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机跨区作业是新形势下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的创新成果,是优化农机资源配置、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业丰产丰收的重要举措。2004年,如皋市实现农机跨区作业收入3000万元,为全市农民人均增收近30元,该市农机局被评为江苏省农机跨区作业先进单位,分管局长王甫全同志被评为全国农机跨区作业先进工作者。在湖北、河南跨区作业期间,中央电视台、《湖北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作了典型报道,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他们努力做到:加强六个服务,着力降本增收。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利用农作物成熟期地域上的时间差,形成大规模联合收获机跨区作业,尤其是“三夏”期间,大型联合收获机跨区大会战景象尤为壮观。山东省定陶县农机局自1998年以来,连续四年成功组织了小麦跨区机收作业,但也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如何正确引导管理,搞好农机社会化服务已成为农机部门新形势下的一项新的重要工作。一、目前农机跨区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自发行动的多,有组织的少,规模小,发展慢。山东省定陶县农机局自1998年起组织跨区机收小麦作业,四年来参加跨区作业的联合收获机分别有16台、23台、38台、43…  相似文献   

3.
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是当今中国农机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跨区作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农机服务模式。特别是全国性跨区作业,参加的机手和农机服务组织多,组织和调度复杂,通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现在,跨区作业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和社会各方面的认同,是当前农机服务产业化最重要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自1996年开始,有组织地开展农机跨区作业以来,每年都有新的突破,跨区作业规模迅速扩大,作业范围不断延伸,作业项目持续增加.机手收入连年增多,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究其原因,农机管理部门积极做好组织、管理、服务工作固然重要,而农机专业协会、农机合作社等农机跨区作业中介组织不断涌现,对提高农机跨区作业组织化、市场化程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组织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是农业机械开展社会化服务的重要举措,跨区机收把农机作业服务全面推向市场,加快了农机服务产业化的进程。通过跨区作业,打破了地域界线,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实现了农机资源的优化配置,拉动了农机企业的发展,培育和促进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跨区作  相似文献   

6.
管理、引导相结合 规范跨区作业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小麦联合收割机开展跨区作业,依靠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农机资源,打破了地域、行业、部门和身份界线,促进农机作业走向市场,服务好农业生产,提高农机经营效益,是我国农机化事业的一大创举。河南省安阳市于1993年始开展跨区作业,经历了大力引进、尝试组织外出与引进、组织外出并重三大阶段,大大推进了全市的农机作业市场化、社会化进程,有力地服务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基本上实现了小麦收获机械化。一、取得成效几年来,跨区作业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安阳市小麦联合收割机发展到3178台,作业市场已扩大、延伸到河南…  相似文献   

7.
组织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是农机服务向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的重大突破,是加快农机化发展步伐和提高农机化整体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机增实力的有效途径。辽宁省从1999年开始组织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以来,跨区作业取得了良好效果。1农机跨区作业取得的成绩1.1跨区作业规模逐渐扩大2001年全省参加跨区作业的小麦联合收割机193台,比1998年增加155台,增加了5倍。其中跨省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达到112台,完成跨区机收小麦3.8万hm2,比1998年增加38倍。借鉴跨区机收小麦模式,跨区作业…  相似文献   

8.
2006年初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农机服务协会,当年就组织开展了对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跨区作业、水稻机插秧、燃油补贴、农机维修等18个课题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明确了扶持农机作业组织走效益型发展之路。目前,江苏农机大户已有4万多户,农机合作组织达到4500多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1500多个,成员达到10万人,固定资产32亿元,服务农户237万户,服务总收入近20亿元。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国家购机补贴资金的逐年增加,联合收获机的社会拥有量逐年增大,跨区作业服务的范围正逐年缩小,作业市场竞争加剧,收入逐年减少。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组织开展好农机跨区作业,保障作业机手的收入,成为农机部门组织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面临的新课题。为此,牡丹区农机局组织专门人员对农机跨区作业进行了专题调研分析。一、牡丹区农机跨区作业现状1995年以来,牡丹区农机部门在交通、公安、气象、石油、移动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逐步形成了  相似文献   

