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明确伊氏锥虫在低温状态下是否仍有代谢活动,在-20℃和-80℃条件下,在伊氏锥虫保存液中添加3H-TdR活锥虫样品和未添加3H-TdR活锥虫样品,用液闪计数器测定保存的锥虫体内CPM值。结果,添加3H-TdR的活锥虫样品与未添加3H-TdR的活锥虫样品CPM值差异非常显著(P<0.01),在保存液中添加3H-TdR的活锥虫样品与死锥虫样品的CPM值差异也非常显著。说明3H-TdR渗入到活锥虫体内,在低温条件下伊氏锥虫仍有代谢活动。  相似文献   

2.
采用DE-52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从实验感染大白鼠血液中提纯伊氏锥虫,-20℃反复冻融,超声波裂解和超速离心制成可溶性抗原,经Sephadex G-50脱盐后进行DE-52纤维素氯化钠梯度离子交换层析从中纯化变异表面糖蛋白。经鉴定是一种分子量为30KD,富含碱性氨基酸的蛋白质,具有较高的纯度。免疫原性试验证实是伊氏锥虫广西骡株的保护性抗原。  相似文献   

3.
伊氏锥虫TR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国外研究者已报道在布氏锥虫、枯氏锥早、刚果锥虫中发现了存在TR酶,此酶是锥虫代谢的重要酶之一。伊氏锥虫TR酶研究的尚属空白。本研究目的是为了确定伊氏锥虫中是存在TR酶。我们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出了伊氏锥虫中有TR酶活性,但无GR酶活性,测出了TR酶的Km和Vm值;发现了治疗锥虫药物安锥赛和盐酸锥双对TR酶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达28%和31%;比较了七株中国伊氏锥虫和布氏锥虫敏毫克蛋白中TR酶活力,其  相似文献   

4.
将广西骡株伊氏锥虫通过生物增殖,DEAE纯化,反复冻融,10000r/min离心30分钟,得到伊氏锥虫可溶性抗原(SAg),在10℃,1500V,30mA,25W的条件下进行超薄层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结果出现18条蛋白带。各自的等电点为4.62、4.82、4.96、5.03、5.10、5.13、5.22、5.32、5.44、5.51、5.65、5.72、5.96、6.0  相似文献   

5.
2-C-7杂交瘤细胞株对伊氏锥虫有着专一反应性。为了探讨该杂交瘤细胞株所分泌的抗伊氏锥虫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活性,我们观察了用单抗处理过的伊氏锥虫对小白鼠的感染力。一、材料与方法 1.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液的收集及其抗体滴度的测定复苏2-C-7细胞株并培养、收集其上清液。用ELISA法测定其抗体阳性滴度,OD值为0.87,阴性对照OD值为0.04。  相似文献   

6.
应用免疫酶标记电镜技术,从亚细胞水平定位并分析了伊氏锥虫(Trypanosomaevansi)排泄分泌抗原(ESA)的特性。结果表明,伊氏锥虫ESA有部分成分为虫体分泌的表面糖蛋白,而大部分成分来自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合成的非表面糖蛋白成分和其他尚未确定的虫体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7.
应用质粒PTK探针鉴定锥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32P标记质粒探针PTK1、PTK1.1和PTK1.2,对12株中国伊氏锥虫的斑点杂交试验显示,3个探针均能与8株具有正常动基体的伊氏锥虫杂交,而不与其余4株异常动基体伊氏锥虫杂交,对正常动基体株的敏感度为10^2虫体。探针PTK1亦能与马媾疫锥虫杂交,敏感度为10^2个虫体。但PTK1与布氏锥虫仅发生微弱的杂交反应.敏感度为10^5个虫体。试验表明伊氏锥虫株之间的kDNA微环是同源的,伊氏锥虫与马媾疫锥虫和布氏锥虫的kDNA微环存在着共同序列。  相似文献   

8.
将伊氏锥虫在体外与人血清一起培养,虫体出现渐进性水肿,由蝌蚪形变成环形,最后崩解。将人血清注入感染鼠体内,可以清除体内虫体,使感染鼠得到保护。人血清对接种103个锥虫感染鼠的最小保护剂量为0.2mL,感染后5d注入人血清,血中虫体数量逐日下降,至第10天全部消失。对体外伊氏锥虫不同变异株,人血清均有同样的溶虫效果。经DEAE层析和SephadexG-200过滤后,人血清中只有富IgM的F-1有溶虫活性,而富IgG的F-2和富HDL的F-3均无溶虫活性,表明人血清对伊氏锥虫的溶虫活性与IgM类天然抗体有关。另外,去补体的人血清体外溶虫活性明显减弱,而体内保护仍然有效。  相似文献   

