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对南四湖水体污染情况的调查和新薛河入湖口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运行监测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数学模型,对南四湖水质和污染水体人工湿地净化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认为人工湿地的建设对于污染水体净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检测结果证明,新薛河入湖口水质在Ⅲ类水与Ⅳ类水之间波动,未完全达到南水北调工程的Ⅲ类水水质要求。研究项目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南四湖水质污染的治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随着近几年水污染愈发严重,以水生植物为主进行水体污染修复成为现阶段工作的热门研究重点。本文经过研究和分析,以洞庭湖为探讨对象,对菰的水体污染修复功能进行探讨和研究,对洞庭湖地区污染水体的净化能力和重金属富集能力进行探讨,研究野生菰修复水体的效率和可能性,进一步实现洞庭湖水质净化的目标,保证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湖区经济和环境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石佛寺人工湿地对矿业活动所产生的矿业污染物是否具有净化效果,采用模糊模式识别评价法,选取由矿业活动所产生的5个主要污染物作为评价因子,建立了模糊模式识别水质综合评价模型,对石佛寺人工湿地2014年汛期和非汛期进口、中间和出口水质进行评价。分析了各断面水质级别及其特征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石佛寺人工湿地对矿业活动所产生的污染具有明显的净化效果,且汛期好于非汛期。该方法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水质现状及水污染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为控制和削减进入受纳水体的径流污染负荷,根据贵州山区河流落差大的特点,开发了山区污染河水梯级滞留塘生态净化技术,并进行了工程示范。结果表明,梯级滞留塘系统对总磷、氨态氮、悬浮物的去除率分别为79.3%、74.0%和73.2%,水质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梯级滞留塘是一项适用于中小型污染河流净化的生态技术,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2010年5—10月份对辽河水中及土壤内氮素进行监测,并对不同区域净化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不同区域对氮素的去除作用,研究了辽河湿地系统对水中和土壤中各种形态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湿地各分区内,水中氮素的污染以铵态氮为主,湿地对铵态氮的去除能力较强,变化幅度最大的时期出现在6—8月份。水中铵态氮与全氮的相关性极显著。随着沿途湿地植物的吸收、微生物的降解以及水体自身的稀释,铵态氮不再是水中氮素的主要赋存形态。土壤中氮素的分布在时间上表现出比较一致的规律性,呈不规则的"M"形的双峰曲线变化。  相似文献   

6.
建设蓄滞洪区是给洪水以出路,最终实现人水和谐的有效途径。本文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出发,阐述了洞庭湖蓄滞洪区建设必要性,针对洞庭湖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的现状,分析了目前洞庭湖蓄滞洪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洞庭湖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不同塘堰湿地与稻田面积比β以及湿地水滞留时间对稻田排水中氮磷污染物净化效果的影响,在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针对以白莲为湿地植物的塘堰开展了原位试验.试验以TN,NH+4-N,NO-3-N,TP去除率为判别指标,结果表明,白莲塘堰湿地对稻田排水中氮、磷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排水进入湿地后的前3~4 d,各项指标随水滞留时间的延长上升较快,之后并没有随水滞留时间延长而明显提高,即湿地最佳水滞留时间为3 d.不同β湿地对氮、磷的去除效果在白莲成苗期和花果期明显好于成藕期.以成苗期和花果期去除率为辨别标准,不同β湿地对TN,NH+4-N,NO-3-N的去除率从大到小依次为SD1,SD2,SD3,其中SD1与SD2之间差异不大,但均显著大于SD3.不同β湿地对TP的去除效果差异不明显.综合考虑经济及对农田排水中氮磷的去除率,最佳β为SD2湿地的1∶6.SD2湿地成苗期和花果期第3天对TN,NH+4-N,NO-3-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2.5%,71.7%,55.6%,69.5%.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述了历史上长江与洞庭湖的复杂关系及治理过程,提出三峡枢纽修建后根治洞庭湖的设想和水利、交通等的具体布署方案,并描述了洞庭湖根治后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小试装置研究了表面流人工湿地对人工模拟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及相关运行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水中的COD,TN,TP均有较好的综合净化能力,对各种污染物指标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COD 75%,TN 75%,TP 73%,其中COD和TN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分别需3 d和4 d的表观停留时间,TP要达到二级排放标准则需6 d的表观停留时间。而且,湿地植物对TN和TP的去除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郑飞  彭佳红 《湖南农机》2012,(5):210-211,213
水质问题日益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而对水质评价研究至关重要;根据对洞庭湖的监测断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各个断面的主成分得分以及综合得分,对各断面的污染程度进行排名。结果表明,污染较严重的断面有:万子湖、东洞庭湖、坡头、目平湖、洞庭湖出口以及樟树港;污染一般的断面有:岳阳楼、横岭湖、沙河口、漉角以及南嘴;污染较轻的断面有:虞公庙、小河嘴以及万家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洪涝灾害是全球发生频繁、危害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国内不少学者开始对洪涝灾害进行研究,目前对于洞庭湖区洪涝灾害风险的研究较少.采用综合评价法建立模型对洞庭湖区烂泥湖水系洪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应对策略,结果表明:新泉寺闸内水位和滞涝水面率的不同导致暴雨对烂泥湖水系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同时采取提高滞涝水面率和降低...  相似文献   

