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湖南茶园土壤养分调查与丰缺指标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报告报告:(1)湖南茶园土壤养分状况;(2)高、中、低产茶园土壤养分水平;(3)不同成土母质茶园土壤养分特点;(4)茶园土壤养分含量与产量的关系;(5)湖南茶园土壤的的养分丰缺指标。最后对本项调查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讨论。 相似文献
2.
安溪县域茶园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安溪县历年茶树测土配方施肥肥效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建立安溪县域茶园土壤有效养分的丰缺指标,为今后指导茶树施肥提供技术依据。经初步研究表明:安溪县域茶园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低级的指标分别为〈96mg/k、〈18mg/kg、〈83mg/kR,中级的指标幅度分别为96—185mg/kg、18~36mg/kg、83—159mg/kg,高级的指标分别为〉185mg/kg、〉36mg/kg、〉159mg/k。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茶园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及配方施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对湖南省36个县(市)67个茶场的136份茶园土样进行了肥力水平测定。结果表明:茶园土壤pH适宜,钾素较丰富。土壤有机质含量0~20cm土层为(2.4±0.09)%,20~40cm土层(1.60±0.06)%。85%的土样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超过1.5%,38%的土样超过2.5%;49%的土样20~40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超过1.5%。全氮含量0~20cm土层为(0.133±0.004)%,20~40cm土层为(0.100±0.003)%。碱解氮含量大于100mg/kg土的土样占76%,20~40cm占45%。全磷含量低于0.1%的0~20cm土层达53%,20~40cm土层达62%。速效磷含量低于10mg/kg土的频率,两土层各为46%和65%,显示低磷土壤较多。代换性镁含量较低,茶园严重缺镁。依据调查结果,建立了茶园土壤主要养分与茶叶产量之间的数学模型,据此提出了茶园土壤养分的丰缺指标:产量在2250kg/hm2干茶的茶园土壤0~40cm土层全磷(P2O5)含量>0.12%,碱解氮含量>149mg/kg土,速效磷含量>32mg/kg土,速效钾含量>110mg/kg土。通过试验,确定了4种主要土类适? 相似文献
4.
5.
6.
7.
8.
中国马铃薯主产区植地土壤养分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中国马铃薯主产区的17个省(自治区)中90个市、县的130个土壤样本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铁、有效锌、有效铜、有效锰进行分析,以对中国马铃薯主产区的土壤养分丰缺状况作出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同一种营养元素在不同产区的含量相差很大;西南产区和东北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西北产区和中原产区土壤有机质较为缺乏;西南产区氮含量丰富,西北产区和中原产区氮缺乏;东北产区、西北产区和中原产区磷缺乏;西南产区和西北产区钾缺乏。大部分产区土壤中有效钙含量都比较丰富,只有云南、四川、重庆的部分地区含量较低;有效镁的含量普遍较低;有效铁、锌、铜、锰含量都很丰富。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对中国马铃薯主产区的17个省(自治区)中90个市、县的130个土壤样本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铁、有效锌、有效铜、有效锰进行分析,以对中国马铃薯主产区的土壤养分丰缺状况作出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同一种营养元素在不同产区的含量相差很大;西南产区和东北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西北产区和中原产区土壤有机质较为缺乏;西南产区氮含量丰富,西北产区和中原产区氮缺乏;东北产区、西北产区和中原产区磷缺乏;西南产区和西北产区钾缺乏。大部分产区土壤中有效钙含量都比较丰富,只有云南、四川、重庆的部分地区含量较低;有效镁的含量普遍较低;有效铁、锌、铜、锰含量都很丰富。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大豆施肥指标体系初步建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吉林省2006~2008年大豆"3414"肥料效应试验,建立了大豆施肥技术指标体系.应用养分丰缺指标法,将大豆相对产量与相应土壤养分含量分别进行方程拟合,根据方程曲线的趋势,选择一元二次方程或线性加平台方程分别计算出最大施肥量和最佳施肥量,通过概率分布得出不同养分等级下的施肥量范围.吉林省大豆种植区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184、19.5、116mg·kg-1;N、P2O5、K2O最大平均施用量分别为45、56.5、44 kg·hm-2,最佳平均施用量分别为42、47、40 kg·hm-2. 相似文献
11.