9.
伊氏锥虫不同地理株对小鼠致病性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氏锥虫是地理分布广泛的锥虫,可以引起骆驼、马、黄水牛、犬和大小鼠等动物的伊氏锥虫病,宿主中以马、犬和大小鼠等为高度易感动物,感染后往往发病急,死亡快,由于其因地理和宿主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出感染力和毒力的差异[1],我们进行了不同地理株对小鼠的感染力及其毒力的比较观察。材料和方法材料1、伊氏锥虫:伊氏锥虫云南株于1987年在宜良分离自云南水牛体内,广东株于1981年在阳江分离自广东水牛体内,安徽株分离自安徽水牛体内,江苏株分离自江苏高邮水牛体内,新疆株分离自新疆骆驼体内,以上伊氏锥虫都经小鼠繁殖后保存于液氮中…  相似文献   

10.
伊氏锥虫体外培养株的建立及其HGPRT活性测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用带虫培养法和带虫传代法建立了伊氏锥虫体外培养株,无论有、无饲养细胞,虫体均能快速增殖。培养70d以上,虫体仍保持原有生物学特性,对小鼠有感染性,活力旺盛,在体外能连续培养传代。虫数最高达2.48×106/mL,群体增倍时间为8.86~10.8h。液氮保存、复苏后的虫体可在饲养细胞上立即增殖。培养中发现由巨噬细胞转化的巨核母细胞对虫体生长有促进作用,经胰酶消化能与虫体一道连续传代。通过HAT选择性培养液测定,伊氏锥虫对氨基喋呤不敏感,试验组虫体与对照一样生长良好,证明伊氏锥虫具有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化酶(HGPRT)  相似文献   

11.
以抗广西株伊氏锥虫和抗南京株伊氏锥虫免疫血清分别与广西株伊氏锥虫和南京株伊氏锥虫进行体外中和作用,然后接种小鼠。结果经株特异性免疫血清作用的锥虫大部分失去了对小鼠的感染力,而经非株特异性免疫血清作用的锥虫仍然可使小鼠发病死亡。说明两株伊氏锥虫间具有完全不同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12.
锥虫不同分离株克隆及其等电聚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两个伊氏锥虫及一个马媾疫锥虫的不同分离株分别接种用球磷酰胺处理的小鼠,获得五个克隆,用等电聚焦比较其蛋白质差异。结果表明,三个分离株之间有明显区别;马媾疫锥虫显著不同于伊氏锥虫;分离株不同克隆间区别较小,其中广东水牛株两克隆间带型相同,安徽水牛两克隆间带型略有区别。证明伊氏锥虫克隆间变异较小,锥虫不同分离株间变异较大,马媾疫锥虫与伊氏锥虫之间变异最大。  相似文献   

13.
最后,我们在实验室孽生的吸血蝇体内意外地发现了伊氏锥虫前鞭毛期虫体,通过人工感染小鼠试验,从小鼠血液中查见大量伊氏锥虫。说明伊氏锥虫若遇到合适媒介,还存在生物学传播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观察了理化因素(γ-射线、紫外线、低浓度杀虫药)对体外培养伊氏锥虫致弱的影响,结果如下:受γ-射线辐照的伊氏锥虫开始时存活数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减少,随后表现出无规律性,辐照剂量5万rad以下对锥虫的存活影响较小,5~10万rad辐照后2d锥虫的存活数明显减少,对小白鼠的感染性消失。伊氏锥虫受紫外线照射的存活曲线为“C”型,群体抗辐射不均一,平均致死剂量(D_(37))为波长2650A的20W紫外灯离样品40cm处照射约2h。虫体照射后根据体外跟踪观察,其存活数随照射剂量的增大而减少,照射了3h和4h第3天的活虫数近似100条或不足100条,对小白鼠的感染性均消失。用0.1μg/ml的苏拉灭和0.8μg/ml的贝尼尔两种低浓度杀虫药在体外对伊氏锥虫诱导40d仅造成药敏性的改变,未造成毒力减弱。  相似文献   

