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甜菜抗(耐)丛根病品种引种试验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2年的引种试验,结果表明:波兰品种PNMONO、KANEJANA、JANUS、DOJANA、TAMONA、PULRO、KYystYNA不抗丛根病,不宜在丛根病区种植;丹麦品种FORMULA、德国品种KWS9103抗丛根病性较好,丰产性强,但含糖率较低,工艺性能差,不抗褐斑病,宜在丛根病区作搭配品种,不宜大面积推广;自选品系9017抗丛根病和抗褐斑病性都比较好,产、质量性状与KWS9103相当,可作为抗丛根病过渡品种在丛根病区搭配使用。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1989 ̄1997年育成国内第一批抗(耐)丛根病甜菜新品种张甜201和张甜301的经过;初步探讨了育成品种的抗病机理;提出了以育成品种作为甜菜丛根病综合防治的主体措施是其利用技术,经1993 ̄1996年4a153个点次的试验和示范,表明对甜菜丛根病的防治效果好,增糖效果十分显。 相似文献
4.
1991,1992两年对现保存的甜菜品种资源在丛根病重病田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119份品种资源材料和33份自育品系均不抗病,其苗期叶丛发病严重度和收获时根部发病严重度均达2.0级左右,与感病的对照品种工农二号相当;6份国外引进抗丛根病发交种均为高抗性,与对照相比,块根产量增产113.3%-207.2%,含糖率增加1.3-3.1个糖度,糖产量增加176.3%-275.7%。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生理学研究表明,丛根病病毒侵染甜菜后引起了体内氨基酸总量及各种氨基酸代谢的改变。以无病地为对照,病地上各品种叶丛和根中总氨基酸量及各氨基酸相对含量较高;抗病品种较感病品种块根和叶丛中均有相对较高的ASP、SER、GLY、VAL、LYS、PRO,其中PRO增加明显,故这些氨基酸特别是PRO累积量可以作为病地选育的生理指标。病地较无病地上的各品种具有较强的氨基酸代谢,以及相对较多的氨基酸参与到植株抗病中去。 相似文献
8.
9.
甜菜抗(耐)丛根病生理基础的研究(Ⅳ)--氨基酸与甜菜抗丛根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生理学研究表明,丛根病病毒侵染甜菜后引起了体内氨基酸总量及各种氨基酸代谢的改变.以无病地为对照,病地上各品种叶丛和根中总氨基酸量及各氨基酸相对含量较高;抗病品种较感病品种块根和叶丛中均有相对较高的ASP、SER、GLY、VAL、LYS、PRO,其中PRO增加明显,故这些氨基酸特别是PRO累积量可以作为病地选育的生理指标.病地较无病地上的各品种具有较强的氨基酸代谢,以及相对较多的氨基酸参与到植株抗病中去. 相似文献
10.
11.
田间试验、示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以农业技术措施为主的综合防治,能有效的控制甜菜丛根病的危害;经在1350亩大田综防示范,相对防效达88.1%,平均亩增产块根1566.0kg、增加糖产量321.4 kg。 相似文献
12.
13.
甜菜抗丛根病新品种内甜抗202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内甜抗202(原名内101)是多胚型二倍体抗丛根病杂交种。父母本按1:3比例自然杂交而成。该品种在内蒙古自治区甜菜品种抗病区域试验中。平均块根产量40954.5kg/hm^2.比对照品种甜研303提高81.07%;含糖率16.38%。比对照品种提高2.05度;产糖量6729kg/hm^2,比对照品种提高109.4%,丛根病病情指数0.13,比对照品种降低0.22。在内蒙古自治区甜菜品种普通组生产试验中.块根产量和产糖量分别比对照提高48.71%和47.81%。含糖率比对照降低0.10度;该品种达到丰产型品种标准。在内蒙古自治区甜菜品种抗病组生产试验中,块根产量、含糖率、产糖量分刺比对照提高156%、1.39度、181.25%,丛根病病情指数比对照降低0.48.达到丰产、抗丛根病型品种标准。 相似文献
14.
15.
16.
经过1995~1997 年的比较试验,外引抗丛根病甜菜品种在我省河西地区甜菜丛根病重病地土壤环境条件下种植,均不同程度表现出抗丛根病性能,其块根产量、糖产量分别比对照甘糖1 号平均增产526.7% 和812.6% ,含糖率平均增加3.5 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7.
连续3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甜菜整个发育阶段,甜菜抗丛根病性与传毒介体多粘菌的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不同抗性类品种间多粘菌含量差异极显著,而在同一抗病品种间抗性差异不显著,抗病类品种多粘菌含量比感病类品种低,入侵的组织和部位都比感病类品种浅,由此可以通过对甜菜多粘菌含量的观察分析,进行甜菜抗丛根病品种早期鉴定和作为选育抗病品种的指标,加速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8.
对河西灌区9县(市)进行了甜莱丛根病的普查和室内研究,调查研究表明,其中有6县(市)的甜菜种植区该病普遍发生。发病率最低10.6%,最高48.2%。田间表现症状类型,黄脉型占67.4%,焦枯型占25.3%,黄脉型占0.3%,混合型占7%。病害发生程度与轮作年限呈明显的负相关。茬口,种植模式,灌水,施肥对病害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