12.
滇池外海环湖湿地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滇池外海环湖湿地是滇池水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区域经济生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滇池水污染防治措施的实施,滇池供水功能发生转变,湖滨湿地生态补水量逐渐增加。采用FAO-56单作物系数法模拟了湿地典型植物实际蒸散量,基于水量平衡原理确定湿地典型植物用水定额,研究了滇池外海环湖湿地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滇池外海环湖湿地典型湿生植物实际蒸散发量为838~1 471mm/a,生态景观树木实际蒸散发量为561~774mm/a;湿地典型植物用水定额年际间变化率为-40%~40%,年内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枯期11月—次年5月;滇池外海环湖湿地生态需水量为1 381~2 791万m3/a,其中枯期生态需水量占全年需水量的68.6%~79.4%。  相似文献   

13.
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有关项目后评价理论的基础上,结合DEA基本理论,对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后评价在我国起步较晚,后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有关规范还不完善,尤其是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目前尚处于探讨阶段,因此,对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针对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中定性指标多的特点,提出了将DEA基本理论运用在洞庭湖河湖疏浚工程的后评价中。通过评价,得出了DEA方法在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中的先进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长期施肥下洞庭湖水稻土氮素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设置系列温度(5、15、25、35℃)短期(42 d)淹水培养试验,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研究农户习惯施氮磷钾肥(CF)、施氮钾肥(NK)、均衡施氮磷钾肥(NPK)及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HOM)对洞庭湖区水稻土氮素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均显著增加土壤培养42 d累积矿化氮量(P0.05),其增幅随温度升高由32.7%~80.4%逐渐降至14.9%~59.7%;与CK处理相比,施肥土壤氮矿化势(No)和可矿化氮比例分别增大22.4%~72.4%和7.8%~39.0%(P0.05),25~35℃范围内土壤初期供氮强度(K)和后期矿化速率(n)分别提高2.7%~39.5%和4.0%~21.3%,该效应均以HOM处理表现最优。5~35℃范围内土壤氮矿化温度敏感系数(Q10)和氮矿化活化能(Ea)在长期不同施肥后分别降低9.6%~15.3%和9.2%~22.7%(P0.05),其值在不同处理间由大到小均表现为CK、CF、NK、NPK、HOM;不论施肥与否,土壤氮素矿化对温度响应最敏感的范围均在5~15℃之间。研究表明,长期不同施肥后,HOM处理提升土壤氮素矿化能力及降低其温度敏感性的效应更为突出,是更优的稻田施氮模式。  相似文献   

15.
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对高盐再生水氮磷去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构建,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含盐再生水景观河道水体氮磷去除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对氮磷具有较高的去除率,TN、NO-3-N、NH+4-N和TP、PO4-P的去除率分别为:66.90%、76.72%、3.98%、68.22%、79.31%;水体中全盐量(TDS)浓度在4891~4796 mg/L范围内变化,说明河道洗盐基本结束;整个河道植物生长茂盛,生物量倍增,没有出现受盐胁迫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