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能感染番鸭、半番鸭、肉鸭和鹅等多种水禽,引起番鸭和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也称为番鸭"新肝病")和肉鸭"脾坏死症"。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感染后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能引起较高的死亡率,是目前宁波地区流行的主要鸭病之一。本病除了能水平传播,还能垂直传播,因此,对本病的预防除了加强生物安全措施之外,还应谨慎引进鸭苗。本病一旦发生,应尽快采取隔离保护措施,深埋或焚烧死亡鸭,加强环境消毒,同时采取中药或高免卵黄抗体进行紧急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正一、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水禽养殖业快速发展,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使水禽疾病防控形势日趋严峻。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水禽疾病共12种,其中国内新发的有: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鸭病毒性肝炎、鸭脾坏死病、番鸭新肝病;三种致病性改变的疾病:水禽禽流感、鹅新城疫、肉鸭心包积液综合征;以及五种国外新发现的水禽疾病:浆膜炎(其他型RA所致)、番鸭白点病、鸭病毒性肝炎、坦  相似文献   

3.
禽呼肠孤病毒病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多种疾病类型的疾病。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首先从人和动物的呼吸道或肠道中分离出该病毒,因对其致病机理不明确,故称为呼肠孤病毒,即指呼吸道(R)-肠道(E)-孤儿(O)病毒。雏鹅感染此病毒后可引起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番鸭感染后引起肝脏、脾脏等内脏器官有白色坏死点,也称为白点病;樱桃谷肉鸭感染后引起脾脏坏死,也称为脾坏死症。  相似文献   

4.
2017年1月,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某养殖户饲养的雏番鸭出现大面积死亡,死亡率约45%。死亡鸭见有角弓反张、运动失调等症状。剖检死亡雏番鸭见肝脏呈现大面积点状、片状不规则出血,且伴有坏死;脾脏见有明显的脾坏死。结合临床初步诊断为新型鸭呼肠孤病毒感染。采集病死雏番鸭的肝脏和脾脏,进行细菌分离鉴定与新型鸭呼肠孤病毒RT-PCR检测。结果表明,死亡雏番鸭细菌分离为阴性,RT-PCR试验可以特异性扩增出约586 bp的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特异性条带,而经典呼肠孤病毒和鸭肝炎病毒未见特异性目的条带,确诊雏番鸭感染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5.
该病的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禽呼肠孤病毒,鹅呼肠孤病毒。禽呼肠孤病毒已对鸡、火鸡,番鸭,鹅、半番鸭、蛋鸭、肉鸭等禽类致病。除了引起死亡外,总体生产性能低下,大大降低了禽类的经济价值,是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禽类病毒性传染病,是新出现的一种鹅病毒性传染病,它将极大危害养鹅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病的病源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病毒属、禽呼肠孤病毒、鹅呼肠孤病毒。禽呼肠孤病毒已对鸡、火鸡、番鸭、鹅、半番鸭、蛋鸭、肉鸭等禽类致病。除了引起死亡外,总体生产性能低下,大大降低了禽类的经济价值,是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禽类病毒性传染病,是新出现的一种鹅病毒性传染病,它将极大危害养鹅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几种药物治疗疑似雏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雏番鸭呼肠孤病毒病又称"番鸭肝白点病"或"花肝病",是由番鸭呼肠孤病毒引起雏番鸭发病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也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鸭患病中后期易继发感染鸭传染性浆膜炎  相似文献   

8.
鸭呼肠孤病毒病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一种鸭的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俗称"花肝病",临床上以脚软、下痢等为主要特征,剖检主要表现肝脏、脾脏肿大,表面有点状或斑块状出血,并出现大量白色坏死灶,呈花斑状[1-3],主要发生于番鸭和半番鸭.目前,多数学者报道该病毒只对番鸭易感,对其他品种雏鸭的易感性差.2009年12月份,重...  相似文献   