10.
积极组织农机跨区作业,推进农机产业化,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十五”以来,江苏省泰兴市坚持以农机跨区作业协会和乡镇分会为载体,坚持兴机富民宗旨,通过“协会+经纪人+机手”的农机服务组织形式,规范管理,优质服务,产业化运作,积极打造跨区作业“泰兴品牌”,取得了明显成效。跨区作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今年三秋期间,山东省鄄城县42家农机合作社和100余个农机大户,在农机部门的统一协调、调度下.严格按照“五统一”规范化作业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机订单作业,积极实施播收运一条龙作业服务,共完成农机订单作业面积80万亩,其中玉米机械化收获22万亩,小麦免耕播种40万亩,完成跨区作业面积18万亩,累计作业收入24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农机跨区作业对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节支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机跨区作业的管理,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是摆在各级农机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组织联合收割机开展跨区域流动作业,是我国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的伟大创举。在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的组织引导下,跨区作业的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大,成为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要模式之一。农机跨区作业这种新型的农机服务模式,是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它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进行有效地对接,  相似文献   

14.
跨区作业是充分利用农机资源,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大丰市农机跨区作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以打造“创新农机、和谐农机、法制农机、平安农机”为目标,走出了一条“兴机富民”的新路子。两年来每年组织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都在1600台次以上,引进的机具也达1200台次之多,累计实现跨区作业收入5300多万元,为农民人均增收超过100元,跨区作业已成为致富农民的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法制建设逐步完善的今天,“依法治机”已是农机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农业机械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中统一管理,改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散管理之后,组织大型农机具跨区作业已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新生事物。不仅“三夏”期间联合收割机进行跨区作业,“三秋”期间的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机具也加入到跨区作业的行列中来。这些新事物的出现给农机管理部门的自我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机遇,给广大农机干部提供了一个大展宏图的舞台。   联合收获机跨区作业的范围几乎遍布全国各个省份,所…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为使今年秋季农机跨区作业收到更好的效益。连日来,高青县农机局级紧紧抓住今年全市玉米秸秆禁烧的有利时机,积极为农机个体协会、农机跨区作业协会、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牵线搭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选定作业市场,签订作业合同。  相似文献   

17.
机收跨区作业已跃升为农机服务第一业务,但是随着跨区作业市场化的发展,农机部门职能并未出现大的调整,没有顺应跨区机收市场化的要求,反映出来的是管理服务相对滞后。一、当前跨区机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信息不畅,尤其信息的时效性和实用性不强。二是中介组织和经纪人带机外出  相似文献   

18.
近日,山西省农机局下发《关于做好“三夏”农机跨区作业工作的通矢口》(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市、县农机部门面对今年“三夏”农机跨区作业遇到的新变化,加强组织领导,密切部门配合,强化信息引导,拓宽服务领域,提高组织化程度,切实做好“三夏”农机跨区作业工作。  相似文献   

19.
农机跨区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实践,对寻求小规模经营条件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机跨区作业的运作机制和制度绩效,进而探讨农村劳动力状况、农户经营规模、农机工业发展、政府的管理与服务、农业组织化等因素对农机跨区作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农机跨区作业对我国在小规模经营条件下建设现代农业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获嘉县农机局总结往年跨区作业经验教训,狠抓跨区机收规范化管理和优质化服务,努力创建跨区作业基地,着力打造小麦跨区机收“品牌”,确保农民丰产丰收,机手有钱可赚。获嘉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全县拥有联合收割机1100余台,小麦机收率达98%。近年来,由于小麦跨区作业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使跨区作业市场日趋无序和混乱,机手有苦难言,不愿外出作业,造成农机“爬窝”。获嘉县农机局接受经验教训,从规范跨区作业管理,优化跨区作业服务入手,以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为依托,以搭建跨区作业为平台,以乡(镇)农机站为纽带,本着“巩固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