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5 毫秒
1.
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变化与黑潮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柔鱼是北太平洋海域的重要经济头足类,黑潮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柔鱼渔场形成及其空间分布。利用1998-2007年黑潮分布类型,结合同期8-10月我国鱿钓渔船生产数据,分析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变化与黑潮分布的关系。在25°~40°N、125°~150°E海域内,以空间分布率经纬度5°×5°为一个空间单元,共分A(140°~145°E、35°~40°N)、B(145°~150°E、35°~40°N)、C(135°~140°E、30°~35°N)、D(140°~145°E、30°~35°N)和E(145°~150°E、30°~35°N)5个区,将黑潮分布类型分为大弯曲型、小弯曲型和平直型3种。利用渔场重心的纬度向变化作为柔鱼渔场变动的指标。研究认为,A区黑潮分布特征对柔鱼渔场重心纬度影响最大,其次为B区和C区,而其它区影响则不明显。A区出现黑潮大弯曲型时,柔鱼渔场重心明显偏北且概率高;小弯曲型或平直型时,柔鱼渔场重心明显偏南。研究认为,黑潮流轴的走向影响着柔鱼渔场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4年1-12月我国鱿钓船在东南太平洋海域茎柔鱼的生产统计和表温数据,按经纬度1°×1°的格式利用Marine Exlporer4.0软件,对其各月产量、平均日产量的分布以及与表温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7月产量主要集中在14°~17°S、80°~84°W海域,8-9月在9°~11°S、81°~83°W海域,12月在14°S以南海域。由此判断,作业渔场随月份进行西北-东南方向移动。全年都有较高的平均日产量,主渔汛为5-12月。作业渔场的适宜表温为18~22℃、24~25℃,其结果经过K-S检验。但适宜表温随季节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东南太平洋不同海域环境因子对茎柔鱼栖息地分布的影响差异,本研究利用东太平洋2016—2018年赤道海域、秘鲁外海与2015—2017年智利外海3个海域茎柔鱼渔业生产数据,选取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涡旋动能(Eddy kinetic energy,EKE)、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叶绿素浓度(Chlorophyll-a,Chl-a)、混合层深度(Mixed layer depth,MLD)、溶解氧浓度(Dissolved oxygen,DO)等7个海洋环境因子,建立最大熵模型以探究不同海域夏、秋两个季节内茎柔鱼适栖息地分布情况以及探究环境因子对其影响的差异。结果显示,各海域不同季节最大熵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均大于0.8,实际捕捞位置与模型拟合的适宜栖息地范围重合。3个海域适宜栖息地的变化情况如下:赤道夏季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110°~120°W、1°N~3°S海域范围内;秋季,茎柔鱼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97°~117°W、1.5°N~1.5°S海域范围内,栖息地分布向东延伸。秘鲁外海夏季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75°~86°W、15°~20°S海域范围内;秋季,茎柔鱼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75°~84°W、15°~20°S海域范围内,夏季到秋季最适宜栖息地整体向东南方向移动。智利外海夏季茎柔鱼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73°~85°W、20°~30°S;秋季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75°~85°W、20°~28°S海域,夏季到秋季适宜栖息地整体向东北缩减。最大熵贡献率结果显示,影响赤道、秘鲁和智利海域茎柔鱼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分别为SSH、Chl-a、SSS、SST;SSH、MLD、DO、SST和SSH、SST、Chl-a、MLD。研究表明,不同海域影响茎柔鱼分布的环境因子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4.
根据太阳视运动方程,计算了反射光在床面上的落点,推算出全国各主要纬带、主要使用期日光温室反光幕的最优悬挂角度:秋延后种植模式在103°~110°之间,越冬种植模式在108°~115°之间,春提早种植模式在98°~106°之间。  相似文献   

5.
根据1995-2002年西北太平洋柔鱼的产卵场和索饵场表温及其生产统计数据,对其表温的年间变动及其与资源丰度的关系进行探讨。在20°~30°N、140°~170°E产卵场海域,1995-1997年表温相对较低,而1999年偏高,1998年和2000-2002年则处在中间水平。在39°~45°N、150°E以西索饵场海域,2002年表温处在较低水平,1998-2000年偏高,1995-1997和2001年处在中间水平。在39°~45°N、150°~165°E索饵场海域,1995、1997和2002年表温较低,1998-2000年偏高,1996和2001年处在中间水平。灰色关联表明,产卵场和索饵场的表温及距平均值均对柔鱼资源丰度影响较为显著,其关联度均在0.5以上。资源丰度与距表温平均值的多元线性模型为:在150°E以西海域,CPUE=1.0700+1.6840T1+2.7596T2-2.3177T3;在150°~165°E海域,CPUE=2.5311-1.5226T1+0.1519T2+0.6720T3。  相似文献   

6.
