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类作物学报》2007,27(1):F0002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在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主持下,河南省科技厅组织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厅和23个县市等单位的300多名科技人员,通过三年来的协作攻关,在7项关键技术上获得突破,在全省三大生态区形成了适合不同产量水平的小麦、夏玉米两熟丰产高效集成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
多穗型小麦品种公顷产9000kg主要技术指标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1995~1999年连续年的小区试验和高产攻关调查研究,提出多穗型小麦品种公顷产量9000kg的主要技术指标。即产量结构指标、分蘖成穗率指标、最高叶面积系数、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指标。同时对上三叶的叶面积质量以及干物质积累特点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化顷产量9000kg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
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新进展许喜堂,王祥正,吉万全,薛秀庄(陕西省小麦研究中心杨陵712100)陕西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八五”攻关及陕西省科委重点项目资助下,从“七五”期间开始了转移外源有用基因创造优异种质资源的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  相似文献   

4.
经5 年试验与高产攻关,研究出适合鲁东地区的小麦花生两熟制双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使鲁东地区小麦花生两熟制小麦收获和花生播种的机械化作业以及小麦秸杆还田得以实施。该技术符合高产、低耗、持续增产现代化农业总目标。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引起小麦叶枯病的主要病原真菌种类有Bipolaris sorokiniana,Monographella nivalis,Alternaria triticina,Septoria tritici和Stagonospora nodorum等,均能造成冬小麦和春小麦严重减产。本文全面评述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关于小麦叶枯病的研究状况,重点介绍了病害分布、经济重要性、病原学、病害循环,流行因素,寄主抗病性剂防治等方面的重要进展。并进而讨论了存在问题和改进途径,以利于今后调整研究内容,规范研究方法,开展长远的基础性研究和组织重大技术攻关。  相似文献   

6.
为充分发挥中早39的增产潜力,加快推广步伐,在2010-2012年中早39机插精确定量栽培试验、攻关和示范、推广应用高产高效技术体系的基础上,2013年进行了中早39攻关田单产超700 kg/667 m2攻关和配套技术研究应用,2块攻关田单产均超过攻关指标,刷新了由江山市2007年创造的浙江早稻单产吉尼斯纪录。本文总结了超级早稻中早39攻关田单产超700 kg/667 m2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小麦地膜穴播栽培技术是甘肃省农科院科技人员通过10多年研究取得的一项重大科技成果,已在甘肃及西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成效。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区啤酒大麦生产水平。受地膜小麦穴播栽培技术启迪,从1996年开始,我们对啤酒大麦地膜穴播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取得良好效果。1试验概况试验设在甘肃省国营黄花农场农科站试验基地,海拔1394m,年平均气温6.9℃,年降水54mm,无霜期120d左右。试验地前茬大麦,土质轻粘,肥力中等,冬水地,春播前耙输整地,一次性施入有机肥15000kg/hm2,二铵300kg/hm2,全生育期不再施肥,灌水5…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定江苏省沛县小麦主体推广品种氮、磷、钾最佳施肥量,从而制定科学的肥料运筹方案。[方法]通过历时3年的"3414"试验,科学分析试验数据。[结果]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并参考相关资料,得到江苏省沛县淤土种植小麦氮磷钾的最佳施肥量为:氮225.0kg/hm2、磷75.0 kg/hm2、钾60.0 kg/hm2;两合土种植小麦氮磷钾最佳施肥量为氮232.5 kg/hm2、磷67.5 kg/hm2、钾90.0 kg/hm2。[结论]研究结果为江苏沛县大面积推广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韩文炎 《中国茶叶》2004,26(6):42-43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有机改良物木屑、压滤泥浆、小麦秸秆、废茶叶、新鲜长春花(开白花和粉红色花)叶对小麦包囊线虫病的影响。试验的小麦品种为WH-542,有机物的加入量分为10g/kg和20g/kg 2个水平,播种7天前将有机物与自然感染线虫的土壤混合;另以混有1.5kg/hm^2呋喃丹3G的土壤和未经处理的土壤作对照。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作物学会大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小麦育种攻关专家组成员,民盟福建省委员会委员,民盟福建省委员会科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研究员沙征景先生因病治疗无效,于1995年8月18日凌晨4时50分与世长辞,享年73岁。沙征资先生系福建邵武人,生于1922年6月22日。1945年7月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后留校任教。解放后,他一直从事麦类研究工作,历任福建农事试验总场技正兼小麦组组长,省农业厅计划室技术指示股股长,农业工程师,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农技师,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麦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福建省种子…  相似文献   

11.
中性紫色土施氮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给西南地区小麦高产优质栽培中合理施氮提供依据,以西农麦1号为材料,在西南地区有代表性的中性紫色土上,研究了施氮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在0~225kg/ha范围内,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小麦对氮的吸收量、籽粒粗蛋白质含量、籽粒产量和茎叶干重都显著增加,但氮的收获指数和氮肥的农艺效率却呈下降趋势。小麦各处理氮肥利用率平均为39.6%,以施纯氮75kg/ha水平最高。施氮对改善小麦的品质作用明显,其中籽粒淀粉含量以施纯氮量150kg/ha时最高。  相似文献   

