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万年来灵武水洞沟遗址古气候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宁夏水洞沟遗址剖面的进一步地质调查、密集采样和孢粉分析,笔者详细地讨论了该区植被的演替,论证了全新世古气候环境的特征,总结了早、中、晚全新世在该区发育的植被及其所代表的气候环境。结果表明:早全新世植被为疏林草原、干草原→草甸草原,气候偏干冷→温和半湿润;中全新世早期植被为阔叶乔灌丛草原→针叶乔灌丛草原→阔叶疏林草原,晚期植被为疏林草原,气候相对温暖、稍凉→较温暖;晚全新世植被为干草原,气候寒冷。  相似文献   

2.
一万年以来西安东郊的植被和气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安东郊半坡大围沟剖面的地质调查、密集采样和孢粉分析,讨论该区植被的演替。论证了全新世古气候环境的特征,总结了早、中、晚全新世在该区发育的植被及其所代表的气候环境。从该剖面17个样品中分析出了大量孢粉,做出了黄土地层的孢粉图式。据该剖面上孢粉组合变化的分析,得出了全新世的植被与相应的气候在时间上的演变与空间上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中全新世气候温暖湿润;晚全新世温凉干旱。  相似文献   

3.
宁夏中部风沙区的环境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气候变化、水系变迁、植被变迁与演替、荒漠化发展四个方面 ,论述了全新世以来宁夏中部风沙区的环境演变过程。本区干旱、半干旱温带荒漠草原的环境特征在全新世已经形成。气候在温凉、干湿的波动中有明显的干旱化趋势。由此引起地表水面缩小、水量减少。植被的种类、覆盖度、生产量总体上趋向减少 ;近四十年植被退化演替的趋势广泛发生。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本区的荒漠化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关中富平地区近一万年植被和气候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黄土高原中部近一万年以来古气候演化特征,通过对关中富平剖面的地质调查、密集采样和31个样品的孢粉分析,将孢粉图式划分为Ⅰ、Ⅱ、Ⅲ三个带分别代表早、中、晚三个时期的孢粉带:Ⅰ带为松-菊-香蒲组合带,以草本植物花粉占优势,针叶树植物花粉含量较高为特征;Ⅱ带为松-栎-蒿-环纹藻组合带,以乔木花粉增加,草本植物花粉减少为特征;Ⅲ带为栎-松-蒿组合带,以草本植物花粉增加,乔木花粉减少为特征。结果表明:早全新世植被为森林草原-干草原,气候干凉-干冷;中全新世植被为森林草原与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气候温暖半湿润;晚全新世植被为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气候干旱偏暖-温凉干旱。  相似文献   

5.
运城盆地洪积平原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侵蚀阶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山西运城盆地中条山洪积扇全新世剖面的磁化率、粒度分析研究,揭示了全新世以来运城盆地的环境演变和面状流水侵蚀堆积阶段。研究结果表明运城盆地全新世早期气候较温和干燥;全新世中期气候温暖湿润;而全新世晚期气候比较干旱。由于全新世气候的波动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运城盆地洪积扇地表出现过4个比较明显的面状流水侵蚀-堆积作用阶段,时间分别在11500-11000a B.P.、3850~3300a B.P.、2200~2000a B.P和1300-800a B.P.。其中,11500-11000a B.P.间的侵蚀-搬运阶段是由气候变化引起,后三个阶段则是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为探索黄土高原侵蚀历史演变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全新世地层中27块样品的孢粉分析,根据其组合特征并结合表土花粉分析,本区全新世以来除了塔里木河中游隐域性植被成分随着河流改道变化频繁外,两侧显域性的早生、超旱生荒漠植被成分无明显变化,它们的生境反映了气候环境总的形势是持续干旱的。但全新世地层中孢粉种属和丰度的变化,蒿属、藜科和麻黄花粉相对数量的增减也说明了在干旱背景中本区气候有微弱的干湿波动,表现为全新世早期和晚期气候偏凉湿,中期气候干暖,但干暖期鼎盛阶段略湿。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平凉大寨全新世黄土剖面的粒度、磁化率、地球化学参数及年代学的综合分析,着重探讨了本区早、中全新世千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及不稳定性等演变特征。研究表明:平凉大寨地区早全新世升温阶段(11.5~9.2KaB.P.)出现了YD事件,反映了升温过程中短暂性气候逆转;中全新世大暖期(9.2~3.5KaB.P.)存在一个近两千年的冷干气候恶化阶段(6.5~4.5KaB.P.),该冷干气候恶化期存在两个数百年尺度的极度冷干气候事件,其气候环境条件恶化程度接近于晚冰期。同时,该地区中全新世气候变化也存在周期约1.5ka的暖湿与冷干气候旋回。  相似文献   

