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搜集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县近30年的气象因子(温度、湿度、风速)、农作物产量、森林覆被率等数据,经过研究分析认为,防护林体系区域性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应由植被指标体系和气象指标体系两部分组成,计算后构成了生态效益综合评价指数。  相似文献   

2.
三北防护林生态效益评价要素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三北防护林体系的生态效益主要包括:(1)防护林的区域气候效益,主要有防护林的防风效益,防护林对大气水分和空气温度的调节作用;(2)防护林的土壤改良效益,包括防护林的固沙和降低风蚀作用,防护林对土壤质地的改良作用,防护林对土壤水分平衡的影响等;(3)防护林在提高土地生产力与提高农业生产方面的效益等.文中针对以上问题,对三北防护林体系的生态效益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3.
刘冰 《防护林科技》2007,(5):F0002-F0002
为了学习借鉴长江等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开阔视野,更新观念,进一步科学有效地实施和管理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007年4月21-30日,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组织三北工程部分重点省(区)林业厅(局)的分管领导和三北站长,  相似文献   

4.
林果药商品林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中的地位与发展前景──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林果药商品林基地建设的调查苗普(林业部三北防护林建设局银川750001)最近,带着在三北工程建设中关于发展林果药商品林的问题,到浙江省衢县参观学习,对三北地区的甘肃省景泰县、白银...  相似文献   

5.
中国防护林工程和防护林学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防护林学的特点。对全球性几项具有巨大影响的防护林工程(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美国罗斯福工程,日本的治山治水工程,中国建国30年来的防护林工程,非洲绿色坝工程)的评述。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兴建,一期工程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建设在理论和技术上的重大变革与其实践。“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与中国十大防护林体系工程,中国防护林工程、生态林业工程和中国防护林的演变趋势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以建设区域性防护林体系为重点推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林业部部长徐有芳在三北防护林体系二期工程总结表彰暨三期工程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一九九六年一月八日)同志们:这次会议是在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胜利结束,三期工程即将启动的时刻召开的,意义一分重大...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实施20周年。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简称三北工程),这是一项利在当代,荫及子孙的宏伟事业。建设三北工程,将从根本上治理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解决这一地区农牧业...  相似文献   

8.
针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区域性生态效益评价所需的大量数据、资料的科学管理进行了研究。采用Foxpro2.5B关系型数据库,建立了气象因子、农作物产量、森林(林带)覆被率等因子数据库,并编制了区域性生态效益评价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主数据库管理、数据统计、计算与查询、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和数据图形分析4个子系统组成。每一子系统都由若干功能模块(程序)所组成。  相似文献   

9.
苗普 《中国林业》1996,(6):27-28
三北平原农区防护林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苗普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覆盖了西北大部、华北北部、东北西部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其中三北平原农区防护林体系建设有287个平原、半平原和部分平原县(旗、市、区)。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  相似文献   

10.
抓住新机遇 再创新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20周年。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简称三北工程),这是一项利在当代,荫及子孙的宏伟事业。建设三北工程,将从根本上治理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解决这一地区农牧业生产低而...  相似文献   

11.
何方 《经济林研究》2003,21(2):23-27
生态区评价是国际上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方法和实践。有利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中国生态区划分以地面景观为标准,并建立二级分类系统,区一亚区,同时充分利用政府行为。将全国共划分为10个一级生态区:天然林保护生态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区、水土保持生态区、防护林生态区、荒漠生态区、湿地生态区、林业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农业生态区、青藏高原高寒生态区。  相似文献   

12.
生态区评价是国际上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方法和实践。有利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中国生态区划分以地面景观为标准,并建立二级分类系统,区一亚区,同时充分利用政府行为。将全国共划分为10个一级生态区:天然林保护生态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区、水土保持生态区、防护林生态区、荒漠生态区、湿地生态区、林业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农业生态区、青藏高原高寒生态区。  相似文献   

13.
何方 《经济林研究》2002,20(4):23-26
生态区评价是国际上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方法和实践。有利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中国生态区划分以地面景观为标准,并建立二级分类系统,区一亚区,同时充分利用政府行为。将全国共划分为10个一级生态区;天然林保护生态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区、水土保持生态区、防护林生态区、荒漠生态区、湿地生态区、林业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农业生态区、青藏高原高寒生态区。  相似文献   

14.
lntroductionInordertosolvetheseriousecologicaIproblemwefacedandimprovethephenomenonoflanddesertifi-cationinthenorthareaofChina.ChinahasbeguntoconstructtheThree-NorthProtectiveForestSystemsince1978.Withthehardworkoftwentyyears,itistold"Thegreatestecologicalprojectoftheworld"and"ThegreengreatwaIl".AIthoughthecountryinvestedIotsofcapitaItobuiIdtheThree-Northshelter-forestsystemthroughmanywayssuchasThree-Northspecialinvestment,financeappropriatefunds,finan-cialloansandtakeoutfundsforbringup…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生态区划分与评价和保护建设的研究(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态区评价是国际上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方法和实践。有利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中国生态区划分以地面景观为标准 ,并建立二级分类系统 ,区一亚区 ,同时充分利用政府行为。将全国共划分为 10个一级生态区 :天然林保护生态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区、水土保持生态区、防护林生态区、荒漠生态区、湿地生态区、林业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农业生态区、青藏高原高寒生态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生态区划分与评价和保护建设的研究(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区评价是国际上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方法和实践,有利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中国生态区划分以地面景观为标准,并建立二级分类系统,区一亚区,同时充分利用政府行为,将全国共划分为10个一级生态区;天然林保护生态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区,水土保持生态区,防护林生态区,荒漠生态区,湿地生态区,林业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农业生态区,青藏高原高寒生态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生态区划分与评价和保护建设的研究(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区评价是国际上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方法和实践。有利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中国生态区划分以地面景观为标准 ,并建立二级分类系统 ,区一亚区 ,同时充分利用政府行为。将全国共划分为 10个一级生态区 :天然林保护生态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区、水土保持生态区、防护林生态区、荒漠生态区、湿地生态区、林业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农业生态区、青藏高原高寒生态区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林区公路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影响的主要内容,归纳和总结了林区公路在保护生态资源和环境中常见的问题。提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主要应该考虑道路的阻隔效应、减少人工痕迹、改善排水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林区道路设计中所采用的一般设计方法和理念。  相似文献   

19.
地球陆地表面的1/3是森林,森林植被对区域水文过程和水资源的特性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以过去许多研究结论为基础,系统客观地分析和阐述了森林生态系统与水分循环的关系以及森林在各方面的调节功能,旨在寻找其中科学规律,为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重要的环境生态效益。森林资源的建设和保护陷入了缺乏资金长效投入的困境,天保工程等重大工程的实施解决不了长远发展问题,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应制定一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法》,尽快全国范围内实施森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文章就加快推进和完善我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设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