9.
番鸭病毒性疾病--花肝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原 “花肝病”病原为番鸭呼肠孤病毒。该病毒呈球形,正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在超薄切片电镜中有时呈品格状排列,粒子直经为42-70nm,无囊膜,属无囊膜的RNA病毒。该病毒对氯仿不敏感,耐热,耐酸,不被DNA抑制物所抑制。不能凝集豚鼠、鸡、鸭、鹅、山羊、人的O型红细胞。该病原与禽呼肠孤病毒有一定的抗原相关性,可致死敏感番鸭胚、半番鸭胚和鸡胚,并能经接种种蛋感染出壳番鸭。  相似文献   

10.
番鸭出血性坏死性肝炎俗称"番鸭新肝病",是近年来在我国番鸭中流行的一种主要疫病,其病原为新型鸭呼肠孤病毒。临床上以肝脏、肾脏等内脏器官出血为主要病变。该病是近年新发疫病,相关诊断技术目前尚未十分成熟。文章综合了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对国内近年来关于该病的诊断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从鸭体、禽胚和细胞 3个方面探讨了雏半番鸭呼肠孤病毒 FZ2 株的致病性。经试验表明 ,在实验室条件下 ,该株病毒可导致雏番鸭、雏半番鸭发病、死亡 ,对雏番鸭的致死率为 14 .3%~ 4 1.7% ,对雏半番鸭的致死率高达 38.5 % ,且死亡鸭表现出与自然感染呼肠孤病毒病死的雏番鸭、雏半番鸭相同的病变 ;人工感染幸存鸭大多生长发育明显受阻。该株病毒经尿囊腔途径接种 ,对番鸭胚、半番鸭胚、北京鸭胚、SPF鸡胚的致死率分别为 10 0 %、96 %、2 8%和 0 ,致死鸭胚的肝脏、脾脏表面见白色坏死点。经蛋传试验表明 ,该株病毒有可能经胚蛋垂直传染。以该株病毒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 (MDEF)上连续传接 10代 ,结果细胞病变 (CPE)仍不明显 ,表明其不易适应 MDEF。由此可见 ,该株雏半番鸭源呼肠孤病毒具有较强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12.
水禽源呼肠孤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呼肠孤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存在,广泛流行于番鸭、半番鸭、鹅等水禽,其引起的疾病发病率上升,复杂性增大,极大地威胁着水禽业的正常发展。据目前的研究资料分析,该类病毒的致病多样性可能是病毒多基因与感染宿主年龄及感染途径等因素相互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在各种禽类中普遍存在,主要感染鸡,造成鸡的病毒性关节炎。番鸭的呼肠孤病毒感染,早在1950年南非就有记载,1972年法国首次从番鸭中分离到病毒。近几年来,我国闽、浙等番鸭饲养地区相继发生了一种以肝、脾、胰腺表面出现白色坏死点为特征的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2001年,吴宝成等经病原分离鉴定,确定该病是由禽呼肠孤病毒引起的。其后,多位研究者分别从临床感染发病的半番鸭、鹅中分离到禽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14.
旨在明确福建省漳州地区3个"短喙侏儒综合征"半番鸭群的病原及病理组织学特征。对患病半番鸭体质量、喙长、喙宽进行测定及统计分析,采集患病半番鸭肝、脾、胰腺组织进行病原学检测、病毒分离鉴定和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同时采集心、肝、脾、肺、肾等10种组织进行病毒分布及病理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患病半番鸭喙长,体质量与同场正常未感染半番鸭相比,发病鸭体质量减少达49.00%,喙长缩短达32.00%,喙宽缩短达22.00%;经PCR或RT-PCR检测显示,所采样品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鸭瘟病毒、坦布苏病毒、鸭甲肝病毒、呼肠孤病毒、鸭圆环病毒、鸭疫里默氏菌、鸭大肠杆菌、鸭沙门菌均为阴性,均为水禽细小病毒阳性;对组织匀浆液致死的鸭胚尿囊液检测表明,分离毒株均为水禽细小病毒,经进一步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所分离3株病毒与番鸭细小病毒病(MDPV)各代表株核苷酸同源性达97.7%以上,与新型MDPV SAAS-SHNH株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8.9%。组织病毒分布检测结果显示,患病半番鸭心、肝、脾、肺、肾等10种组织均不同程度带毒,其中以胸腺、法氏囊、心、脾和胰腺病毒含量最高,肝、肺、脑、小肠次之,肾脏最低;病理组织学研究可见心肌颗粒变性,肝脏水泡变性,胸腺出血,骨骼肌出血、坏死。