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杨 《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4):237-241
农村土地流转有助于盘活土地资源,推动乡村振兴,也是关乎脱贫攻坚与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家庭经营性收入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是否促进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加较缺乏实证研究.基于全国有代表性的947个农户实地问卷调查样本,采用Adaptive LASSO Logistic等模型深入探讨土地流入、土地流出对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加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流入土地、流出土地分别是Adaptive Lasso Logistic模型筛选的因素,但分别对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加产生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即流入土地的居民能促进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加,而流出土地则相反.此外,受教育年限和是否兼业农户也对农业经营性增收产生正向影响.因此,农户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对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加确切产生影响,有必要做好相应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和社会保障等配套工作.  相似文献   

2.
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农业经营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部分。文章利用回归方法,分析调研数据,结果表明,生产要素持续投入和产业结构类型对经营性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科技培训流于形式,对经营性收入有显著负向影响;区域位置和农户受教育程度对经营性收入无显著影响;新型产销衔接方式没有提高农户的议价能力,未表现出应有的增收效应。建议从加快土地流转、落实结构调整政策、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创新产销衔接方式等方面,促进农户规模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经营性收入。  相似文献   

3.
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户收入的新举措。本文以陕西省眉县为例,利用实地调研数据,运用PSM-DID模型,分析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和对不同生产效率农户收入影响的差异性,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探讨增收效应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集体土地经营模式以内股外租为主,规模经营效果显著,股份分红比例达45.45%。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初显成效,对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影响效果不一,但对家庭总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能有效提高农户家庭总收入1.729万元。同时,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产生股份激励效应、产业带动效应和劳动力转移效应,形成对农户增收的稳定传递机制。此外,基于不同作用机制下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对不同生产效率农户的家庭收入具有差异性影响,对生产高效率农户的经营性收入提升更明显,对生产低效率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增加更显著。因此,建议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实施差异化土地股份合作制技术手段,健全土地股份改革的相关管理和服务等,以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4.
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农业经营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部分。文章利用天津市5个郊区的调研数据,采用回归方法,分析影响农户经营性收入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生产要素持续投入和经营类型对经营性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科技培训流于形式,对经营性收入有显著负向影响;区域位置和农户受教育程度对经营性收入无显著影响;新型产销衔接方式没有提高农户的议价能力,未表现出应有的增收效应。最后提出从加快土地流转、落实结构调整政策、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创新产销衔接方式等方面,促进农户规模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经营性收入。  相似文献   

5.
探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与约束条件,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9—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对农业生产性服务、农业技术进步和农民收入之间的作用逻辑进行研究,建立以人均经营土地规模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探讨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民增收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与农业技术进步均正向影响农民收入,对工资性收入的提升效果强于对经营性收入的提升效果。农业技术进步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与农民增收之间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为4.5%,农业技术进步的中介作用在粮食主销区中最大,远远高于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通过农业生产性服务实现的技术进步更容易提高农业经营性收入;整体上,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民增收的影响表现为非线性,随着人均经营土地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民总收入与工资性收入提升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的规律,而服务对经营性收入的提升不受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尤其在粮食主产区,当人均经营土地规模跨过一定门槛后,更有利于农业生产性服务增收效应的发挥。因此,目前应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放在粮食主产区与产销平衡区,进一步重视并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性服务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加强服务的技术支持,尤其是劳动替代性技术的引入,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全程托管等形式的规模经营来缓解人多地少对农业生产性服务充分发挥作用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不断加快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步伐,可以解放原本束缚于土地上的劳动力和资源,使农村的经济和农民的收入得以提升。分析了土地流转是否会影响农户收入及其影响路径,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探究土地流转影响农户收入的路径。将土地流转细分为土地转入和土地转出,将农户收入细分为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在此基础上,从转入转出2个角度提出“土地转入-农业机械化-农业收入”和“土地转出-非农就业-非农收入”这2条影响路径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流转户的家庭收入比未流转户高12.41%,土地流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在1%的统计水平上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土地转入促进了农业收入,土地转出促进了非农收入。