15.
为建立奶牛附红细胞体和伊氏锥虫两种病原诊断方法并探索二者之间在奶牛感染中的关系,本研究针对两病原分别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奶牛附红细胞体和伊氏锥虫感染的二重PCR诊断方法,其扩增片段大小分别为415bp和237bp。敏感性试验和特异性试验表明,附红细胞体和伊氏锥虫的DNA的最低检测量为0.154pg和0.105pg;与猪肺炎支原体、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鸡艾美耳球虫、牛双芽巴贝斯虫无交叉反应。35份临床血样检测结果为:奶牛附红细胞体阳性率22.89%,伊氏锥虫阳性率8.89%,其中共感染率为2.89%。临床试验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奶牛附红细胞体和伊氏锥虫的诊断,特别适用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应用SDS—PAGE和IEF电泳对伊氏锥虫和媾疫锥虫的蛋白组分进行了分析.在SDS—PAGE中,伊氏锥虫有21条带.媾疫锥虫有19条带,两种虫体的蛋白质区带在分子量40000~90000之间存在差异,尤其表现在表面糖蛋白上,伊氏锥虫为43000,媾疫锥虫为60000.在IEF电泳中,伊氏锥虫出现26条带,媾疫锥虫出现33条带,两种虫体的蛋白质区带在等电点4.8~5.6之间相同,而在5.6~7.0之间存在差异.本实验还对马媾疫锥虫的蛋白质进行了双相电泳分析,显示出86个多肽斑点.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伊氏锥虫对安锥赛抗药性的分子机理,以布氏锥虫对砷剂药物抗药性相关的TbTA1基因设计引物,以55℃、57℃、60℃、63℃和65℃不同退火温度,分别从伊氏锥虫敏感株的cDNA和基因组DNA中扩增出TbTA1基因的全长序列,但是从安锥赛抗药株伊氏锥虫的cDNA和基因组DNA中都未扩增出TbTA1基因,这表明基因TbTA1可能与伊氏锥虫安锥赛抗药性的产生有关。伊氏锥虫与布氏锥虫的,TbTA1基因序列比较,它们有10个碱基不同,即第88位的G(T.e)-A(T.b)、第144位的T(T.e)-C(T.b)、第224位的C(T.e)-T(T.b)、第471位的C(T.e)-T(T.b)、第472位的A(T.e)-G(T.b)、第549位的G(T.e)-T(T.b)、第1008位的C(T.e)-T(T.b)、第1033位的A(T.e)-G(T.b)、第1293位的A(T.e)-G(T.b)和第1384位的T(T.e)-C(T.b),其中有5个碱基所编码的氨基酸不同,即Val^30(T.e)Ile(T.b)、Ala^75(T.e)-Val(T.b)、Ile^158(T.e)-Val(T.b)、Thr^345(T.e)-Ala(T.b)和Ser^462(T.e)-Pro(T.b),这表明伊氏锥虫与布氏锥虫的TbTA1差异可能是它们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8.
将伊氏锥虫克隆JGmc5用环磷酰胺处理的免疫抑制小鼠频繁地连续传代,并予以亚治疗剂量的苏拉明治疗,连续传代14次,历时88日,即获得对苏拉明具有高水平抗药性的伊氏锥虫群体。在用免疫活性正常的健康小鼠测定抗药性时,此抗苏拉明锥虫群体仍保持高水平的抗药性,CD100>400mg/kg。在以体外药敏试验测定时,其IC50为123.2μg/ml。实验结果表明,宿主免疫系统的损害,在实验条件下,可导致伊氏锥虫迅速产生抗药性。在野外条件下,机体免疫系统的损害对锥虫抗药性的产生可能也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伊氏锥虫体外培养影响因素探讨(摘要)1细胞饲养细胞层来自8种哺乳动物细胞系,培养72h的细胞系对伊氏锥虫繁殖速度的影响大小排列顺序为:小鼠肺>BHK>Vero>鸡胚肺>牛上皮>狗肾>PK>C127。由此认为,易感动物细胞小鼠肺和地鼠肾(BHK)更适合...  相似文献   

20.
伊氏锥虫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侵袭牛、马、骆驼等家畜,对畜牧业危害严重。动物感染伊氏锥虫后,机体能产生强烈的兔疫应答,但由于锥虫不断改变其表而糖蛋白结构,产生免疫逃避,因而机体不能最终清除锥虫的感染[1]。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免疫保护和免疫病理两种作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我们实验感染家兔,同时检测家兔的免疫反应和观察家兔的病理变化,旨在初步探讨兔疫反应在锥虫感染中的作用以及锥虫病的致病机理,为伊氏锥虫病的免疫学和病理学提供资料。1材料和方法1.1实验动物:小鼠,雄性家兔。购于解放军农牧大学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