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稗草在大螟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俊 《植物保护》1982,8(2):13-13
近年来随着杂交稻等大株型水稻的推广种植,大螟发生数量剧增,为害加重,已成为水稻的主要害虫。由于大螟产卵于叶鞘内壁,难以调查卵量消长、卵块密度和孵化进度,给测报和防治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2.
水稻大螟为害规律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大螟田间分布规律的调查分析,明确了大螟的趋边集中为害行为.幼虫侵入水稻方式以从剑叶叶鞘缝侵入和从剑叶叶鞘处咬孔侵入为主.幼虫为害水稻造成白穗,随为害茎节的升高而加重,以穗茎节为主,占80%左右,其次是穗茎下第一节.一至四龄幼虫为害均能造成水稻白穗,以二龄为害造成白穗为主,平均为86.7%.据此提出了大螟的测报调查方法,防治时期应在水稻破口期和卵孵高峰期,以及轻发年份田边挑治、重发年份全田用药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3.
科技文摘     
玉米田 3种螟虫转移为害规律及防治对策 /吴立民…(江苏省新沂市农业局  2 2 1 40 0 )∥昆虫知识 .— 1 999,3 6( 5) .— 2 60~ 2 63桃蛀螟、玉米螟、高粱条螟是我国春夏玉米田的主要害虫。玉米心叶期的幼虫集中为害心叶 ,至心叶末期 ,转移为害雄穗 ,破口露穗期心叶不再受害 ,集中为害雄穗 ,抽雄开花期 ,叶鞘内侧的虫量增加 ,部分幼虫开始蛀茎为害 ,开花结束 ,幼虫大量转向雌穗顶端 ,取食花丝、穗轴及幼嫩籽粒。 3种螟虫的低龄幼虫都趋幼嫩且营养丰富的心叶、雄穗、雌穗和叶鞘为害 ,三龄以后才逐步转移为害茎秆。 3种螟虫的混合种群在玉米…  相似文献   

4.
黑背小绿螽的成虫、若虫均咬食三化螟卵块;并捕食白螟、斜纹夜蛾的卵;叶蝉、稻虱、稻蝗的低龄若虫。在南宁、贵县等地一年发生两代,以卵越冬,卵散产于茭白、姜苗、禾本科杂草等的叶鞘内侧及稻兜株间。用人工配制的代饲料饲养,所得的成虫能继代繁殖。在稻田及时补充散放一定数量的适龄虫体,对控制三化螟害虫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二化螟在茭白上的钻蛀行为及其防治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二化螟在茭白植株上的转移、钻蛀和产卵行为以及取食选择性,并根据其行为特性,制订合理的药剂喷施方法.结果表明,二化螟90%以上的卵产在茭白的叶片上,其余部分产在叶鞘上.产卵的主要叶位是心叶、倒一叶和倒二叶.超过50%的卵块集中在叶片距叶枕0~60cm的部位.幼虫孵化后,蚁螟蛀入的部位一般在叶枕以下的叶鞘内侧,多集中于倒四、倒五叶鞘.2龄后开始钻蛀内侧叶鞘,并蛀入茭白茎的内芯,二化螟幼虫在茭白植株上通常从叶片转移到叶鞘进行钻蛀危害.幼虫嗜食茭白茎部,其次为茭白果肉和叶鞘,对叶片几乎不取食.使用叶鞘喷施杀虫可达到对茭白进行全株喷雾同样的防治效果,并可节省40%~50%的用药量,经济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6.
采用选择性试验与非选择性试验两种方法,对肯尼亚的一种新记录的赤眼蜂Trichogramma sp.nr. mwanzai作了寄主嗜好性的初步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该蜂对玉米禾螟、Busseola fusca和Eldana succhrina的卵均能寄生,但最喜欢玉米禾螟的卵。对家蚕卵不能寄生。在自然条件下也不能寄生Busseola fusoa产在叶鞘下的卵。在非选择性试验中,该蜂在玉米禾螟卵和粉螟卵上的单雌产子数与子代蜂雌雄性比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棘禾草螟(Chilo hyrax)和芦螟(Chilo lutellus)是洞庭湖荻和芦苇的蛀茎性大害虫,尤以前者为害最大,荻、芦每年因此损失20%左右。释放赤眼蜂是防治这类害虫经济有效的方法,放蜂时期是影响田间寄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棘禾草螟在洞庭湖荻芦区年发生不完全3代,以幼虫越冬。各虫态发育进度参差不齐,第一代卵期拉得很长,从4月中旬至5月下旬均有螟卵,前后长达40余天。如此长的产卵期,足可利用前期在棘禾草螟卵中繁殖的成蜂,再寄生一部分末期螟卵。  相似文献   

