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下乡到青年点又到虎头小西山蜂场养蜜蜂,在这8年时间里,笔者基本上奉行不谈恋爱主义。所以,笔者1980年从蜂场回到虎林时,仍旧是个没有谈过恋爱的人。那么这8年是平平静静过来的吗?笔者自己都说肯定不是。刚到蜂场的时候,我们这8个人互相不太了解,特别是女生,过去更是接触的不多。在青年点,男生基本都在砖厂上班,女生都在鱼种组养鱼,平时只有在食堂吃饭时见着面,其它时间都很少有接触。来的女生中有2个是共青团员,有时团支部搞活动大家才能接触一下。  相似文献   

2.
<正>(续上期)1974年,我们到虎头小西山之后,当地除了有个野战部队的2个班在住勤种菜外,再没有别的居民。那年秋收完之后,部队就撤走了。部队种的地和住的房子都让蜂场接管。我们蜂场这些人真正成了小西山这块土地上的主人,在小西山平静的生活了2年。到了1976年,县里准备成立"五七"大学,把学校校址选在虎头小西山。听说要在小西山建"五七"大学,笔者又高兴,又不高兴。高兴的是"五七"大学建好后师生来了,人多热闹我们就不再孤  相似文献   

3.
<正>(续上期)当年土产公司建立小西山蜂场的目的,是要办一个示范养蜂场。给公社和生产队的蜂场起示范作用,促进社、队养蜂生产发展得更快一些。这个出发点非常不错,通过几年的办场实践,确实起到这方面的作用。当年土产公司蜂场的成功,对虎林的养蜂生产起到很大的示范推动作用。一些生产队受到影响不说,就是刚刚兴办的青年点,养蜂的积极性也很高。县供销社青年点、商业局青年点、粮食局青年点、林业局青年点都先后办起了养蜂场。有的青年点还派人到我  相似文献   

4.
正(续上期)蜂场建立两年之后,人员变动很大。最初来的那批人有好几个先后离开了蜂场。养蜂人员不够用,土产公司又向县社青年点要了一些人来补充。县供销社觉得土产公司办的这个蜂场也干起来了,可以再扩大一点规模,好多安置一些青年,1976年3月,又从青年点先后给蜂场安排了七八个人。人多自然事就多,食宿问题、工作问题,挺麻烦  相似文献   

5.
(续上期)1978年春节刚过,笔者就回到蜂场。由于蜂场的命运危在旦夕,所以笔者过这个春节一点心情都没有。回到蜂场后没几天,县社的主要领导都到虎头渔场,落实渔场和蜂场合并的具体事宜。  相似文献   

6.
正(继上期)在笔者养蜂那些年里总是在山里转,不是在虎头小西山就是进完达山,尝试着捕猎山里的野味也是经常事。在那个副食品严重匮乏的年代,能弄点野味改善改善蜂场的伙食,是大家既高兴又支持的事。所以,在工作之余搞点副业成了我们的一项经常性任务。我们的副业是从捕获一只黄鼠狼开始的。1974年,蜂场刚刚建立,蜂群越冬没有蜂窖,为了不影响蜂群越冬,我们就利用抗战期间修筑的地下工事做蜂窖。这些工事就是地下的水泥山洞,地上的部分被破  相似文献   

7.
(续上期)青年点带队干部李队长和我们谈完话之后,我们10个人收拾一下行头就离开了水产养殖场,到县土产公司报到。土产公司的领导也跟我们开会,讲了办蜂场的重要性和蜂场的发展前景,并鼓励大家努力成为一名有技术的养蜂员。由于当时工作的需要,我们10个人中要选一个出来负责蜂场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正>(续上期)虎林县供销社要建国营蜂种场,县里也很支持。为了解决国营蜂种场的开办资金,县财政科还将我们蜂场在虎头小西山的房子划拨给新成立的县办"五七大学"。"五七大学"是1976年建校并建在虎头小西山,和我们刚刚做了一年多的邻居,蜂场一扩建,我们两家就要分开了。这样由县财政科拨给蜂种场1万元,算是卖我们虎头小西山房子的钱。县供销社也给了1万元的开办费。我们就用这2万元的启动资金,开始了虎林县国  相似文献   

9.
2005年4月中旬的一天,一位消费者带着塑料壶到我蜂场购蜂蜜,我满足了他的要求,售给他约14kg现取的蜂蜜。不到一个月的一天,这位消费者带着当地工商部门的同志突然来到蜂场,要抽样检查蜂蜜,怀疑我蜂场蜂蜜有问题,理由是结晶慢,而且结晶颗粒粗。工商部门经过对现存蜂蜜的检测,认定蜂蜜纯正没有搀假。事情就这样过去了,但此事却给我蜂场信誉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在此,我向蜂友们提个醒:今后有到蜂场购蜜的消费者,首先一定得保证自己产品的质量,同时一定要向消费者解释所购蜂蜜的特点、性状等,这是对消费者负责,同时还能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解。蜂…  相似文献   

10.
<正>(续上期)当年笔者所在的土产公司蜂场建立之后,经过2年多的发展,蜂场经营得有模有样,很有成绩。不仅可以自食其力、自负盈亏,还可以安置一些下乡青年。县供销社的领导看到土产公司蜂场发展得不错,就产生了一个想法,打算把蜂场扩大成一个单独的企业,多安置一些青年点的青年,以缓解供销社系统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县社领导的想法,也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1976年4月28日,县社周殿兴主任陪同牡丹江地区供销  相似文献   

11.
<正>(续上期)1979年3月下旬,也就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备解除之后,在笔者和蜂场同事们的努力抗争下,蜂场又从虎头渔场分出来,重新划归县土产公司领导。蜂场经过这次一合一分后元气大伤。蜂群损失严重,生产物资丢失的丢失,损坏的损坏。但是大家都觉得能独立分出来就好,一切可以从头再来。蜂场分出来之后,笔者也是憋了一口气,一心想把蜂场的工作干好。那一年由于越冬前蜂群群势不  相似文献   

