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苏北废黄河资源现状与利用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黄河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形式,本文分析了苏北废黄河资源现状,认为苏北废黄河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气候因素不利,农业灾害多;滩地开发利用水平低;农村相对落后,制约了整体经济发展;旅游资源知名度低。探讨了苏北废黄河资源的利用模式,即:绿色瓜菜果品开发模式,有机大米开发模式.意杨经济林及林板一体化模式,“鸡-猪-鱼”生态示范区模式,以美化其两岸为中心的开发旅游资源模式。  相似文献   

2.
黄河故道拥有丰富的水土资源和光热资源,极具开发利用潜力,目前故道存在水土流失、土地开发零散、利用结构不合理、产出效益低下等诸多问题.在对黄河故道整体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现有水土资源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建立适宜黄河故道的水土保持和开发模式,旨在促进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稳步增长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用DPSR模型构建科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PSO-PPM模型对江苏省各城市的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划分了等级,发现江苏省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苏北及苏中地区,单位面积水资源量、农机化程度、高耗水作物种植比例、水利工程投资等指标作用突出。评价结果符合实际,评价模型客观有效。  相似文献   

4.
在用DPSR模型构建科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PSO-PPM模型对江苏省各城市的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划分了等级,发现江苏省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苏北及苏中地区,单位面积水资源量、农机化程度、高耗水作物种植比例、水利工程投资等指标作用突出。评价结果符合实际,评价模型客观有效。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黄河河源区生态特征,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加强黄河源区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对策与建议,为治理黄河河源区水土流失,使水土资源永续利用,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综述、综合分析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矿区所属的水土资源禀赋下矿山自然土壤特性和地域性矿区分布匹配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下的典型矿区所处的宏观条件,并在水土资源禀赋约束下提出了典型矿区土壤修复的主要约束限制因素.根据地带性土壤的不同把我国典型矿区划分为5种类型,分别是草原草甸矿区、高原黄土矿区、漫岗黑土...  相似文献   

7.
苏北地区是指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盐城五市,大部分处于废黄河故道以北地区。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及农业合作化,农民分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得到较快恢复,农民改善生活的愿望也很迫切。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把关心群众疾苦、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党的一  相似文献   

8.
历史时期黄河夺淮与苏北沿海的农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7253-7254
历史时期,黄河曾多次夺淮。公元1128年黄河夺淮经苏北入黄海,导致苏北海岸线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江苏沿海农业开发产生了深远影响。1855年黄河北归山东入海后,江苏沿海大规模发展农垦,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9.
苏北滨海盐土区是长江、淮河、黄河冲积而成的海滩平原。早期的利用形式是养草烧盐,1910年以后,进入废灶兴垦的植棉时期,清末著名实业家张謇曾经建立垦殖公司,兴建水利,垦荒植棉。但由于时常发生洪、涝、卤、风等灾害,产量很低,解放前夕,大片垦地抛荒。 解放后,党和政府领导广大农民,大力兴修水利,并积极开展科学实验。先后在苏北滨海盐渍土区开展盐土改良利用研究的科研单位有:苏北盐碱土改良研究室(1950~1953)、苏北土壤勘察队(1952~1954)、江苏省棉作试验场(1953~1954)、盐城专区棉场(1952~1954)、原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省农科院前身)、苏北盐垦区综合工作组(1953~1955)和江苏省新洋农业试验站(1955~1983)。  相似文献   

