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工圈养大熊猫出生幼仔一般采用自然哺育和人工哺育2种形式。人工哺育大熊猫幼仔1月龄内的饲喂及体重增长变化研究结果表明,3只研究个体均饲喂异母初乳时,其生长发育良好。经方差分析,3只幼仔1月龄内饲喂和体重变化均无显著差异。因圈养大熊猫产双胎的几率较大,所以采取人工哺育可以保证幼仔的成活率。目前人工哺育的方式主要是采集初乳及母乳和配制人工乳来进行人工育幼。  相似文献   

2.
由于果子狸只有4个乳头,仔狸吮乳后又一直咬住乳头不放,致使第5只仔狸吮不到乳而饿死;刚出生的仔狸体温调节及抗病能力低,且易受凉而容易发病;用婴幼儿奶瓶,因奶头大,仔狸嘴小易使奶液呛人气管而引起异物性肺炎;人工乳的质量等都直接影响仔狸的生长发育及仔狸的成活率.我场对1胎产7仔多余的3只仔狸及5胎产5只(每胎多1只)共8只仔狸采用人工哺乳,60日龄成活率100%.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3.
不同哺育方式对大熊猫幼崽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北京动物园1990—1998年不同哺育方式下的12只0~6月龄大熊猫幼崽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母兽哺育的大熊猫幼崽生长发育速率最低;人工—母乳交替哺育的方式具有最大的生长发育速率;纯人工哺育方式下的生长发育速率居中。双胞胎的生长发育速率较单只个体生长慢。3种哺育方式下,雄性个体均较雌性个体生长发育快。采用母兽喂养方式的个体寿命较长,而以人工和交替式哺育方式的幼崽均因体弱而在较小年龄时死亡。  相似文献   

4.
1.仔兔出生后,不要随便搬动,因挪动引起环境的变化母兔会咬死或吃掉仔兔。仔兔出生时没有毛。有色兔,只有色素沉着于皮肤内:白色兔,全身发红.第4天才有细细的毛长出来。长毛前仔兔饥饿时呈一长条.饱食后胃部膨大如球.皮肤润滑光亮.说明奶水充足.稍大一点时,可观察其行动来判断饥饱.饥饿时到处乱爬寻觅母乳.如用手触摸头往上蹿“吱吱”嘶叫:饱食后安睡不动.或用前爪往下钻爬。睁眼前,为睡眠期.除吃奶外,全部时间是睡眠。要特别注意仔兔的清洁卫生.保持垫草干燥。在此期间仔兔极易吊奶冻死或被鼠咬死.因此要特别注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为探寻大熊猫幼仔食物中的香气物质,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对2种大熊猫幼仔补饲奶粉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奶粉A中测出的挥发性成分有46种,归类于醇4种、酚1种、醛4种、酮2种、酯2种、烷烃12种、烯烃6种、芳香烃14种、含硫化合物1种,相对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是己醛、1, 2, 3-三甲基苯、1-戊醇、2-乙基-1-己醇、1, 2-二甲基苯;奶粉B中测出的挥发性成分只有6种,归类于醇1种、醛2种、酮1种、杂环化合物1种、含硫化合物1种,相对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是己醛、二甲基二硫醚、2-庚酮、1-戊醇。可见奶粉A比奶粉B的挥发性成分多40种,己醛可能对2种奶粉的香气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7.
仔鹿的人工哺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仔幼兔因疾病造成死亡率偏高,多年来一直是困扰养兔界的难题。几年来,我们运用“母源疗法”和仔兔超前预防两项措施建立免疫程序(见下表),对仔、幼兔疾病防治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仔、幼兔成活率均在92%以上,部分场户仔、幼兔成活率接近百分之百。  相似文献   

9.
10.
林麝幼仔集群习性培育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培育仔麝的集群习性,试验利用仔麝可塑性大的特点及适宜的饲养环境,采用集中卧息、哺乳、饲喂、抚摸驯化等方法,对出生相近的12只健康仔麝进行集群性培育。结果表明:经过人为驯化调教,仔鹿集群性是可以培育的。  相似文献   

11.
GIS是地理空间数据管理的有效工具,近几年其在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开始广泛应用,但是应用尚不够深入。本文主要从GIS应用于大熊猫种群数量、分布及活动规律监测、栖息地植被动态变化监测、影响大熊猫的其他动物监测、人类活动对大熊猫影响的监测几个方面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最后提出了以后基于GIS进行大熊猫监测研究的重点,即建立完善的大熊猫监测体系、收集可供GIS处理的基础资料、“3S”技术一体化应用研究、数学模型开发与应用、人工智能开发、WebGIS应用研究等,从而为大熊猫监测和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龙草坪林业局森工经营与大熊猫活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主要森工经营活动对秦岭大熊猫生境破碎化产生了影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采伐、更新均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趋于速成,结果造成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以至第二次全国大熊猫普查时未发现分布.全面停止采伐活动后,在毗邻佛坪保护区地段又发现了大熊猫分布.本文该局对经营活动对大熊猫生境破碎化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为研究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和提高天然林保护的效益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大熊猫栖息地植被类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配合全国第3次大熊猫综合调查,对甘肃省大熊猫栖息地的植被类型进行了调查研究,野外调查采用样线调查法,对数据资料采用聚类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中国植被>对植被类型划分、分类的标准,将甘肃省大熊猫栖息地的植被类型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11个植被型,16个植被亚型,42个群系组.并对大熊猫栖息地的主要植被类型的结构、组成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对一只野生大熊猫因创伤继发细菌感染引起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而死亡的病例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大熊猫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剖检病变主要表现为腹水,肝、肾肿大,脾脏体积缩小,被膜皱缩;胃及小肠黏膜充血,出血,胰腺水肿,肾上腺肿大,心包积液,心脏扩张;肺充血,出血。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全身多器官的水肿,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及心、肺、肾、脑等器官的毛细血管兼或小血管内形成微血栓。  相似文献   