12.
(接上期)5参观菲律宾的东方蜜蜂蜂场25日中午离开ILOG MARIA蜂场后,行车约30多千米进入阿拉邦省的一个小镇,再步行1千米多路,来到一个饲养东方蜜蜂的蜂场。东道主介绍,这个蜂场共养有560群菲律宾的东方蜜蜂,分散在3个放蜂点,我们参观的是其中一个,约100多群。蜂场由父女2人经营。该场的东方蜜蜂群平产蜜12~15 kg/年,平均12.5 kg;所产蜂蜜的平均售价为350比索/kg,按照菲律宾公布的比索:美元比价为55~56 :1,这个蜂场的蜂蜜售价约6.25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2元/kg。这个价格虽比上午那个西方蜜蜂蜂场的9美元低,但也够高了,因为全场年产蜜(560…  相似文献   

13.
正当年我们去蜂场工作的时候,大家的年龄都在18~20岁,正是风华正茂,正当青春年华。可在那个年代,笔者却过早地背负着与年龄不相符的责任,完全是在苦和乐的煎熬中,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到蜂场的头一年,我们住在一栋破房子里。当年建的新房子没有如期建好,冬天我们只好还住在这栋破房子里。这是一栋废弃多年的3间房,四面透风,东边这屋住人,中间的屋做饭,西边的屋冬天没人住,算是个储藏室。为了取暖,中间的屋子安了一个  相似文献   

14.
正养蜂45年,防治大螨的药物不断推陈出新,而治小螨的药物还在"原地踏步",养蜂人企盼新药的出现。目前还得面对现实,怎样用好老药,介绍两招供参考。一、春繁放王后4~5个月必须用升华硫治小螨不管是在北方还是南方,转地还是定地蜂场,春繁放王后4~5个月时都必须用升华硫治小螨,否则很难确保日后不受小螨危害。从我养蜂经历看:现在南方定地、小转地蜂场,几乎没有蜂场可以5~6个月不治小  相似文献   

15.
杨玉华 《蜜蜂杂志》2021,41(5):后插11-后插12
(续上期) 我是1981年5月17日(农历四月十四日)结婚.算起来,这个日子离我从蜂场调到虎林县农业科工作还不满1年.当年我从虎头蜂场回到虎林已经有26岁,居然还没找对象,很多人都不相信.在知晓了内情之后,又看到我的工作不错,家庭也非常的根本.上门给我介绍对象的人就像走马灯似的. 对象本来找得就有点晚,更何况这种事急也...  相似文献   

16.
正(续2016年第1期)从家里回到蜂场后,大家的心情也都稳定下来。笔者作为蜂场场长,也不能因为怕蜇而不去接触蜜蜂啊!所以,还得硬挺着带领大家去蜂场干活。那个时候能不能在蜂场立足,闯过蜂蜇这一关是大家面临的巨大考验。一般来说学习养蜂的第一步,就是要过好蜂蜇关。这一关要是闯不过,那就养不了蜜蜂。所以,能不能成为一名养蜂员,还真需要有一点毅力。当年我们8个人刚接触蜜蜂的时候,没有一个被蜇不肿的。  相似文献   

17.
正(续上期)1978年秋天,笔者正在虎头医院住院。一个小伙伴急匆匆的跑来告诉我,大花子死了。听到这个消息后笔者急忙穿上衣服就跟着小伙伴走了。1974年我们刚到虎头小西山的时候,还有边防部队驻扎。这里有一个战斗班和一个马车班,不到20个战士。他们的任务就是在这里种菜,解决在珍宝岛战备值班连队的一部分吃菜问题。当时,他们养了两条大狗,一条叫大花子,是本地品种。另外一条叫"OK",是狼狗的血统。大花子稳重、老实,但是非常机灵。OK就不一样,它非常  相似文献   

18.
<正>养蜂人都知道,蜂王浆越新鲜,保健效果越好,如果能让消费者每天都吃上当天生产的鲜王浆,效果一定会更好。笔者从2000年开始尝试送鲜王浆,到现在已经整整13年时间,现将情况汇报如下。2000年的秋天,有7位街坊听笔者说了蜂王浆的作用后,找到笔者的蜂场来买蜂王浆,当时每人每天吃8个王台,收2元钱,因为产量不高,只吃了十多天就没有王浆了。第2年春天开始取蜂王浆时,他们又来购买食用,人数一下增加到二十几人,这时一  相似文献   

19.
正(续上期)"一顶帐篷支个家,追花夺蜜走天涯,风餐露宿千般苦,只为生活能养家。"这就是养蜂人游牧生活的真实写照。在笔者养蜂7年的生涯中,虽然没有养家糊口的负担,但也充分感受到养蜂人生活的苦和乐。在完达山的深山老林里放蜂,几十里路没有人家。周围没有地方买东西,没有蔬菜,更没有文化生活。就是在蜂场的大本营虎头小西山,看一场电影来回都要走8 km路程。当年养蜂的环境太苦,生活也非常艰难。刚到  相似文献   

20.
正(续上期)1974年我们到蜂场后,就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收拾了一栋废弃的房子住着。这栋旧房子夏天住还行,但用于过冬那可真够呛。所以,公司领导根据当时的需要,决定给蜂场建6间砖瓦房。期望蜂场的发展,期望能有新房子住,我们当然高兴。可是从决定到开工,却经过了好几个月的时间。这期间我们又有一段时间在外面放蜂,一拖就到了9月下旬,建房子的工作才开始启动。当时,笔者在小西山看了一大圈,最后选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