10.
王婷  王芝潇  毛德华 《世界农业》2019,(10):71-79,110,130,131
农业水土资源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水土资源空间匹配关系影响粮食生产安全.为了解区域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水土资源利用现状,本文从虚拟水、虚拟耕地角度出发,定义了主要粮食作物虚拟水—虚拟耕地资源匹配系数的概念,对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台湾、香港和澳门数据尚未收集)1998、2005、2011和2017年4种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的虚拟水—虚拟耕地资源时空匹配程度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全国主要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及粮食总产量在增减交替中有所增加,其中4种粮食作物增减交替变化波动幅度大.东中部地区的虚拟水、虚拟耕地资源的总量高于西部地区,总量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②虚拟水、虚拟耕地资源总量高值区和低值区的地区构成特征明显,区域内部虚拟水—虚拟耕地资源匹配系数呈现多样化.北方地区匹配程度总体优于南方地区.同时根据地区匹配系数存在差异性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创新水土资源协调利用管理体制、大力发展节水节地的现代高效农业、健全水土资源协调利用相关法律制度和建立粮食生产水土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等提高地区主要粮食作物虚拟水—虚拟耕地资源匹配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英语静态形容词和动态形容词的意义。就其语义分类和用法及静态形容词和动态形容词的变化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降水集中期及其期间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江西省地方标准中有关降水集中期的定义,统计1971~2008年4~9月的降水集中期,并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方法做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971~2008年4~9月期间,6~8月是降水集中期及其期间雨量较多的月份,4、5、9月是降水集中期及其期间雨量较少的月份。随时间变化,全省6~8月降水集中期及其雨量呈可能增多趋势,4、5、9月呈可能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汉代"亡人"的存在背离"编户齐民"理想社会组织秩序。作为行政管理者难以控制而实际上长期存在的社会人群,"亡人"的活动往往促成了生产技术和文化礼俗的自然传播。"亡人"的数量和流向,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若形成规模,也可能导致"流民"运动。分析汉代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进步的原因,不应当忽视"亡人"和"流民"的积极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4.
笔者通过对气象微博的服务特点和开展情况的初步探讨,提出了针对气象微博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浸泡发芽培养方法改变水稻分子内部构象,测定其变性淀粉果胶酶活力的变化,选择最佳浸泡发芽条件并测定变性后淀粉灰度。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条件为浸泡温度25℃,浸泡方式为浸泡4 h断水10 h,加碱量为0.03%Ca(OH)2,培养时间为2.5 d,在25℃条件下发芽6 d,变性淀粉果胶酶活性最高,灰度较好。从而成功实现对发芽水稻变性淀粉果胶酶活性及其灰度分布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人地挂钩与增减挂钩的异同分析及其实施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国家在宏观层面相继提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和人地挂钩政策,并允许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工作。两个挂钩在政策内涵、政策目标、切入点、适用范围及实施机制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着较大差别,其中增减挂钩是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延伸和特例,而人地挂钩则是增减挂钩的拓展和延伸。本文在详细分析两个挂钩异同的基础上,借鉴增减挂钩试点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在人地挂钩的试点工作中,一是应以内涵城市化作为实施人地挂钩政策试点的引擎;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三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规划的引领作用,稳妥推进;四是多方筹措资金,为人地挂钩的顺利实施提供资金保障;五是加快构建挂钩指标公开交易平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探讨冬小麦的管理与病虫害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冬小麦的耕种面积也不断增大。因此,对冬小麦的种植管理、病虫的防治,已成为了提高冬小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笔者通过对我国种植冬小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进一步的提高我国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通过网络表达民意,激发民众参政议政的热情,既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又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当然,在互联网政治上,要善于梳理、整合网络民意,对网民加以引导,实现网络文明。  相似文献   

19.
海峡两岸精准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合作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发展历程、研发成果、示范进展与发展方向及存在问题等方面阐述大陆及台湾地区精准农业发展现况 ,提出应组织相关研讨会、建立精准农业合作示范区域以及推动学者间互访等方式 ,以达到两岸精准农业技术间的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20.
闫敏 《古今农业》2008,(4):99-104
明清时期烟草的传入和传播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国内学术界比较关心的问题。建国以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七个方面:烟草是否我国本土原产作物、烟草的传入时间、烟草的最早传入地、烟草的传入途径、烟草在全国的传布状况、烟草在我国迅速传播的原因、烟草的传入对我国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虽然烟草的传入和传播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与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和传播问题的研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仍然需要学者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