8.
张东良 《干旱区研究》2022,39(3):667-675
气候变暖对中亚干旱区植物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观测时间受限,我们无法更好地理解长时间尺度干旱区植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但地质记录中的孢粉给我们提供了机会来理解过去植物存在、分布和多样性特征。以阿尔泰山为例,选择不同海拔的3个孢粉序列(高海拔-哈拉萨孜泥炭、中海拔-娜仁夏泥炭和低海拔-喀纳斯湖)来研究孢粉类型多样性变化特征及其对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结果显示:(1)阿尔泰山全新世孢粉类型多样性变化呈现出独特的格局。详细来说,全新世早期随着气候的变暖,森林上限开始向上迁移,使得高海拔孢粉类型多样性增加。(2)全新世中期气候暖湿,森林上限和下限的向上和向下迁移使得高低海拔孢粉类型多样性较高,但以泰加林主导的森林带孢粉类型多样性偏低,主要归咎于物种均匀度的下降。(3)全新世晚期气候变冷且更湿润,森林带上限向下移动,使得中海拔孢粉类型多样性显著提高。全新世阶段森林带内孢粉类型多样性变化幅度最大,该区域是气候响应最敏感区和最脆弱区。本研究有助于我们掌握山地植被带对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为探索山地植被迁移历史提供关键证据。  相似文献   

9.
关中盆地东部李湾剖面全新世高分辨率气候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李湾剖面磁化率、粒度、微量元素Rb/Sr比值和全铁值的分析结果 ,探讨了李湾剖面黄土纪录所揭示的全新世以来的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结果发现 :全新世气候的不稳定性在关中盆地东部地区亦有明显的反映 ,这说明 60 0 0 - 50 0 0aB .P .的干旱事件在关中盆地具有普遍性 ;同时 ,本区自 850 0aB .P .以来的全新世最适宜期至少发生了五次气候恶化 ,分别位于李湾剖面深 1 85cm、1 70cm、1 2 5cm、1 0 5cm、85cm附近。  相似文献   

10.
会宁地区全新世黄土沉积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会宁陈塬剖面全新世段的粒度变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辅以磁化率曲线变化,对该区全新世时期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认为,会宁地区全新世时期黄土—古土壤沉积以粗粉砂(16~63μm)为主,占47.99%~55.78%,其次为细粉砂(4~16μm)、砂粒(63μm)和黏粒(4μm),对粒度参数的计算显示,该时期粒度组成较单一,分选较差,粒度频率分布曲线较宽平且呈微弱正偏。将气候变化分为4个阶段:16~11.3 ka BP,晚更新世向全新世过渡时期;11.3~8.5 ka BP,波动时期;8.5~4.5 ka BP,变暖时期;4.5 ka BP至今,现代气候时期。粒度指标对气候变化尤其是具有显著影响的气候事件反映更加敏感,对全球性气候变化和东亚季风边缘区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均有良好记录。  相似文献   