根据1995-2002年西北太平洋柔鱼的产卵场和索饵场表温及其生产统计数据,对其表温的年间变动及其与资源丰度的关系进行探讨。在20°~30°N、140°~170°E产卵场海域,1995-1997年表温相对较低,而1999年偏高,1998年和2000-2002年则处在中间水平。在39°~45°N、150°E以西索饵场海域,2002年表温处在较低水平,1998-2000年偏高,1995-1997和2001年处在中间水平。在39°~45°N、150°~165°E索饵场海域,1995、1997和2002年表温较低,1998-2000年偏高,1996和2001年处在中间水平。灰色关联表明,产卵场和索饵场的表温及距平均值均对柔鱼资源丰度影响较为显著,其关联度均在0.5以上。资源丰度与距表温平均值的多元线性模型为:在150°E以西海域,CPUE=1.0700+1.6840T1+2.7596T2-2.3177T3;在150°~165°E海域,CPUE=2.5311-1.5226T1+0.1519T2+0.6720T3。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游稻区夏季飞机航捕迁入白背飞虱的轨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 1977~ 1979年 3a的 7月份飞机航捕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 (Horv th)资料 ,应用轨迹分析模型 ,得出了长江中游稻区夏季迁入白背飞虱的中尺度虫源地及迁入路径如下 :1.湘东北、鄂东南区 :虫源来自桂中至湘中稻区 (2 4°~ 2 8°N ,10 9°~ 114°E)迁入白背飞虱的迁飞路径有 2条 :①柳州→桂林→衡阳→该区 ,②柳州→桂林→邵阳→该区 ;2 .赣北、鄂东区 :虫源来自桂中至赣西稻区 (2 4°~ 2 9°N ,110°~ 115°E) ,迁入白背飞虱的迁飞路径为 :蒙山→倏县→宜春→该区 ;3.湘中、东部区 :虫源来自桂南至湘南稻区 (2 2°~ 2 7°N ,10 8°~ 113°E) ,迁入白背飞虱的迁飞路径为 :南宁→柳州→桂林→该区 ;4 .江汉平原稻区 :虫源来自桂中至湘中稻区 (2 4°~2 8°N ,10 9°~ 113°E) ,迁入白背飞虱的迁飞路径为 :宜州→三江→怀化→该区。  相似文献   

8.
中大西洋延绳钓渔业大眼金枪鱼体长频率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类体长数据是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的基础信息之一,来自渔业非独立调查(fishery dependent survey)的体长频率数据可以用来反映目标鱼种亲体和补充量的分布情况,并为基于体长结构的渔业资源评估模型重要输入信息。多元回归树是一种用来分析生物数据与环境特征数据间关系的挖掘技术。本文根据 2007年12月-2009年12月中国远洋金枪鱼渔船渔捞日志所记录的大眼金枪鱼生物学数据,利用多元回归树方法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大西洋大眼金枪鱼的空间分布及季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大型大眼金枪鱼主要集中在7.5°N~15°N,17.5°W~45°W;中型大眼金枪鱼主要集中12.5°S~5°N,17.5°W~45°W;小型个体主要分布在7.5°S~5°N,5°W~17.5°W;经K S检验,各空间尺度内体长分布差异显著。2009年1、2季度体长分布相对同质; 3、4季度体长分布相对同质。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荔枝开花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低温能促进荔枝(LitchichinestsSonn.)开花,但是成功诱导开花的临界温度和所需低温量并不清楚。研究了最高温/最低温:15°/5°,20°/5°,20°/10°,20°/15°,25°/10°,25°/15°,25°/20°和30°/20℃8个温度处理对KwaiMayPink荔枝和Casino荔枝营养生长和开花的影响。在第2个试验中,WaiChee荔枝在转移到无诱导条件的30°/20℃温度前,分别给予0,2,4,6,8,10和31周的15℃低温诱导。在第3个试验中.WaiChee荔枝生长温度为15℃时,每24小时内给予高于20℃的温度处理时间分别为0,1,2和8h(15℃以上分别为0,2,4和15h)。在第1个试验中,KwaiMayPink的营养生长温度为25°/20℃和30°/20℃,温度为25°/10℃和25°/15℃时,既有营养生长,又有花穗发育,较低的温度更利于开花。Casino荔枝除了在25°/10℃和25°/15℃的温度条件下既无营养生长,也无花穗发育外,其余处理的反映和KwaiMayPink荔枝类似。对2个荔枝品种而言,在20°/15℃和更低的温度时,几乎所有枝条都开了花。‘WaiChee’荔枝成花诱导条件为在转移到高温条件下之前,保持15℃的低温4周,最长6周。低温时间的长短还影响花穗的类型,15℃的低温诱导10周后,‘WaiChee’荔枝几乎无有叶花穗。保持15℃的低温  相似文献   

10.