15.
秦岭南坡野生大熊猫繁殖交配期的生境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2004年在秦岭南坡的佛坪和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大熊猫在繁殖交配期的生境状况进行了取样调查,对样方生境的13个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测量.经初步因子分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秦岭南坡大熊猫繁殖期的生境选择中,最重要的影响因子是食物因子,其次是植被因子.地理特征因子、隐蔽条件因子、干扰因子等因地区自然背景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两个不同的保护区内,繁殖期的大熊猫对生境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人类活动加剧了大熊猫栖息地的破坏。通过检索和分析近40年关于大熊猫栖息地干扰因素的文献,发现大熊猫栖息地主要干扰因素为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竹子开花、竹子病虫害、放牧、旅游开发、道路建设、采伐、采矿等。通过文献梳理,指出现有研究区域集中,未来应拓宽研究范围,加强从人地关系视角研究大熊猫栖息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制;指出现有研究中,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干扰因素以定性研究为主,未来应结合人地关系理论,探索大熊猫栖息地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演化机制和规律,建立影响因子评价模型,定量分析干扰因子。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大熊猫物种的有效保护,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实施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保护区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核心地带,其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是大熊猫物种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保护区森林生态服务价值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保护成效。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针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开展了大量研究,但以"大熊猫保护区"为特定研究对象的研究尚显得不足,特别是大熊猫保护区特色化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计量体系和方法的选取需要开展更深入的讨论。梳理了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框架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大熊猫保护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价指标,介绍了价值量评估方法在该领域中的应用情况,最后探讨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未来可能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大熊猫源犬瘟热病毒基因组遗传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首次暴发的大熊猫源性犬瘟热病毒(panda derived-canine distemper virus,P-CDV)全基因组进行克隆测序,以了解大熊猫源CDV的全基因组遗传变异情况,进一步追踪感染源,为大熊猫犬瘟热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CDV全基因组序列设计17对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技术,从感染犬瘟热病毒的大熊猫肺渗出液中分片段扩增CDV全基因序列,并克隆到pMD19-T载体中;经测序、拼接,获得第一个P-CDV全长cDNA序列;利用DNAman生物学分析软件分别对全基因组序列、H蛋白基因序列、F蛋白基因序列、P蛋白基因序列、M蛋白基因序列等进行遗传变异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经序列测序和拼接,大熊猫源犬瘟热病毒全基因组长15 690 nt,GenBank登录号为KP677502,主要编码6种蛋白,分别是N蛋白、P蛋白、M蛋白、F蛋白、H蛋白和L蛋白,在各个基因及间隔区中未发现碱基插入和缺失。遗传进化分析显示,P-CDV全基因组与20株代表性CDV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为91.5%-98.7%,P-CDV与强毒株MKY-KM08(HM852904)、PS、HLJ1-06(JX681125)、Hebei(KC427278)以及AC96I-H358(AB753776)在一个大的分支上,与PS株(JN896331)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为98.7%,与标准野毒株Strain A75-17(AF164967)同源性为95.7%,与疫苗株CDV3(EU726268)亲缘关系较远,同源性为91.5%。H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表明,大熊猫源犬瘟热病毒属于强毒株,基因型为Asia-I型。P-CDV各蛋白基因与20株代表性的毒株相比有9处氨基酸发生了变异,与GenBank上现有的CDV序列相比,其中3处是独有的,分别是:F蛋白基因的208位由N(Asn,天冬酰胺,强毒株多为N)或K(Lys,赖氨酸,弱毒株多为K)变成了S(Ser,丝氨酸),第215位由S变成了A(Ala,丙氨酸),P蛋白基因的58位由Q(Gln,谷氨酰胺)变成K(Lys,赖氨酸)。【结论】成功克隆了大熊猫源犬瘟热病毒的全基因,并完成了序列分析,发现了在F、P基因上碱基的重要变异。这些数据将为研究大熊猫犬瘟热的遗传变异和流行特征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大熊猫皮肤组织块在 2 0 0IU/mL胶原蛋白酶Ⅰ和 0 2 5 %胰蛋白酶中 ,分别在 37℃、4℃下进行酶解的 4个方案中 ,以在 2 0 0IU/mL胶原蛋白酶Ⅰ ,在 4℃下酶解 4 8~ 72h的酶解效果最好 ,活细胞的得率达到 4 6 0 4× 10 6/g ,且胶原蛋白酶Ⅰ酶解得到的细胞以成纤维细胞为主  相似文献   

20.
森林采伐对大熊猫栖息地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平武县暗针叶林不同采伐迹地植被类型的调查和研究表明:①同强度采伐后,大熊猫次生栖息地植被类型的组成和结构差异明显,林下箭竹综合质量分化显著,其中森林郁闭度、苔藓层厚度与盖度以及凋落物厚度与盖度对林下箭竹质量的影响较大。②不同强度采伐对大熊猫栖息地群落组成、结构和林下箭竹质量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其中间伐比皆伐更有利于栖息地箭竹质量的提高。③森林采伐后随着顺行演替的进行,乔木层郁闭度、平均树高和胸径逐渐增长,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逐渐降低。④随着顺行演替的进行,林下箭竹的更新与生长发育状况逐步好转,至演替顶极暗针叶林阶段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