(2)进一步发现土地转入是通过农业机械化推动农户农业增收的,农业机械化在土地转入影响农户农业收入的路径中发挥了26.13%的中介作用。土地转出通过非农就业推动农户非农收入增收的,非农收入在土地转出影响农户非农收入的路径中发挥了50.71%的中介作用。基于此研究结论,从推动土地流转、形成现代化和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完善非农就业服务体系等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验证土地租赁市场对促进农户收入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的成效,基于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首先运用内生转换(ESR)模型研究了土地流转对农户家庭平均收入的影响,其次运用无条件分位数处理效应(UQTE)模型和广义分位数回归(GQR)模型,分析了土地流转对分布在不同收入水平上的农户人均收入效应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土地流转能够显著提高参与土地流转农民的家庭人均收入;如果未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能够参与土地流转,其家庭人均收入可以得到大幅提高。此外,土地流转对低收入水平农户的增收效应更加明显,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收入效应呈U型变化趋势且区域差异明显,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土地流转对高收入农户的收入效应相对较小。总之,农村土地流转有助于缩小农户人均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农户行为视角下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水平较高的水稻产业为例,在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国家水稻产业综合实验站固定观察点的农户调查数据,从农户土地规模经营行为视角实证研究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产中环节发展水平较高,产前和产后环节发展相对薄弱;2)农业生产性服务促进了土地的规模经营,产中和产后环节生产性服务对农户土地规模经营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3)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而言,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大规模农户土地规模经营行为影响更为显著;4)个体特征、生产经营特征对农户土地规模经营行为也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业经营的基本格局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近年来在地域生产集中度高的地区,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基于专业化分工理论,利用环渤海设施蔬菜主产区的调研数据,运用内生转换模型,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对设施蔬菜种植户收入的影响,探讨其增收效应。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总体使用比例不高,其中农户使用劳务服务、农机服务和技术服务分别仅有53.79%、39.90%和37.12%。受教育程度越高、种植规模越大、服务信息渠道数量越多将会提升农户使用生产性服务的概率,年龄越大、风险厌恶、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则有抑制作用;种植规模越大、有本地蔬菜品牌的农户,使用劳务、农机或技术服务的增收效果越好,受教育程度越高对使用技术服务农户增收效应越明显,年龄越大不利于劳务服务使用农户的收入提高。研究表明,农户使用农机服务带来的收入提升效果最好,其次是技术服务和劳务服务。因此,提出完善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体系、拓展农户生产性服务信息获取渠道和做大做强本地农产品品牌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土地流转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经营规模化和服务规模化的根本途径,研究二者关系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现代化发展乃至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第二期"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数据,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土地流转及转入不同特征土地对普通农户、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获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的土地转入对不同类型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获取均不具有显著影响。但如果转入土地有利于规模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较好,则能显著促进社会化服务获取。另外,农户经营能力越强,对不同类型社会化服务的应用程度也越高。因此,政府应推动更有效率的土地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提升农户生产经营效率;强化经营主体培训,增强联结带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农业产业链融资与农户收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产业链整合与资本供给角度,理论分析产业链融资对农户收入影响的作用机理,并基于2015—2016年对江苏省规模农户的实地调查,实证检验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链融资对农户收入水平的影响。统计及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样本农户产业链参与度较高,但是农业产业链融资服务以及生产性服务覆盖面较窄;获得农业产业链融资对样本农户的收入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合作社及龙头企业提供的农业产业链融资对于农户收入的带动作用强于农机公司等其他传统物资供应商;经营现代农业的农户收入显著高于传统农业,但品牌效应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农户收入影响模型和农户最优生产经营规模模型,以湖北、江西两省山地丘陵区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土地流转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以及农户最优的土地经营规模。结果表明:1)对转入户而言,土地流转对其收入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土地流转面积的提高能够有效增加转入户的劳动力人均收入;2)土地流转对转出户收入影响并不显著,转出土地的农户通常是劳动力已经实现非农就业或因其他原因缺乏农业劳动力的农户,农地的流转对劳动力的释放影响不显著,导致对其收入影响效用有限;3)对转入户和转出户而言,单位地块面积的增加均能提高家庭劳动力人均种植业收入,并测算出农户潜在的最优生产经营规模为3.16 hm2。当前,湖北、江西两省山地丘陵区现有的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尚未达到最优状态,具有较大的提升潜力。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土地流转的推进,种植大户、农场主、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未来农资行业为大户服务成为趋势。做惯了"一买一卖"传统经营模式的农资流通企业如何为大户服务?从哪儿切入?土地流转新政中关于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明确要求,要大力培育各类经营性的服务组织,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开展全车托管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实现统一耕作,这不但为农资流通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更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土地托管是土地流转的一种形式,也是土地流转的一种新探索。由于土地托管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订单式"全程服务,降低了  相似文献   

14.
