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探究半干旱地区不同作物布局中种植甘蓝的耗水特征,本试验引入玉米、谷子、菜豆、大豆、马铃薯与甘蓝构建三年轮作系统,设置8种轮作组合,利用回归等值线图分析不同轮作方式处理下甘蓝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的差异。结果表明:以甘蓝为当年生作物附以不同的前茬处理,前一年茬口的不同对当年生甘蓝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的影响较大,在各时期水分贮量分布产生的差异中占主导地位,前两年茬口的不同对其造成的影响较小。前一年种植作物分别为:菜豆、甘蓝、大豆、马铃薯时,甘蓝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分别呈现:不闭合峰、斜鞍形、半鞍形、闭合峰的分布;前一年种植相同作物附以前两年不同的茬口处理,对当年生甘蓝生育期内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动态变化并未造成明显的影响。该结果对当地作物类型的选择、耕作制度及作物布局的调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土壤水分是决定牧草生长的重要因素。基于此,主要对陈巴尔虎旗草甸草原牧草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根据陈旗草原概况及气候、水文等条件,选取2004-2013年水文资料,土壤中水分动态变化主要受降雨、蒸腾和温度等作用影响,牧草的需水高峰在7-8月,此时土壤含水量下降明显,后期降水使土壤水分缓慢上升,为牧草提供后期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水分胁迫对枣园间作条件下棉田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研究阿拉尔垦区幼龄枣园不同间作模式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及棉花生产力动态.[结果](1)轻度水分胁迫、适宜水分处理下土壤含水量较高,紧实度适中,具有较强的保墒蓄水能力.(2)同一水分处理下,产量表现为M3>M2>M1.同一种植模式下,产量表现为W2> W3> W4> W1.(3)W1水分处理和M3模式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较高.(4)适宜间作枣园的灌水量为300 m3/667m2.[结论]阿拉尔垦区1~2龄枣园中,红枣与棉花间距保持0.5m距离,对提高棉花产量较为有益,且对枣树影响较小;第3年,红枣与棉花间距应调整为1.0m,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枣棉间作复合系统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4.
在试验资料的基础上,对两种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模型进行了分析。说明了作物全生育期水分的抛物线模型和作物生育阶段水分的Jensen模型在理论上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为灌溉水量的优化分配提供了依据。同时分析了只用Jensen模型对灌溉水量进行作物间和作物生育期内的优化,是有一定的缺陷的。  相似文献   

5.
李江 《农村科技》2005,(9):47-47
在严寒低温的情况下,含水量高的作物种子最容易受冻害。据试验,种子含水量在28%时,在-10℃短时间冷冻,发芽率即严重下降;当气温下降到-30℃时,就会全部丧失发芽能力。因此,在寒冬到来之前一定要把作物种子的含水量降低到安全水分标准。一般粮食作物种子含水量控制在13%~15%的范围内,油料作物种子含水量控制在8%~13%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小麦是需水较多的作物,它一生中都不能缺水。水分对小麦增产效果十分明显,但增产效果受许多因素影响,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不同生育时期,甚至不同的地块,水分的增产效果不尽相同。反过来讲,缺水对小麦的增产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下面结合我县气候条件及多年的经验简单介绍缺水对小麦各生育时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二维散布点多项式趋趋势面分析方法,对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含水量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丘水分含量与降水、蒸发、温度及植被类型等因素有关,迎风坡和丘顶的含水量最低,落沙坡坡脚和落沙坡后坡间地的含水量最高且最稳定,因此,落沙坡坡脚和落沙坡后丘间地是采用生物措施流沙最有利的地段。流动沙丘固定几年后,沙丘含水量明显减少,甚至出现近乎凋萎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一、序言水分是作物生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在各发育期内,水分对作物的满足程度极大地影响着作物的生育和产量。华北地区除雨季外,作物的降水保证率是很低的。土壤水分经常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因而在一些地区水分便成为农业生产的中心问题,特别是近些年来气候变化异常,水分资源不足,对水分平衡及土壤干旱进行计算和予报,以便采取措施,合理用水防止干旱,在气象为农业服务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水分平衡方程式,探讨其各主要分量及土壤干旱的计算和予报方法。为了在广大气象台站能够实际应用,所需资料都取自气象台站实际观测或气象予报。本方法存北京地  相似文献   

9.
宁南旱区谷子地膜覆盖的土壤水温效应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对不同覆膜方式降水后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进行定位观测,并观测了谷子生育期土壤水分动态,结合作物产量分析了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表明,降水后微集水种植技术的沟内有较好的集水作用,水分可以储备在垄下部位,表层土壤水分变化剧烈。微集水种植技术在生育期间有集水保墒作用,季末土壤供水能力明显改善。冬闲田处理秋平膜与秋垄沟播前贮水量分别较对照高24.9、7.1 mm,且增产效果显著。覆膜处理的谷子产量得到明显提高和农田水分得到高效开发利用。作物各个生育时期以微集水种植技术的集水保墒效果最佳、生育期耗水量较低,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玉米植株根深叶茂,而且其生长期多处在高温条件下,属需水较多的作物。玉米不同的生育期对水分的需要不同,必须依据玉米的需水规律,结合当地气候情况,进行科学灌溉,以满足玉米各个生育对水分的需求,保证高产稳产,达到高效节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不同灌水处理下土壤水分动态及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以"郑单958"和"浚单20"为试材,研究了田间不同灌水处理对土壤贮水量动态变化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层土壤贮水量受降水影响较大,30~60 cm土壤水分含量在整个生育时期内变化最为剧烈,80~100 cm土壤整个生育时期水分含量稳定,无灌溉处理的耗水深度主要集中在60~100 cm土层。抗旱品种"郑单958"产量受灌水量的影响较小。"浚单20"灌水比不灌水处理平均增产8.02%。玉米2品种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一般以不灌水处理较高,灌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均值比不灌水处理降低51.18%。因此,在水资源紧张的太行山山前平原区,选用抗旱玉米品种并灌水1次,即可减少农田耗水,又能保证较好的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2.
豫西丘陵旱地不同农业措施对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3a田间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探讨了轮作制,秸秆覆盖和施肥等农业措施对豫西丘陵旱地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轮作制的选择庆以雨季耗水较少的小麦-谷子轮作为主。小麦-玉米轮作虽然耗水较多,但在雨水丰沛的年份其水分利用放率要较小麦-谷子、小麦-花生及小麦-红薯等轮作制为高。2.秸秆覆盖的保水作用在雨季表现较明显,且主要是提高了表层0-30cm土层土壤水分的有效性。作物的产量,水分利用效  相似文献   