以上结果表明,福建省漳州地区的3个半番鸭群发生的"短喙侏儒综合征"由新型MDPV所致,且与经典的MDPV在感染宿主、临床症状、病变特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新型MDPV病的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肝白点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病(番鸭肝白点病、白点病、花肝病)是由番鸭呼肠孤病毒引起的番鸭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传染病,该病主要发生于40 d内番鸭,临床上以软脚、腹泻、生长障碍为主要症状,以肝、脾表面坏死、纤维素性心包炎为主要病变.Kaschula等(1950年)在南非首次报道了该病的发生,法国学者Gaudry等(1972年)在国际上首次从患上述症状和病变的番鸭中分离到番鸭呼肠孤病毒,目前该病已广泛流行于法国、以色列、德国、意大利等国.在我国,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是1997年新发现的番鸭传染病,最早在福建莆田、福清等地发生,以后相继在广东佛山、浙江金华和我国各番鸭饲养区发生,以肝、脾出现灰白色小点为主要病变,俗称番鸭"肝白点病"、"白点病"、"花肝病",发病日龄以10~30 d居多,发病率为30%~90%,病死率为60%~80%,病鸭耐过后成为僵鸭,当时临床上无法防治,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就该病的病原学、诊断、防制技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雏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感染,俗称番鸭"白点病"、"花肝病",是由MDRV引起雏番鸭的急性烈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7.
番鸭"花肝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番鸭"花肝病"病原进行了研究,证实病原为番鸭呼肠孤病毒。该病毒大小为50nm-70nm左右,圆形,无囊膜;雏番鸭人工感染该病毒后可出现和自然病例相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能回收到病毒,鸡、麻鸭人工感染不发病;该病毒不凝集鸡、鸭的红细胞,能够在鸡胚、番鸭胚成纤维细胞上增殖并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核酸类型为RNA,琼扩试验表明与禽呼肠孤病毒有血清学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18.
正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是由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该病因其肝脾等脏器出现灰白色坏死点,又称番鸭肝白点病或花肝病。本病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和江西等地广泛流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严重危害番鸭养殖业的健康发展。1病原本病的病原为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MDRV是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Ⅱ亚群成员。MDRV呈球形,无囊膜,有可见的双层衣壳结构。本病毒对紫外线、温度和p H敏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诊临床雏鸭"肝脾坏死症"的致病原,试验取患"肝脾坏死症"死亡雏鸭的肝脏和脾脏制备病料滤液,用其接种SPF鸭胚并分离病原,对分离病原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病料滤液传至第6代时对鸭胚的有效致死率为94.44%,死亡鸭胚胚体有出血斑点,肝脏和脾脏有坏死灶;病原经RT-PCR扩增确诊为鸭呼肠孤病毒(DRV),基因片段与NCBI中10株水禽呼肠孤病毒比对同源性为95.5%~97.3%,将其命名为鸭呼肠孤病毒JS株;该病毒对氯仿不敏感,对1%鸡红细胞悬液无凝集性,对鸭胚的半数致死量为1×10~(-3.24)ELD_(50)/0.1 mL,对雏鸭的半数感染量为1×10~(-3.49)ID_(50)/mL;人工感染雏鸭5 d后扑杀,取肝脏和脾脏制做病理切片,病理切片显示肝脏和脾脏损伤明显。说明临床雏鸭患"肝脾坏死症"的致病原为鸭呼肠孤病毒,鸭呼肠孤病毒JS株可作为候选毒株用于该病的进一步防控研究。  相似文献   

20.
雏番鸭呼肠孤病毒病又叫雏番鸭"花肝"病、鸭坏死性肝炎(肝白点),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雏番鸭烈性、高度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传染病。该病毒呈球形,正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在超薄切片电镜中有时呈晶格状排列,粒子直径为42~70nm,无囊膜,属无囊膜的RNA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