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畜牧业一直是新疆的优势产业,天然草地不仅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70%以上饲草资源,而且是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和整个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实施牧民定居,实现牲畜冷季舍饲,暖季放牧,有效调节季节放牧场,缩小人畜活动范围,种养结合,减轻对天然草地的压力,并使大面积退化的草地得到有效恢复,最终达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改善草地生态环境的目的,牧民定居的原因是复杂的,牧民定居是改变靠天养畜,摆脱贫苦,加速牧区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
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是全面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由传统四季游牧生产方式向冷季舍饲,暖季放牧转变,经营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及畜牧业转型的根本途径。自治区1986年在北疆牧区经济_T--作会议上提出的“改变畜牧业经营方式,逐步实现定居、半定居,走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发展思路”是改变千百年来追水草而居、随季节而迁的传统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对牧区各族人民的兴旺发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牧民定居工程是实现畜牧业转型的系统工程、富民_T-程、民生工程。通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截至2012年底,我区共18.69万户牧民实现了定居,定居率达67.77%,现游牧民定居工程已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阐述了游牧民定居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3.
《新疆畜牧业》2012,(3):24-24
一是抓好牧民定居建设,促进牧区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全年完成3000户牧民定居及配套建设,大力扶持农区舍饲养殖业发展,推进暖季放牧、冷季舍饲生产方式,新增人工饲草料地0.67万hm2。  相似文献   

4.
牧民定居是涉及牧区生产方式变革,产业结构调整,生活方式改变,文化观念更新等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是促进传统草地畜牧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变革的一项根本措施,是牧区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桥梁,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也是喀什地区广大未定居游牧民的最热切的期盼。但因受历史、自然等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定居游牧民过着四季放牧、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自然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制约着喀什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本文阐述喀什地区牧民定居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5.
牧民定居后草地畜牧业生产经营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和资源高效持续利用的原则,研究提出了牧民定居后新的生产方式下新疆天山北坡中段草地畜牧业生产经营优化模式(暖季放牧、冷季舍饲 放牧).该模式能有效缓解草畜矛盾,人均收入比现行系统提高了63.39%,且使天然草地的生产能力、能量转化效率都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6.
草地是草地畜牧业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一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利用合理,管理得当,建设得好,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反之,竭泽而渔,掠夺经营,则会造成草地退化,环境恶化,资源枯竭,贻害子孙,根据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只有改变饲养方式,走放牧加舍饲型畜牧业,才能实现由传统数量型畜牧业向现代效益型,生态型畜牧业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伊犁种马场为例,通过采取加强牧民定居建设及调整天然草原利用方式等具体措施,实现了“暖季放牧、冷季舍饲”生产模式,结果表明:草地生产力和牲畜繁殖成活率得以显著提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对新疆青河县5乡1镇牧民定居及饲草料生产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该地区牧民冷季舍饲圈养能力及其存在的问题作了了解。结果表明,在牧民定居工程中,缺乏生产变革的有力配套措施,人工饲草料生产、实现冷季舍饲夏季放牧制度、摆脱靠天养畜的生产模式等定居水平与定居标准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9.
草地是草地畜牧业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一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利用合理,管理得当,建设得好,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反之,竭泽而渔、掠夺经营,则会造成草地退化、环境恶化、资源枯竭、贻害子孙.根据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只有改变饲养方式,走放牧加舍饲型畜牧业,才能实现由传统数量型畜牧业向现代效益型、生态型畜牧业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0.
伊犁的草地以牧草种类多、产量高、质量好、风景优美而闻明全国,伊犁又是伊犁马、新疆细毛羊、新疆褐牛等优良品种的发源地,是全国有名的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但因牲畜快速增加、植被破坏严重而草地退化;冷季因气候恶劣而草畜矛盾突出.为正确利用草地资源,保证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要平原和丘陵草地综合开发、牧民定居、冷季舍饲;山区草地减牧增草、综合改良、适度放牧,力争实现全年牧场草畜平衡.  相似文献   