13.
常静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0):94-95,118
从沙地水分的来源、性质、分布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论述。提出了沙地水分在营造林上的意义,从而论证了水分条件是所有作物生长发育的先决条件和决定因子。由于沙地的水分相对匮乏,因此,在营造林时应首先考虑水分状况,在营造林时间选择、密度大小、株行距和混交林营造等方面综合措施下促进造林的成活和保存。  相似文献   

14.
刘浏  商崇菊  蔡长举  张和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121-10123
[目的]观测贵州省黔中地区主要农作物之一玉米的作物系数及需水量,为该地区节水农作制度的引进和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玉米划分不同的处理方式,观测不同处理方式下玉米各生育阶段的相关因子变化,并计算出该地区玉米作物系数和作物需水量。[结果]黔中地区玉米脱粒晒干后净产量为4758.3kg/hm^2,需水量为520.56mm,玉米各生育阶段作物系数分别为:苗期—拔节0.71,拔节—抽穗0.80,抽穗—灌浆0.91,灌浆—成熟0.66。玉米水分生产力K=1.09m3/kg。[结论]黔中地区玉米需水量处于我国春玉米需水量中间值;玉米水分生产力较之贵州省平均水分生产力小0.23m3/kg。  相似文献   

15.
为了准确检测纸膜覆盖对水稻植株蒸腾、地表蒸发和耕层渗漏的影响,本试验研制了盆栽条件下的水稻水分消耗检测系统,它由动态电阻应变仪、输出面板、计算机或万用表、土槽传感器、渗漏传感器、种植作物的土槽、水箱、漏斗、土槽,水箱配重、吊索和机架等组成。该系统的特点是,通过配重平衡了系统的静态质量,能对静态质量较大,但质量的动态变化值很小的质量变化动态系统进行实时检测,结构简单、造价较低。标定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系统精度和灵敏度较高。该系统可以用于其他作物的水分消耗及其他类似质量动态变化系统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地膜覆盖已经成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了作物的产量与质量。通过对近年来有关地膜覆盖技术文献的分析和比较,综述了地膜覆盖技术在保温保墒方面的作用。地膜覆盖可为作物生长提供稳定的温度条件,在作物生育前期有良好的保温作用,保证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作物生育后期,保温作用减弱甚至可以适度降低土壤温度,使作物免受高温危害;地膜最大的保温效果是在土壤表层,随着深度增加保温效果降低;地膜颜色越浅保温效果越好。地膜覆盖可提高土壤含水量,提高作物对深层水分的利用,为作物在整个生育期内提供稳定的水分条件。生物地膜和液态地膜等新型地膜可降低对土壤的污染,起到良好的保温保墒作用。针对在地膜覆盖中存在的土壤干燥化风险加大、影响水分入渗和污染严重的问题,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了加强塑料地膜替代品的研发、发展残膜的机械化回收和再利用技术、加强水分监测以及发展渗水地膜等4大措施。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三七栽培田间灌溉试验,分析了三七不同生育阶段不同的土壤水分处理对三七长势,产量、质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土壤水分调控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质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在滴灌条件下,滴头流量对土壤的水分运移影响很大,是影响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依据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垂直运移的观测数据,建立滴头流量与水分垂直运移距离的传递函数模型,利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对模型的各个参数进行辨识与优化。在同一滴头流量下,比较不同土壤水分垂直运移模型的动态变化,验证了土壤水分垂直运移传递函数模型在不同流量下的有效性,为实现作物根系所需水分垂直运移距离的反馈调节,有效地保证作物根系所需的水分,减小水资源浪费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含量及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5年在定西市李家堡镇进行了免耕+秸秆覆盖、秸秆还田、免耕+不覆盖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0~20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及春小麦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对春小麦各生育期0H50cm土层水分含量的保蓄效果最佳,在作物播种期可以增加袁层土壤含水量,对确保苗齐、苗壮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其它生育时期的较深土层中,其抑蒸保墒效果逐渐消失。免耕+秸秆覆盖、免耕不覆盖、秸秆还田分别较传统耕作处理的春小麦籽粒产量提高12.83%、10.21%、7.53%,但可能因保护性耕作实施年限较短,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张兵  黄文生  周瑛  袁威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542-16544
在对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优化理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应用MATLAB编制有限灌水量优化分配的程序,克服了常规的对Jensen模型求解所用的动态规划逐次渐近法(DPSA)计算繁琐等缺陷。该优化程序可根据供水量、作物腾发量约束条件及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缺水敏感指数,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使水分生产函数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