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1年9一11月在海晏县进行棘球蚴病流行病学调查,剖检绵羊2230只,感染率平均87.04%,剖检牦牛1040头,感染率平均80.58%,剖检犬11条,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为63.64%,确认海晏县是犬棘球绦虫感染和家畜棘球蚴病的高发区。并于1991年11月至1993年11月在全县境内进行了棘球蚴病综合防治。采取“犬犬投药,月月驱虫”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下降到零,2岁羊棘球蚴感染率由防治前的56.93%下降到21.62%,1岁羔羊由防治前的47.50%下降到13.28%,两年来的综合防治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2.
3.
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是一类呈世界性广泛分布,严重危害公共卫生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本文就包虫病的病因、病理、流行病学的流行进展做了概述,并对本病的诊断和预防做了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比较观察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与阿苯达唑(ABZ)对绵羊包虫病的疗效,试验将人工感染包虫病的6只阳性羊分为2组,每组3只,分别口服阿苯达唑和阿苯达唑脂质体,连续用药至15,30天分别采血,利用流式细胞术等对血液中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谷丙转氨酶...  相似文献   

5.
棘球蚴细胞系(株)的培育及其在免疫预防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外科方法从临床确诊的细粒棘球棘球病人肝脏取出包囊、以生发层为培养材料,采用RMPMI1640、199、改良伊格水解乳蛋白培养基,用胶原蛋白包被和不包被两种培养瓶,对细粒棘球蚴生发层细胞进行和初培养,并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显示,以胶原蛋白作支撑条件,应用改良伊格水解乳蛋白培养基培养生发层细胞的效果优于其他,并已传7代,原代培养时间需要28-45d才能传代,3代以内细胞为多形态性。  相似文献   

6.
1996 —1998 年在海北州3 县5 场进行棘球蚴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对项目区21 万只犬应用吡喹酮药物采取“犬犬投药、季节驱虫”的模式,连续三年累计驱虫达3483 万只( 次) ,平均驱虫密度达95 % ,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由综防前的6207 % 下降到零;1 ~3 岁幼年羊棘球蚴感染率由综防前的3631 % 、4006 % 和5786 % 分别下降到780 % 、1016 % 、1343 % ;幼年羊多头蚴感染率由综防前的429 % 下降到032 % ;1 ~3 岁牛棘球蚴由综防前的1940 % 、4261 % 和5926 % 分别下降到零和243 % 、566 % ,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青海省对棘球蚴病流行危害、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推广应用概况。  相似文献   

8.
细粒棘球蚴生发层细胞的分离及初期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绵羊源细粒棘球蚴生发展,经研磨法或0.25%胰蛋白酶消化法处理,均可获得能在体外增殖的生发细胞。该细胞用RPMI1640完全培养基培养于胶原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中,72小时即开始增殖。  相似文献   

9.
10.
细粒棘球蚴病是一种寄生虫病,分布范围广,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该病具有发病率高、流行范围广的特点,动物一旦患病不仅给养殖业带来严重损失,对人类健康也会造成威胁。因此,加强该病防治成为社会公共卫生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介绍了牛羊细粒棘球蚴病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青海省羊源细粒棘球蚴EG95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青海省羊源细粒棘球蚴中提取基因组DNA,用EG95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上,经PCR、EcoRⅠ酶切和测序鉴定后,用DNAstar软件对3个克隆的DNA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EG95基因的3个序列(EG95-QH-1、EG95-QH-2和EG95-QH-3)的片段大小为1435~1437 bp。与GenBank中的EG95基因同源性为73.2%~99.2%,差异集中在内含子区域。其中EG95-QH-1、EC-95-QH-3与GenBank EG95XJ-ag、EG95-4序列的同源性较高;EG95-QH-2与GenBank中EG95-1、EG95-2、EG95-3序列的同源性较高。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羊源细粒棘球蚴EG95基因的3个序列为EG95基因家族的成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肝囊性棘球蚴的生活史、临床症状、诊断和患病后的治疗及护理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羊棘球蚴病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由细粒棘球绦虫的中绦期——棘球蚴寄生于绵羊、山羊和牛等家畜的肝脏、肺脏和心脏等组织中所引起。人和各种野生的啮齿类动物也可感染。棘球绦虫种类较多,在我国以细粒棘球绦虫为多见。1病原体  相似文献   

15.
玛沁县牛、羊棘球蚴病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棘球蚴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蚴虫所引起的,主要寄生在牛、羊的肝脏中,所有的哺乳动物均可感染。它的成虫——细粒棘球绦虫,寄生于肉食动物(犬、狼、狐狸)的小肠里。为了掌握玛沁县棘球蚴病的感染情况,为畜防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05年7~11月在玛沁县屠宰场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6.
17.
棘球蚴病的流行及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20世纪棘球蚴病这一人兽共患寄生虫在国内外的流行概况、控制现状,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全面控制棘球蚴病的综合控制策略及主要防制措施,为该病的防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用醋酸缓冲液和40%饱和硫酸铵边续沉淀法从绵羊棘球囊液(SHCF)中得到部分纯化抗原(SPPCF),并从中分离了抗原A和抗原B,分别用单克隆抗体反向间接血凝试验(M-RPHA)、单克隆抗体双扩散试验(M-DD)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了鉴别,表明自制的三株单克隆抗体(McAb)均识别SHCF、SHCF、SPPCF及抗原B,而不识别抗原A;用ELISA对阳、阴性血清检测,SPPCF、抗原  相似文献   

19.
细粒棘球蚴-原头蚴体外培养成囊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原头蚴体外成囊发育的技术方法,为包虫病研究提供实验材料。在CO2培养箱中37℃条件下,单相培养体系中体外培养原头蚴,并用显微镜定期观察其大小及形态变化。结果发现:第10天原头蚴开始向囊发育;在第35~40天出现肉眼可见的囊,存活时间达100 d,最大囊可达2 mm,原头蚴成囊率达90%。  相似文献   

20.
细粒棘球蚴细胞系13G—5培育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从18例棘球蚴病人的包囊分离棘球蚴细胞,经36批次体外培养获得1株细粒棘球蚴细胞系(13G-5细胞系),已培养140d,传21代,并继续扩大增殖培养。测定了该细胞系第13代细胞生长曲线和集落形成率(4%)。13G-5细胞系5代以前为多形性细胞,后逐渐以成纤维型细胞占优势。探讨了棘球蚴细胞培养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