土地流转是提高农村土地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了安徽省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现状,并通过对农户的抽样调查对影响农户流转农地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农户转入土地意愿的显著性因子为农业收入、农业劳动人数、是否参加农村社保;影响农户转出土地意愿的显著性因子为农业收入、农业劳动人数、家庭耕地面积、是否参加农村社保;其他因子对农户转入、转出土地意愿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7年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了土地流转对农户家庭福利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户家庭的非农业收入受土地流转的影响非常显著,具体表现为土地转出后非农业收入增加,其非农业收入所带来的福利水平随之上升;(2)农户家庭的农业收入受土地流转的影响极为显著,表现为土地转出后农业收入下降,其农业收入所带来的福利水平下降;(3)土地流转对农户家庭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有着显著影响,土地流转后其经济状况总体呈上升趋势,有更充足的资金购买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福利水平上升;(4)农户家庭的失业保障、住房性质、房屋现值、生活设备及娱乐设备的福利水平受土地流转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研究土地流转的进程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平稳有序地推进有重要意义。以我国新疆巩留县农村240户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土地政策与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土地政策的了解程度、农户受教育程度、身体状况、收入来源与其进行农地流转意愿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农户年龄、家庭年人均农业纯收入与其进行农地流转意愿呈显著的负向效应。因此,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做好多种农业政策宣传推广服务、加大农户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推动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有机衔接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增收的相关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建立调研评价指标,设计调查问卷。以农业特色转型升级的山西省为例,基于山西省境内11个地级市小农户的调研数据,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增收效果的因素。结果显示:农户人均收入、土地流转总面积、经营者能力、市场信息服务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增收有显著影响。基于此,推动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增收,针对辐射带动能力弱、土地流转不畅等问题,提出了健全利益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主体管理水平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农户收入的农村土地流转绩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物理动力学的分析方法,从农村土地流转的几个利益攸关方角度分析土地流转的驱动力。根据当前农村的生产实际和土地流转的特点,把农户分为两种类型,运用成本——收益法对两类农户在土地流转前后的收益进行探讨,并建立模型。结合实地调查资料,运用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和讨论。得出农村土地流转是促进农户收入增加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农户收入的农村土地流转绩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物理动力学的分析方法,从农村土地流转的几个利益攸关方角度分析土地流转的驱动力.根据当前农村的生产实际和土地流转的特点,把农户分为两种类型,运用成本——收益法对两类农户在土地流转前后的收益进行探讨,并建立模型.结合实地调查资料,运用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和讨论.得出农村土地流转是促进农户收入增加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农业农村数字化是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对农户增收具有显著的赋能效应。构建农业农村数字化的综合评价体系,实证探究农业农村数字化的增收效应及作用机制,为缓解“数字鸿沟”难题、保障农业农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启示。【方法】选取 2011—2020 年我国 31 个省(区)面板数据,运用熵权 TOPSIS 法对农业农村数字化水平进行测算,然后使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考察数字化对农户增收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采用门槛模型探究数字化与农户增收之间的门槛效应。【结果】(1)农业农村数字化对农户增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化水平每增加 1% 单位,农户收入平均增长 57.4 元;正向效应在东部地区较为显著,但在中部地区表现为抑制、西部地区促进效应并不明显,表明存在“数字鸿沟”;(2)农业农村数字化通过促进农户兼业发展、加速土地流转、提高农户融资概率、促进农产品销售等途径作用于农户收入增长;(3)数字普惠金融在农业农村数字化与农户增收之间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第一门槛值为 33.401,第二门槛值为 148.370。随着阈值区间的提高,农业农村数字化对农户收入增长呈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正 U 型”关系。【结论】农业农村数字化能够有效促进农户增收,但“数字鸿沟”困境仍然存在;提出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业数字化培训和教育、促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制定区域差异化的数字化发展策略等政策启示,以促进农户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