8.
对稻飞虱卵的系统剥查、研究发现,稻飞虱卵的传统剥查方法[1]存在因部分稻飞虱产卵痕不明显而容易被漏查的不足,还发现所有稻飞虱只要产卵于水稻叶鞘内,不管是枯黄叶鞘,还是青绿叶鞘,剥开叶鞘看内侧,均可在产卵处叶鞘内表皮上看到比较明显的、大小不一的水泡状小突起.据此改进了稻飞虱卵的剥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1)在几种蔗螟(二点螟、条螟、黄螟)混合发生为害的蔗区.繁放赤眼蜂治螟时,把不同种蔗螟卵采得的赤眼蜂分别繁育后,再合理的搭配、混合散放,可取得较好的效果,除螟蛾发生量较高之年须放蜂三次以上外,一般只须在上半年第一、二代螟卵期间放蜂2—3次,即可控制其害,因为上半年适时散放足够的蜂量后,下半年螟卵的自然寄生率已高达80%以上,毋须再进行人为繁放.  相似文献   

10.
甘蔗条螟预测方法和防治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条螟[Procerasvenosatum(Walker)]是甘蔗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一般年份造成甘蔗产量损失5%~10%,个别蔗田达25%以上。甘蔗条螟的预测和防治,历来采用水稻螟虫的方法,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为此,我们在调查该虫发生和为害特点的基础上,改进了预测方法和防治技术,经多年实施,该项技术的改进,每年每亩蔗田可节约预测和防治费用150~200元。现总结介绍如下:1发生为害特点1.1年发生简况该虫在厦门地区1a发生3代,各代期距60~70d,其中第三代长达220~240d。以老熟幼虫在蔗秆叶鞘内侧结茧化蛹越冬。一般年份越冬代成虫始盛期、高峰期和末期分别为…  相似文献   

11.
黑肩绿盲蝽捕食大螟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我们观察,黑肩绿盲蝽Cyrtorrhinus lividipennis Bedt.除捕食稻叶蝉和稻飞虱卵外,尚捕食大螟卵。其成虫或若虫以口针插入大螟卵内吮吸卵液,吮吸后的螟卵只剩下白色卵壳。据饲养观察,在没有飞虱卵供食的情况下,黑肩绿盲蝽高龄若虫平均每头每天吮食大螟卵3.2~5.0粒;成虫平均每头每天捕食2.3~9.2粒。如同时供给飞虱卵  相似文献   

12.
大螟为害小麦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螟(Sesamia in erens Walker)是一种以水稻为主要寄主的杂食性害虫,然而关于其为害小麦的调查研究却鲜有报道.为了研究大螟在麦田的发生规律,作者于2011年5月上、中旬,采用平行线跳跃式取样方法对安徽省部分地区麦田大螟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大螟以越冬代和第1代幼虫为害小麦,在小麦茎秆上蛀孔后,可取食麦茎组织,形成白穗.滁州市南谯区麦田大螟为害最为严重,田间平均受害株率达到9.83%,有虫株率为6.17%.  相似文献   

13.
甘蔗螟虫(为害甘蔗的二点螟、条螟、白螟、黄螟和大螟的统称,下同)是来宾市甘蔗生产最重要的害虫,也是我国华南、西南等地蔗区的重要害虫。由于其具有世代重叠、发生时间长、危害范围广、生产损失大等特点,是甘蔗有害生物防控的重要对象。甘蔗螟虫在来宾市一年发生4~5代。苗期为害  相似文献   

14.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系稻田赤眼蜂优势种,对稻纵卷叶螟卵有时田间自然寄生率可达50%以上,并能寄生于三化螟卵,寄生率可达30%~40%。因此,在稻田散放稻螟赤眼蜂,是防治稻田害虫的优良天敌之一。稻螟赤眼蜂中间寄主范围较窄,在人工繁殖中仅能寄生于纵卷叶螟卵、三化螟卵、米蛾卵,粉斑螟卵等小卵。而蓖麻蚕卵、柞蚕卵和松毛虫卵等大卵均不被寄生。因此,人工培育时多以米蛾卵进行繁殖。人工体外培育稻螟赤眼蜂国内外尚未见有成功的报导。为了大量繁殖稻螟赤眼蜂并为机械化繁蜂开辟新路子,我们自去年开始进行了用人工饲料体外培育该蜂的研究。采用腊卵涂上引诱物质,营养液添加无机盐及用薄膜制人  相似文献   

15.
水稻二化螟为钻蛀性害虫,初孵幼虫(蚁螟)吐丝下垂或爬行至稻株基部叶鞘,通过叶鞘缝隙或蛀孔侵入叶鞘,在叶鞘内侧蛀食组织,4d~5d后叶鞘开始受害发黄形成枯鞘。幼虫进入3龄后开始蛀食稻茎,水稻进一步受害后,在分蘖期形成枯心,孕穗期形成枯孕穗,抽穗扬花期形成白穗,乳熟期形成虫伤株。枯鞘对水稻危害较小,在防治上一般在枯鞘激增期开始药剂防治,适当推迟防治时间,在幼虫开始钻蛀茎秆前施药集中杀灭,可以前后兼顾。  相似文献   