11.
运城盆地全新世时期的野火活动与生态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运城盆地DXF-S和DXF-N两个全新世典型黄土-土壤剖面磁化率和炭屑浓度的分析,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该区域野火活动和生态环境演变的基本规律。马兰黄土堆积时期,气候干旱而不稳定,植被呈现荒漠草原或半荒漠草原景观,地方性和区域性野火频繁发生;全新世早期,气候开始由冷干向温湿过渡,但仍比较干旱,野火活动仍然较为频繁,地表植被应为干草原或含有森林成分的干草原景观;全新世中期是全新世最为温暖湿润的时期,野火活动微弱,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的森林草原并掺杂少量亚热带植物,但在夏商文化时期,由于人为焚林、围猎、取暖、刀耕火种等生产和生活活动,使野火活动的频率提高,标志着人类开始影响生态环境演变的进程;全新世晚期,气候向干旱化发展,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为野火活动频繁发生,使地表的自然景观逐渐向半自然半人工景观过渡,尤其,近百年以来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聚落规模的迅速扩大,地表已转变为农田景观。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萨拉乌苏河米浪沟湾MIS 5以来生态环境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毛乌素沙漠南缘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地层中有机质含量(TOC)和饱和烃分布特征,以及沉积物中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分析,讨论了该地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生态环境的演变特征和过程。MIS5阶段为森林草原环境,气候比较湿润,河流径流量较大;MIS4和MIS2阶段气候干冷,以沙漠堆积为主,但MIS2在16.9-18.4kaBP期间有一次持续大约1.5ka的古环境适宜时期,森林草原发育;MIS3阶段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草原环境,湖泊发育;全新世早中期总体上向干旱方向发展,湖泊动荡短暂,为较少森林的草原环境。到晚全新世以沙漠沉积为主,成为与目前生态环境相似的干草原环境。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演变特征反映出主要受冬夏季风变化控制,但如果西风环流加强时期植被也相对发育。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西藏日喀则市大竹卡乡风成黄土剖面样品的粒度测试分析,划分出六个气候阶段,显示67.0±7.2kaB.P-10.4±1.6 kaB.P间经历了温暖湿润-干燥多风-温暖干燥-干燥多风-湿干偏湿-温暖湿润环境的变化。该地区的黄土是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砂黄土,粒度较黄土高原的黄土要粗,表明当时受行星风系及高原隆升的影响,冰期的温度整体较低,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减小,规模小的温暖湿润波动不能对气候产生影响。因此,本区地层中的记录信息较黄土高原简单,气候向干冷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黄土高原腹地甘肃合水MJY全新世土壤剖面磁化率、全铁、TOC、Rb、Sr和Rb/Sr等气候代用指标的测定分析,揭示了与全新世环境变化相对应的成壤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阐明黄土高原中部地区环境资源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为全新世早期,黄土高原中部地区气候比较温和干燥,风尘堆积速率降低,地表植被以草本为主,并有一定的生物风化成壤作用,土壤发育表现为边沉积边成壤;全新世中期,气候温暖湿润,地表植被发育,生物风化成壤作用大于风尘堆积作用,随着沉积和成壤的继续,土壤层深厚,形成古土壤层(S0);全新世晚期,气候开始恶化,干旱少雨,植被退化,沙尘暴频繁发生,风尘堆积作用大于风化成壤作用,土壤退化形成的现代黄土层(L0)覆盖了土壤(S0)使之成为埋藏古土壤。在寺洼文化时期(3250—2520 a B.P.),由于气候干旱使环境资源恶化,土壤退化严重,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和文化形态从原始的农耕文化转向游牧类型文化。  相似文献   

15.
对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特征进行研究,从而为预测西安地区乃至中国和全球未来环境的发展趋势提供依据。通过对西安神禾塬鱼包头村典型剖面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地层的岩性描述、地层划分和对比,结合泾阳县新庄村AMS14C的年代测定和其他学者的测年数据,建立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黄土沉积年代序列。根据磁化率气候替代指标显示的曲线特征,阐述了这一替代指标在剖面上的变化规律,探讨了该黄土剖面所反映的东亚冬、夏季风强弱变化特点,论证和详细分析了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进而对该剖面磁化率曲线特征与其他学者的孢粉谱建立的温度曲线对比。对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古气候的阶段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证。将西安地区10000年以来的气候演变划分为7个气候阶段。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及其毗邻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区域分异的研究,涉及到若干虽经长期争论,至今并未得到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然而,它们却是治理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的重要基础。本文就全新世以来的植被变迁、历史时期农牧业发展历程、黄土高原空间范围、干湿状况和雨养农业、现代自然环境的区域分异与综合治理等问题阐述了基本观点。认为,全新世中晚期以来,多数地方就是森林和草原相嵌构成的自然景观;全新世晚期以来,植被的破坏加剧;历史时期农牧业区域曾经历频繁更迭;现在的种种环境问题,自清朝以来已全部明朗化;黄土高原的空间范围与地质上的黄土沉积稳定带大体相符,面积近3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的治理和农业生产均应以自然区域分异为纲。  相似文献   