不同灌溉时期的冬小麦土壤水分变化动态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为高效利用水分资源以及给冬小麦灌水制度的合理制定提供依据,采用水量平衡法,系统研究了不同时期单次灌水和两次灌水的冬小麦土壤水分变化动态。结果表明,雌雄蕊分化期前单次灌水,开花前土壤水分能基本满足小麦生长的要求,开花期后土壤处于持续干旱状态;雌雄蕊分化期之后的单次灌水处理,在拔节期至灌水时期之间有一时段的土壤干旱,通过不同时期的灌溉,开花时各处理的土壤基本处于适宜小麦生长的含水量范围。小麦抽穗后进行第二次灌水的处理,籽粒形成期之前为满足型供水,籽粒形成后处于轻、中度干旱。从无水处理的耗水特点可以看出,小麦返青至拔节主要消耗0~40cm土层的水分,拔节至开花消耗0~100cm土层的水分,至成熟耗水可达到200cm。单次灌水处理,以孕穗前后灌水产量较高,二次灌水处理,以拔节配开花处理产量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渗灌条件下田间土壤水分及冬小麦生长发育状况的观测,研究了渗灌用于冬小麦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渗灌所形成的农田水分条件对小麦地上部分干物重、叶面积及根系的生长的十分有利。渗灌可使冬小麦根系较多地分布在20-60cm土层,不仅提高了对该层土壤水分的利用,而且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渗灌条件下冬小麦产量比喷灌提高12%,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49kg/*hm^2.mm)。 相似文献
13.
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和冬小麦养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类型有机肥在麦田的施用效果,采用田间试验,设置T1(6 000kg·hm~(-2)玉米秸秆粉碎深翻还田)、T2(6 000kg·hm~(-2)玉米秸秆粉碎+有机肥A 1 500kg·hm~(-2)深翻还田)、T3(6 000kg·hm~(-2)玉米秸秆粉碎+有机肥B 1 500kg·hm~(-2)深翻还田)3个处理,研究了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类型有机肥对冬小麦越冬期、孕穗期和成熟期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氮(MBN)、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冬小麦植株养分积累量以及冬小麦产量和当季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1处理相比,T2处理冬小麦各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矿质态氮和土壤速效钾含量、植株氮和钾的积累量、冬小麦孕穗期和成熟期土壤速效磷含量、植株磷的积累量均显著提高;冬小麦实际产量和当季相对净收益亦均显著增加,分别提高了17.5%和22.0%。T3处理冬小麦越冬期土壤微生物量碳、越冬期和孕穗期土壤微生物量氮、各生育期土壤矿质态氮和越冬期土壤速效钾、各生育期植株氮和钾的积累量、孕穗期和成熟期植株磷的积累量亦均显著提高;冬小麦实际产量提高10.3%,达显著水平,但其当季经济效益并未显著提高。本试验条件下,综合施用两种有机肥对不同指标的影响,以T2处理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品种差异性与高光谱估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小麦叶面积指数(LAI)的高光谱估算提供技术支持,基于2年大田试验,以4个河南主推品种为材料,对小麦LAI和冠层光谱变化特点、估算模型及其品种间的差异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生育期内不同冬小麦品种冠层光谱反射率的变化与LAI变化有差异;在相同LAI下,不同冬小麦品种的光谱曲线存在差异。利用400~900 nm范围内冠层光谱反射率的任意两波段组合的比值光谱指数(RSI)、归一化差值光谱指数(NDSI)和差值光谱指数(DSI)所建立的单品种模型以及不同品种综合模型的决定系数(r)均达到0.84以上,单品种模型的r和调整r分别较综合模型高出3.1%~4.8%和2.0%~4.2%。利用独立于建模样本以外的数据对上述模型进行检验,单品种模型预测的r较综合模型提高了0.6%~11.0%,而均方根误差降低了10.0%~37.0%。因此,在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估算冬小麦LAI时,可以通过建立单品种模型来提高估算精度。 相似文献
15.