12.
本项技术通过对甘肃省庆阳农机工厂生产的2BFX-7型地膜小麦直播机的配套改造,实现了水稻旱直播覆膜、播种、施用除草剂一次完成,极大地提高了水稻旱直播的作业效率。并研究配套了相应的施肥技术、水分管理技术、植保技术等为主体的管理技术休系。经今年示范验证,单产水平达到578.81kg/667m^2,与对照(常规插秧、保水栽培)单产水平591.89kg/667m^2基本持平,但提高效率3倍,降低生产成本129.96元/667m^2。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大豆单产327.2公斤研究初报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东北三省的大豆超高产“攻关”指标定为单产325kg/667m^2。2000年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育成新品系“辽21051”,在海城市南台镇树林子村种植4.7/667m^2,选取长势较好地段,在除去边行净667m^2面积上,获得产量为327.2kg/667m^2,超过单产325kg/667m^2的攻关指标。  相似文献   

14.
对豫南稻区不同施钾处理在水稻、小麦和油菜三种作物上的产量效应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钾处理增加效果明显,其中稻田和麦田施钾124.5kg/hm^2处理,油菜田施钾186.75kg/hm^2处理与对照相比增产效果最明显。水稻、小麦、油菜分别在施钾146.6kg/hm^2、145.6kg/hm^2、183、6kg/hm^2时的产量最高,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6869.3kg/hm^2、3517.1kg/hm^2、2424.2kg/hm^2。  相似文献   

15.
将小麦叶龄模式、作物群体质量、作物高光效栽培等技术理论集成应用,创造了10 668.6 kg/hm2的半冬性小麦品种在安徽省颍上区域的单产最高纪录。介绍了半冬性小麦品种超高产定量栽培技术流程,并阐述了该技术应用结果。  相似文献   

16.
“八五”棉花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成绩显著刘建功,谢方灵,杨晓东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安阳455112“八五”国家科技攻关棉花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85-003-01)课题,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主持,39个单位389人事加攻关研究。通过5年的攻关,共育成棉...  相似文献   

17.
优质小麦品种郑麦9023品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麦9023是河南省优质小麦生产的主导品种。为了建立郑麦9023的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对该品种品质特性在河南省的地域性变化以及土壤养分、氮磷钾肥料、杀菌剂对该品种品质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郑麦9023的品质特性在河南省的北部地区可稳定达到优质强筋小麦国家1级标准,在中部地区总体上接近优质强筋小麦国家1级标准,在南部地区可以达到优质强筋小麦国家2级标准;(2)抽穗期土壤速效N的含量是决定郑麦9023品质水平的关键栽培因素,此时土壤速效N含量60mg/kg、80mg/kg和160mg/kg分别为郑麦9023品质达到亚强筋、强筋、超强筋的土壤N素临界值;(3)K肥对强筋品质特性具有正效应,而P肥对强筋品质特性具有负效应;(4)杀菌剂粉锈宁对强筋特性具有劣化作用,而多菌灵无此负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全蚀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顽症,目前尚无好的防治方法.山东省济宁市农科所通过电年的试验研究证明,亩施用500~1000kg磷石膏对小囊全性病防治率达56.6%~946%,平均70%,并使小麦全依病白穗出现推迟7~13天,产量增加8.6%~44.5%,经济效益显著。这项研究结果,为防治小麦全性病和磷石膏变废为宝找到了新途径。磷石膏能防治小麦全蚀病@晨萱  相似文献   

19.
2000年,我们选择协优9308设定了一个连作晚稻每667m2产量700 kg的超高产目标,运用集成栽培技术,组织攻关。当年攻关种植面积6.8 hm2,甲均每667 m2产量593 kg,其中单产最高一丘1870 m2,每667 m2产量683 kg,均未达到预定目标。2001年,继续攻关种植7 hm2。,平均每667 m2产量658kg,其中达到预定目标的有5丘,计1.03 hm2,平均每667m2产量709kg.达标面积占攻关面积的15%。2001年10月30日,浙江省科技厅等有关单位对其中部分田块进行了达标验收。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福建省大小麦生产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建国以来大小麦生产取得很大发展,尤其是单产不断提高,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单产提高更快,2003年春收大、小麦单产分别为2595kg和3150kg。认为我省土地资源、自然条件、种麦的历史和经验,科研优势,以大小麦为原料的工业迅速发展等均有利于发展大小麦生产。提出我省今后发展大小麦生产应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手段,往高产、优质、高效低耗、专用化方向发展。还从提高认识、科技创新、专用麦生产基地、栽培技术、市场管理服务等方面探讨了今后发展大小麦生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