16.
峨边县位于凉山州东北部,地处山区。全县种植玉米12.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3.3%。由于气候温和、雨水较多,适宜玉米病虫害发生,特别是春玉米第一代大螟在全县发生为害严重。在常发地区,一般年份为害产量损失约10%,大发生年损失高达30%以上,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为了有效控制大螟为害,近几年来笔者对玉米上大螟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做了一些调查试验工作。1发生规律观察1.1发生期本县地形、气候复杂。不同地区大螟的发生期、发生量都有明显差异。大螟在低山河谷地带每年发生3代,在中、高山地区每年发生2代。9月下旬幼虫在玉米秸秆内开始…  相似文献   

17.
何康来 《植物保护》1991,17(1):44-44
在亚洲玉米螟研究,特别是在玉米抗螟性鉴定和选育中,每年都需要大量螟卵,通常将卵块放入普通冰箱中贮藏备用。为了明确温度与贮藏时间对卵的孵化率及对初孵幼虫在田间玉米植株上为害能力的影响,我们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材料与方法 供试卵为实验室人工饲养的成虫(采自河北省衡水市郊)产于蜡纸上未超过10小时的卵块。取同一时期产的卵块放在保湿的培养皿内,置于15±1℃(接近于玉米螟卵的发育起始温度15.2±0.4℃,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桑螟已成为福州地区桑园的主要害虫。其为害不仅影响桑叶的产量和质量,且其所携带病原与家蚕的交叉传染更是严重影响养蚕业的稳定。为此,采取田间观察与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掌握了桑螟在福州的发生特点,总结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并在推广应用中发挥了控制桑螟为害的作用。 1发生特点 1.1发生世代与历期 经室内饲养及田间观察结果表明,桑螟在福州地区 1 a发生 7代以上,世代重叠。在自然温度下各虫态的历期:卵一般 4~ 6 d,最长 8 d;幼虫 13~ 19 d;蛹一般 8~ 10 d,最长 12 d;成虫寿命 4~ 6d。 1.2发生为害特点 …  相似文献   

19.
1996年9月在全州县城郊乡绕山村发现一种蚜虫为害旱芋地表下的叶柄、叶鞘、根。该种无翅蚜虫的头、触角和足暗黑色,胴体淡黄色,腹管退化,体背密布白色腊质。若蚜活泼,可在危害部位的四周爬行;成蚜一般移动很少,增殖速度很快。该种蚜虫畏光,群集在土表下1~3cm深的旱芋叶柄、叶鞘和侧根上取食为害,土质疏松,土壤空隙度好时土表下13cm深的须根上仍可见蚜虫危害,蚜虫密度高时也可移到地表上、背光的叶鞘内侧取食危害。剖土调查,单苗有蚜量,多的超过200头,一般是50~100头。旱芋受害部位出现白色,虫量大 受害重时,变成暗灰色、甚至黑色。芋苗受…  相似文献   

20.
广西螟卵啮小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螟卵啮小蜂Tetrastichus schoenobii Ferriere在广西分布普遍,北至全州,南至合浦、钦州,西至那坡、靖西、龙州,均有发生,但发生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2.广西的螟卵啮小蜂有几个不同的寄主来源,除三化螟外,还有荸荠白螟、蓆草白螟、莎草白螟等。这几种不同寄主来源的螟卵啮小蜂在室内可以用上述四种螟卵交互培养繁殖。 3.在室内饲养情况下,螟卵啮小蜂一年可以繁殖14~15代。主要以老熟幼虫过冬。 4.螟卵啮小蜂的成虫飞翔力颇强,有趋光性。其寿命因气候条件不同和有无补充营养而有异,夏秋期间寿命较短,冬春季节寿命较长。冬期世代用蜜糖水饲养时,平均寿命约22天。成虫一般在交配后24小时内即可产卵;也能孤雌生殖,但子代均为雄性。幼虫能咬食多个寄主卵粒,通常一三化螟卵块有10个以上螟卵啮小蜂幼虫时,该卵块多不能孵化蚁螟。啮小蜂幼虫多在寄主卵块内化蛹,但当寄主卵块被雨水浸淋、湿度过高时,老熟幼虫可爬出寄主卵块外化蛹。 5.经在室内用大指形管、蜂箱和大养虫笼饲养考查表明,三化螟卵的和白螟卵的啮小蜂对三化螟卵的寄生率均较高,两者无差异。但田间放蜂试验的初步结果表明,两种不同来源的啮小啮对三化螟卵的寄生率均不高,尚不能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