太平洋褶柔鱼是重要的大洋性经济头足类资源,其资源极易受海洋环境因子的影响,科学分析环境对种群资源丰度的影响利于科学评估和管理。本研究采用1998~2018年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群体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1~3月产卵期间产卵场(25°~40°E、125°~145°E)和6~7月索饵期索饵场(26°~40°E、125~145°E)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对CPUE和SST进行分析,选择统计学有意义的SST作为影响其资源丰度的环境因子,并选取CPUE连续高值年份(2007年、2008年、2009年)和连续低值年份(2016年、2017年、2018年)。结果表明,CPUE与产卵场1~3月SST显著相关的月份主要集中在1月份(25°~40°N、125°~144.5°E),该海区SST最适温度范围为18~26℃;CPUE与索饵场6、7月SST显著相关的月份主要集中在7月份(27°N~39.5°N,125°E~144.5°E),该海区SST最适温度范围为18~28℃,CPUE连续高值年份的SST要低于连续低值年份。研究认为,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群资源丰度受产卵场和索饵场的SST影响较显著,而黑潮实力强弱也是间接影响资源丰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拉枝对苹果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刻芽和拉枝处理对苹果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刻芽伤口到芽体的距离为6 mm时,萌芽率达到最高(90.5%)。当拉枝角度为45°时,枝条的加长生长量最大;在70°时加粗生长量最大;在90°时萌芽率最高(74.0%)。当拉枝角度为110°时叶片含水量最高(63.9%)。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在拉枝角度为70°时达到最高(3.190 mg/g)。拉枝角度为45°时,叶片含氮量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在110°时叶片中磷、钾、铜、锰的含量均最高;当拉枝角度为70°时,叶片中镁、铁、锌含量均达到最高。叶片中总碳含量随着拉枝角度的增大而减少。新梢中碳和氮含量均在90°时最高,但C/N在110°时最大。  相似文献   

12.
日光温室方位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东偏和西偏方位角对日光温室最早揭苫时间和太阳正照时间的影响,提出了不同纬度、不同种植模式日光温室的最佳方位角,认为:秋延迟种植模式日光温室方位角宜西偏7°~9°,越冬种植模式日光温室方位角宜西偏6°~8,°春提早种植模式日光温室方位角宜西偏8°~10°,方位角西偏角度随着纬度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6年4-6月我国鱿钓船对东南太平洋智利外海茎柔鱼探捕所获资料,采用效能比方法,对茎柔鱼资源密度指标CPUE值进行了估算.分析表明,整个探捕海域均有茎柔鱼分布,且资源密度较高,但不同区域资源密度有所差异.南部区域(78°30'~84°W,37°30'~41°S),CPUE范围为0.4~10.3尾/线·h,平均2.8尾/线·h,高CPUE(5.0尾/线·h以上)区域分布在79°~79°30'W、40°~40°30'S附近.北部区域(76°~78°W,28°~30°S),CPUE范围为1.0~5.6尾/线·h,平均3.1尾/线·h,高CPUE(5.0尾/线·h以上)区域分布在28°30'S、77°W附近.南部和北部区域的温盐结构差异显著,南部区域各层的水温和盐度均低于北部区域相应水层.经分析,南部区域CPUE与上层(25~75 m)水温和深水层(300~325 m)盐度的关系较为密切,北部区域CPUE与深层水温(150~250 m)和盐度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正> 1 整地 沙棘造林之前,要先整地,清除石块、草根,蓄水保墒,熟化土壤。干旱山地造林,应在雨季前整地,以提高成活率。在坡度小于25°的土石山区的荒坡或撂荒地,可沿等高线挖水平沟或带;在土层深厚、坡面比较完整、坡度在35°以下的荒山荒坡,也可采用反坡梯田整地。15°~25°坡面,田面宽1.5米;25°~35°坡面,田面宽1米。上下梯田上下  相似文献   

15.
