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大批既懂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又善经营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农业职业教育要以此为契机,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上深化改革和创新,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复合型农民.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关键。能否在新疆农村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直接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成败。多年来,新疆通过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了一批农民技术骨干,推广了一批农业新技术,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面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人新阶段和新疆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仍然认识不够、投入不足,农村实用人才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较突出,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十二五”乃至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应尽快着手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3.
关于新形势下开展农民培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浪潮中,如何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他们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由此可见,新时期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如东县致力于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新型农民,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4.
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总的目标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农民素质低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流砥柱,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但目前人们对农村职业教育存在认识误区、农业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失衡、资金投入不足、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与培养新型农民的标准相脱节、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也有限等问题阻碍了新型农民的培养进程。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有必要从强化宣传、宏观调控、统筹经费、深化改革、微博求职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的补救措施,为培养和造就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与就业创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提供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而农民是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农村改革发展的推动者,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因此,如何培育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培养新农民 建设新农村——浅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莉 《福建农业》2006,(12):28-29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新农村建设顺利迈进,而我国目前农民整体素质还达不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此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农业部确立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大力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对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起到了有利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高低;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文主要阐述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分析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内在要求,提出了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素质、农民素质、新型农民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核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本文对素质的内涵、现阶段我国农民素质的状况以及新型农民素质的特征依次作了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0.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是面向广大农村、农业、农民办学的一所综合性学校,是培养农村基层干部、各类农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主要阵地。几十年来,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中也将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五级办学体系中的县级农广校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需要一批有知识、有思想、会技能、懂政策的新农民。其中,懂政策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要求具备一定的公共政策能力。将公共政策能力作为新农民培育的一个维度或方面,对新农民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周祥 《甘肃农业》2008,(5):45-46
作者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作用。但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实现产业带动农民富裕,必将通过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在科技应用欠缺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为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解答"谁来种地"的历史问题,重庆市结合地方实际,探索了"农民田间学校"这一适应当前形势与当地农民教育培训特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农民田间学校"的建设遵循"八个一标准",即:构建一个长期运行的科技协调工作站;培养一名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建成或完善一个农民科技书屋;搭建一个农民远程教育平台;带动一批科技示范户;建立一个科学试验示范田(场);在市农民田间学校网络下建立一个窗口;建立一个农业技术信息宣传栏。田间学校具有资源共享、产业支撑、开放办学、方式灵活等特点,并在方向调研、落实宣传和建设质量上做了大量工作,为充分利用田间学校模式,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可推广的经验和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山东省青州市把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得以发展壮大,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关键;而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塑造新型农民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本文阐述了塑造新型农民的必要性,分析了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目标存在的差距及影响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原因,提出了塑造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的途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正>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加强农民培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紧密结合农民的实际状况,不断研究和调整培训的内容和方案,点面结合、稳步推进,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7.
高等农牧院校科技服务“三农”的实践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阐述了江苏省最大的农牧职业院校--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几十年来坚持走以打造品牌特色为根本、以科技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办学思想,详细介绍了学院创新办学之路,倾情服务畜牧业、产学研结合育人才的办学模式.学院办学实力快速提升,办学水平显著提高,为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充分展示了高等农牧职业院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日本农民职业教育:现状、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农民职业教育顺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立足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坚持学历教育与开放式终身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方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形成了农业职业高中教育、农业继续教育、农业技术普及组织教育、国内外研修制度等多层次、立体化的农民职业化教育体系,成为世界上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对我国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建立适应新农村发展的新型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农民培训现状与职业农民培育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转型的关键时期,培养大批职业化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求。本文对职业农民的特点、内涵和发达国家培育职业农民情况进行了综述;结合调研,对当前典型农民教育培训进行的研究分析表明:参训农民"年龄大、学历低、女性偏多"现象与农村劳动力状况基本一致;各类培训特点突出,效果明显;在分析不同群体农民需求及各类培训效应等基础上,阐述加快职业农民培育的紧迫性、必要性。提出推进政策、法律改革创新;推进农业多功能性发展;加快进行"普及、提升、引领"三个层次职业农民培训教育。  相似文献   

20.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而农民知识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本文从现实入手,分析了当前农民知识化水平低下带来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农民知识化水平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