11.
禁牧、休牧、轮牧、舍饲、半舍饲措施的实施,改变了我国草原千百年来“逐水草而牧”的习惯,使放牧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从而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逐步走向生态畜牧业之路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我区3个典型牧业乡的牧民定居及饲草料生产状况进行调查,剖析了牧民的冬季舍饲圈养能力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在牧民定居工程中缺乏生产变革的有力配套措施,人工饲草料生产、实现冷季舍饲夏季放牧制度、摆脱"靠天养畜"生产模式等定居水平与定居标准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我区3个典型牧业乡的牧民定居及饲草料生产状况进行调查,剖析了牧民的冬季舍饲圈养能力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在牧民定居工程中缺乏生产变革的有力配套措施,人工饲草料生产、实现冷季舍饲夏季放牧制度、摆脱"靠天养畜"生产模式等定居水平与定居标准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4.
牧业定居是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重要形式,但定居后的牧民如何致富,如何提高舍饲条件下的畜牧业养殖效益,这是牧区面临的主要问题,笔者通过认真调研,认为养殖西门塔尔牛是定居牧民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人工坡草地建植是毕节喀斯特岩溶山区天然草场退牧还草、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重要组成部分,是牧民种草养畜、适度放牧、舍饲圈养、育肥出栏的基础。通过借鉴省内外草地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山区的自然环境、土壤结构和生产生活情况,采取科学的草地建植配套技术,建立优质人工牧草饲料地,以期获得充足的优良饲草料,逐渐缓解芋畜矛盾,  相似文献   

16.
乌鲁木齐县是乌鲁木齐市主要的农牧食品生产基地。据乌鲁木齐县畜牧局统计资料,上世纪80年代初全县牲畜头数有14万只,2013年的统计资料显示牲畜数量达到27.5万只,增长牲畜1.2倍。这些家畜放牧在乌鲁木齐南郊山区,占全县牲畜总数的90%左右。也是乌鲁木齐草地畜牧业中主要的地位。但是,常年过牧和人类因素,草场已经严重退化,草场承载率较低。因此、加强草地管理制度,必须要控制牲畜头数,传统的放牧要改变圈养方式,首先要牧民定居或半定居,逐渐转变乡镇城市化,进入建设现代化畜牧业的发展模式,才能促进乌鲁木齐县畜牧业稳定发展。乌鲁木齐南郊草场是全县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为适应乌鲁木齐县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在长年调查和定位监测基础上,对其环境条件及合理开发利用初步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7.
乌苏市塔布勒合特乡坐落在美丽富饶的天山北麓,周边是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牧民在传统上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冬牧场和春秋牧场,长期以来,依赖天然草场大规模牧养牲畜的牧民们经过长期的摸索和经验积累,逐渐确立了对四季牧场的区分和利用,形成了在一定的草原范围之内,按照季节搬迁流动放牧的习俗。游牧成为牧民古老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今天,牧民虽然逐渐定居和半定居,但是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仍然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四子王旗从畜牧业大区转变为畜牧业强区,并且真正实现农区舍饲圈养,牧区以草定畜,冷季舍饲半舍饲,暖季轮牧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战略目标。四子王旗应该针对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和实际需要,建立不同类型的人工草地:1.生态经济型人工草地,以发挥草地生态功能为主,防风固沙与建设草牧林业并举,建立农田、草牧场生态屏障,达到防风固沙,防止风沙入侵的目的;2.农区高产高效人工草地,在农区利用平原、丘陵区丰富的光热资源和相对发达的农业栽培技术,建设高效、优质的饲草饲料生产,达到为集约化的养殖业提供物质基础的目的;3.牧区人工草地建设,主要用于解决牧民以草定畜后牲畜冷季舍饲或补饲的饲草料供应,以减轻天然草地压力,提高草地畜牧业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19.
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加快草原畜牧业发展中,做好牧区动物防疫工作,是提升草原畜牧业转型跨越发展和促进牧民收入快速增长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酒泉市肃北、阿克塞两个牧业县依靠资源优势和国家草原奖补政策,牧民收入成倍增加,多数牧民实现城市定居,草原实施平衡放牧,城郊开展设施育肥,现代草原畜牧业已见雏形。但牧区动物防疫意识、方式与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极不协调,爆发重大动物疫病的潜在风险在不断增大,必须提升防疫意识、转变防疫方式、消除发病风险,为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0.
新疆是畜牧业大区,也是几个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牧民长期以游牧方式为主,实施牧民定居工程以来,传统游牧方式也开始向现代定居畜牧开始转变,牧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本文通过对和静县定居牧民收入状况和生产方式对比研究,找出不同生产方式对定居牧民收入的影响,从而分析探讨提高定居牧民收入的合理可行的对策建议,以便为政策完善及后续跟进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