17.
岱海湖盆全新世环境演变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岱海盆地游土卜、弓沟沿、目花河口、老洼营芦苇场等为代表的全新世沉积剖面,根据其岩性、岩相、沉积韵律、孢子花粉及微体古生物分析和过渡性元素含量分析,将本区全新世环境演变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B.P.11000—6500年之间为早全新世温凉期,B.P.6500—3500年之间为中全新世温暖期,B.P.3500年至现代为晚全新世温和期。根据全新世以来本区自然环境的演变规律及岱海湖体的发展趋势,对岱海湖盆的开发利用必须注意环境保护,注意生态平衡,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建立外向型的农副产品基地,根据当地特点发展无污染的加工工业及旅游事业,活跃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18.
采用植被样方实地调查结合浅井揭露地下水埋深的方法,建立鄂尔多斯高原苏贝淖周边滩地植被群落总盖度、单物种盖度及物种空间演替与地下水埋深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群落总盖度与水位埋深在1.6m内有明显相关关系;苔草、碱蓬、芦苇、马兰和芨芨草等低湿地物种存在适生水位,分别为0.4m、0.6m、0.8m、0.8m和1.6m;物种演替与水位埋深关系表明,水位埋深小于0.6m地带,为湿生、盐生植被优势区;大于3.2m地带为旱生、沙生植被优势区。同时,1.6m为生态交错带临界水位,该区域湿生、中生、旱生和沙生等植被类型均有分布,物种数量最多,物种多样性最大。不同水位埋深下的植被分布和演替规律可为预测地下水开发后植被变化演替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全新世气温序列的集成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重建高原全新世气温序列不仅能认识过去气候变化的特征,而且对评估目前的全球变暖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都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青藏高原28个样点的化石孢粉记录,496个样点的表土孢粉数据,采用现代类比法获得各样点的全新世气温序列,并采用单样本区域订正的方法,在集成思想的基础上重建了青藏高原全新世百年分辨率气温集成序列。结果表明: 全新世青藏高原气温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全新世早期(11.5~8.4 ka B.P.)为波动升温期,气温在波动中上升,期间分别在10.9、9.9、9.2 ka B.P.和8.9 ka B.P.可以识别出寒冷事件。全新世中期(8.4~4.4 ka B.P.)为全新世大暖期,气温整体上高于现代,其中,大暖期的鼎盛期出现在8.0~6.1 ka B.P.,气温最高的百年高出现代2.62 ℃左右。全新世大暖期中的寒冷事件主要发生在8.2、6.1、4.8 ka B.P.左右。4.4 ka B.P.以来为晚全新世,虽然气温总体的波动幅度较大,但总体趋势与现代气温比较接近。将重建的集成序列与其他学者重建的序列相比较,气温的总体趋势基本一致,全新世发生的主要冷暖事件在时间上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科尔沁沙地植被逆向演替与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科尔沁沙地是我国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较脆弱而敏感的地带 ,当前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以及剧烈的人类活动影响下 ,该区的干燥程度日趋加重 ,植被逆向演替十分明显 ,表现在 :在同一热量带的不同地域 ,随着降水量减少和沙漠化程度加重 ,植被演替由疏林草原向荒漠化方向发展 ;在各个环境梯度带 ,由于阳坡更加裸露 ,蒸发作用强烈 ,比阴坡更为干燥 ,因而沙丘植被演替分化为阳坡系列和阴坡系列 ,前者向荒漠化方向发展 ,后者向草原化方向发展。植被逆向演替将妨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防治与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