应用X-射线衍射法对实生苗和埋鞭2种造林方式的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各3个竹龄的竹材微纤丝角进行了测定分析,所选竹材各个竹龄细胞次生壁微纤丝角的径向变异规律都呈现下降或波动趋势,从竹青到竹黄存在显著差异。埋鞭和实生苗造林的竹材微纤丝角最大值分别为12.05°和10.97°,最小值分别为7.67°和8.24°,变化幅度均小于5°;其微纤丝角平均值分别为9.41°和9.71°,相差不大。2种方式的竹材微纤丝角随竹龄增加未呈现一致的规律性变化,竹龄对微纤丝角的影响显著。纵向微纤丝角从下到上没有明显规律,埋鞭的竹材下、中和上部的平均微纤丝角分别为9.64°,9.25°和9.34°,小于实生苗的分别为9.73°,9.82°和9.58°,存在显著差异。探讨了不同造林方式获得的毛竹竹材的微纤丝角的时空变异规律,为合理有效地开发竹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图4表3参22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喀斯特区石桥小流域不同条件的坡面径流的产流特征。[方法]在喀斯特区石桥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验区,按不同治理措施条件设置了23个径流小区、3个固定植物群落样地,通过长期定位观测,收集了小流域2005年以来的基础数据和2006至2009年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后的监测数据,分析不同条件下坡面径流的产流产沙特征。[结果]不同坡度对径流深的影响依次为:坡度为5°时径流深为392 mm<坡度10°的404 mm<坡度15°的423 mm=坡度20°的423 mm<坡度25°的424 mm<坡度30°的438 mm<坡度40°的442 mm;不同坡度对土壤侵蚀模数影响依次为:坡度5°时土壤侵蚀模数为38.08 t/km2.a<坡度10°时的83.90 t/km2.a<坡度15°时的120.50 t/km2.a<坡度20°时的136.21 t/km2.a<坡度25°时的210.50 t/km2.a<坡度30°时的272.71 t/km2.a<坡度40°时的308.08 t/km2.a。[结论]径流深和土壤侵蚀模数均随坡度增加而增大;坡长与径流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掺假原料乳对酸牛奶发酵酸度和粘稠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5种掺假原料乳和不掺假原料乳对酸牛奶成品粘稠度和酸度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掺假原料乳的密度为1028~1032,制成酸牛奶的酸度为110~115°T,20℃时粘度为350mpa·s。当原料乳密度由1023升至1028,酸牛奶酸度由50°T升至110°T,粘稠度由162mpa·s升至350mpa·s逐渐趋于正常;原料乳的酸度从15°T升至18°T时,酸奶的酸度由79°T升至104°T,粘度由236mpa·s升至350mpa·s,当原料乳的酸度升至20°T时,酸奶的酸度偏高达121°T,而粘度下降到295mpa·s,影响酸奶组织状态,有乳清析出;原料乳中掺入Na2CO3量由005g/100mL增至02g/100mL时,酸奶的酸度由97°T降到42°T,粘度由280mpa·s降至208mpa·s;原料乳中掺入NaCl量由025g/100mL到125g/100mL,酸奶的酸度由101°T降至52°T,粘度由282mpa·s降至209mpa·s;掺青霉素原料乳由01I·U/mL增至04I·U/mL时,酸奶酸度由105°T降至47°T,粘度由286mpa·s降至213mpa·s。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1995年7-8月鱿钓调查结果着重对西北太平洋(155°E-160°E)柔鱼渔场形成的海洋环境条件进行了分析,并与155°E以西渔场进行了比较。155°E以西海域暖寒交汇区有密集的等温线分布,同时也存在明显的暖水团;155°E以东海域等温线分布较为稀疏,并基本上与纬度平行。各海区柔鱼渔场的表层水温不一,155°E以西海域为20-23℃,155°-160°E海域为17-18℃,20℃和17℃的等温线可分别作为155°E以西海域和155°-160°E海域寻找渔场的指标之一。渔场形成的海域50米以内水层存在着温跃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具体机器动作协调性要求及其具体空间几何条件,采用了摆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其摆杆推程在O°~52°及52°~62°范围内分别采用了等加速——等速合理拼接运动规律。回程在62°~153°范围内采用了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用极坐标矢量分析法建立方程、微分,通过电脑程序计算,设计制造出凸轮轮廓,用于禾苗移植机的擒纵机构处,完全符合生产要求,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红松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文章考证了天然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及红松林在世界上的地理分布。红松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东部、俄罗斯远东南部及朝鲜半岛,日本岛的四国及本州也有零散分布。整个分布区的北界在52°N(俄罗斯);南界在33°50′N(日本);东界在140°20′E(俄罗斯);西北界在49°28′N,126°40′E(中国);西南界在41°20′N,124°E(中国)。红松林的分布以中国东北东部为中心,北到51°N(俄罗斯),南至39°N(朝鲜半岛),森林面积约50万km~2。红松林由南向北随着纬度的递增表现出组成的分异;且随着纬度的递增,红松林垂直分布的海拔高度逐渐下降。人为因素的干扰是导致红松分布范围逐渐缩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