灌溉施肥对冬小麦土壤氮素盈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灌溉和施肥对冬小麦生育期间0~400cm土壤硝态氮累积、移动特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并对0~200cm土壤氮素的盈亏、氮肥利用率、残留率及损失率进行了表观估算,旨在为小麦的氮素利用与推荐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0-400cm硝态氮累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施氮量对0~100cm土体硝态氮累积量有显著影响,施氮与灌水对200cm以下土壤中的硝态氮累积都有影响,同时水氮交互作用不容忽视。施氮并结合灌水可以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施氮而不灌水也有一定的增产作用。0~200cm土壤氮素的表现盈余主要出现在小麦拔节~灌策期间,表观亏缺主要在播种~拔节期及灌策~收获期。相同灌水量下,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降低,而损失率增加。施氮130kg/hm^2、灌水60mm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大,为25.7%。从硝态氮累积量、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等方面考虑,本试验比较合理的肥水配比应为施氮130kg/hm^2,灌水60mm。 相似文献
16.
夏闲期施肥与覆盖处理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给旱地夏闲期管理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夏闲期施肥与覆盖处理对旱地冬小麦土壤储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夏闲期施肥可明显提高播前0~100、100~200 cm土层储水量,增加了冬小麦穗数、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不论施肥与否,地膜覆盖与纸覆盖均可提高播前底墒,增加小麦穗数和穗粒数,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且地膜覆盖处理效果优于纸覆盖;施肥可增进覆盖的保水、增产及高效用水的作用。因此,旱地夏闲期可通过施肥与覆盖技术改善土壤水分状况,为旱地秋播作物高产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播后镇压和冬前灌溉对土壤条件和冬小麦生育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冬灌和镇压的作用,以冬小麦品种石新828和石麦12号为材料,研究了冬灌和镇压措施对麦田土壤水热条件和冬小麦生育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冬灌相比,冬灌条件下,冬季和春季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温度较稳定。与不镇压相比,镇压处理的冬前和起身期土壤含水量及冬前夜间土壤温度提高。冬灌处理冬小麦在越冬后各时期的总茎数、LAI、干物质积累量有所降低,开花期叶片光合速率显著下降,灌浆后期叶片SPAD值下降也较快,每穗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均减少。镇压使小麦开花前干物质积累量减少,但对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影响不显著,因为开花后光合速率提高,叶片SPAD值下降较缓慢,开花后干物质积累较多。镇压处理成熟期的单位面积穗数降低,但由于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镇压与不镇压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从本研究结果看,冬灌是一项防冻保苗的有效措施,与播后镇压配合可减缓冬季低温和温度剧烈变化对小麦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土壤干旱对抗旱品种洛麦9133拔节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冬小麦拔节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采用盆栽试验对不同土壤干旱条件下洛麦9133拔节期的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拔节期叶水势、叶相对含水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蒸腾速率和光合速率均随土壤水分的减少而呈降低趋势;叶饱和亏、叶绿素a/b、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质膜透性、POD活性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均呈增加趋势.这说明在干旱胁迫下,冬小麦通过降低水势、相对含水率、根系活力和蒸腾速率,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和增强POD活性等生理上的变化以提高抗旱性,从而使其适应干旱逆境.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基于神经网络对小麦地上部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 AGB)进行遥感估测的可行性,在江苏省泰州泰兴市、盐城大丰区和宿迁沭阳县布设冬小麦大田试验,在对冬小麦近红外波段反射率(near-infrared band reflectance, REFnir)、红光波段反射率(red band reflectance, REFred)、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差值植被指数(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DVI)、比值植被指数(ratio vegetation index, RVI)、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oil 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 SAVI)和优化土壤调节植被指数(optimized soil 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 OSAVI)等7个遥感光谱指标与冬小麦生长指标(LAI和AGB)进行相关性分析基础上,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冬小麦AGB估测模型,并与... 相似文献
20.
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对潮土冬小麦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明确小麦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效果,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分析了小麦养分专家系统和Agro Services International Inc(ASI)法推荐施肥下不同质地潮土冬小麦产量、经济效益、养分吸收积累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粘壤质和砂壤质潮土上,冬小麦施肥分别增产6.05%~21.92%和8.67%~31.49%;小麦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较农户习惯施肥分别增产4.91%和7.35%,增收10.30%和8.42%;ASI法推荐施肥较农户习惯施肥分别增产4.63%和4.98%,增收12.18%和5.77%。小麦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的氮、磷、钾肥农学效率分别为6.26、5.31和6.71kg·kg-1,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为26.06%、15.28%和43.41%。小麦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促进了冬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应,肥料利用效率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在潮土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