先生《精益求精可成佳作》一文后,很为石先生的敏锐眼光所折服。他能在陈先生的福建茶作品中发现到一些不足之处,并能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意见,使其作品一跃而成文中草图之效果。它苍古、挺拨、自然、雄伟,给人以超凡脱俗奋发阿上的感受。可是就在(贵刊92.2期)颜芬兰女士《盆景赏析宜立足原作》  相似文献   

19.
96年第3期《中国花卉盆景》上李润先生的《根艺配座的要求》,提出了一个根艺制作与欣赏中不能忽视的问题。这里对作者所持的某些观点提几点不同看法。一、作者在文章中所举的三个例证,其实两个并无配座。一件是李久贡的《冲浪》(见1995年第4期《中国花卉盆景》彩页)。这件作品中三只鸭下面的部份,显然是“浪”,作品既然题名《冲浪》,那么这“浪”就应视为主体,是与鸭相辅相成的主体的构成部份,而  相似文献   

20.
林凤书 《中国花卉盆景》2003,(12):F002-F002,1
在盆景创作中,常有“参照画意”之做法。这是因为,从古今名画中挑选合适的构图,要比自己凭空想象高明得多。本人的水旱盆景《柳村诗话》,便是受到画的启发,然后确定创意,再根据构思选择材料,经细致加工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