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苦楝是优良的速生用材树种,在我县“四旁”普遍栽植。近年来,由于苦楝斑叶蝉(Erythroneura sp)的为害,致使楝叶斑黄干枯,严重地影响了苦楝的生长。同时,此虫还可能是传染丛枝病的介体。成为发展苦楝的一大障碍。 苦楝斑叶蝉,在国内迄今尚无研究报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苦楝簇顶病及其传毒媒介斑叶蝉(Erythoueure Sp.)采用离心分离、直接分离、Dienes溶液染色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对病原类菌原体进行了试验研究,证实它们均可作为苦楝簇顶病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云南窗翅叶蝉属一新种(同翅目:叶蝉科:大叶蝉亚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采自我国云南省的窗翅叶蝉属1新种:大斑窗翅叶蝉Mileewaamplimaculasp.nov..详细描记了新种的外部形态特征和雄虫外生殖器构造,并附主要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记述为害柳属Salix的宽突叶蝉亚属Liocratus Dubovsky(半翅目:叶蝉科:片角叶蝉亚科)1新种,柳宽突叶蝉Idiocerus (Liocrtus)salicis sp.nov..描述新种的外部形态特征,绘制主要特征图.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引起苦楝簇顶病的病原类菌原体,能从病组织及传病介体斑叶蝉体内分离,接种在液体或固体培养基培养。在液体培养基的类菌原体呈小球体(直径为25—75毫微米)、大球体(直径为75—500毫微米)、线状体、线状分枝体及链状球抱体(长度为250—830毫微米;直径为70—150毫微米),单位膜约6毫微米;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典型的“煎蛋”形菌落,大小直径为10—70微米,呈阴性反应。并可从中分离到类菌原体,其形态结构与液体培养的一致。液体培养的臭菌原体用针注射法回接于苦楝健株幼苗,70天后表现症状。用其叶柄组织重新分离,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所形成的菌落和开初培养的菌落形态、大小一致。  相似文献   

6.
青叶蝉(Tettigeniella viridis L)又名大青叶蝉、大浮尘子、大叶跳虫,属同翅目、叶蝉  相似文献   

7.
记述采自海南省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取食危害竹子的额垠叶蝉属( Mukaria Distant)1新种:海南额垠叶蝉( M. hainanensis Yao, Yang & Chen, sp. nov.)。新种与危害慈竹的白斑额垠叶蝉( M. ablinotata Cai & Ge, 1996)相似,但新种的前翅为黄褐色;雄虫尾节侧瓣腹面突起长而波曲,腹面观其端部明显外弯;阳茎基部中央分叉处无突起,亚端部内侧突起粗而直。文中详细描记了新种的外部形态特征,编制了额垠叶蝉属中国种类检索表,绘制了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图,提供了新种的生态照片,以及新种和近缘种白斑额垠叶蝉的整体与局部特征照片。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8.
苦楝,惠安群众叫苦枣,通称楝树,属楝科,落叶乔木。特性耐沙、耐碱、喜光、速生,是沿海四旁造林主要树种之一。但该树分枝早,侧枝发达,顶芽受抑制,形成鹿角状,故不能用作建筑良材。惠安县城关公社盘龙林业专业队,根据苦楝生长特点,培育通直建筑用材,今春在30°左右的山坡(土质:砖红壤、干燥、石砾裸露、瘠薄)和四旁(沙质土)二种地方,对野生苦楝孤立木,进行萌芽更新试验,目前长势良好。  相似文献   

9.
楝树(melia azedarach)又名苦楝,属楝科楝属。在我国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各地及台湾、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均有分布。楝树材质坚软适中,不变形,耐腐朽,抗虫蛀,木材淡  相似文献   

10.
苦楝种源果核和种子性状地理变异的趋势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苦楝(Melia azedarach L.)为楝科(Meliaceae)楝属(Melia L.)植物,俗称楝树、紫花树等,是速生、优质的多用途用材树种。我国苦楝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从北方的河北保定、山西运城和甘肃陇南到南方的海南崖县,从东部的台湾、福建沿海到西部的四川和云南,分布范围覆盖中国陆地的三分之一[1],集中  相似文献   

11.
一、科属楝科楝属二、学名Melia azedarach,又名:楝枣子、苦楝子。三、历史《神农本草经》中有记载。闲其种子味苦,其叶能炼物,故得名苦楝;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苦楝苗木生长过程进行实地观测,同时应用系统聚类分析,将苦楝苗木生长划分为出苗期(60d)、生长初期(60d)、生长盛期(60d)和生长末期(90d)等4个时期。风口造林试验表明,苦楝与木麻黄混交造林方式最好,4年生时平均树高1.5m,保存率达85.6%。苦楝在风口造林的成功不仅能提高沿海造林树种的多样性,对防治林业有害生物也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统报道我国葛藤上的叶蝉种类,共有11亚科40属50种,其中含3新种、1中国新记录属、5中国新记录种,建立1新组合种,并对折板叶蝉属Paradaevicephalus Ishilhara的属征进行了厘订。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安徽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乡土树种苦楝Melia azedarach在铅锌矿渣污染胁迫下的光合-CO_2响应过程,了解乡土树种在铅锌矿渣污染下生长适应潜力。【方法】设置对照(100%土壤)和铅锌矿渣按质量比添加的3种处理(10%矿渣+90%土壤、25%矿渣+75%土壤、50%矿渣+50%土壤),栽植苦楝一年后,测定并采用叶子飘的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和FvCB生化模型模拟铅锌矿渣污染胁迫下苦楝光合-CO_2响应过程。【结果】铅锌矿渣处理对苦楝叶片CO_2响应过程影响显著,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模拟发现铅锌矿渣的处理导致苦楝叶片初始羧化效率(CE0)、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CO_2饱和点(Cisat)均显著下降,CO_2补偿点(Cic)显著升高,且随矿渣处理水平的提高和时间的延长,影响程度逐渐增大。铅锌矿渣污染胁迫下苦楝叶片光合速率的下降主要由非气孔限制因素导致。FvCB模型模拟发现铅锌矿渣的处理导致苦楝叶片最大羧化效率(Vc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磷酸丙糖转运速率(Tp)和叶肉细胞导度(gm)显著下降,生化限制在苦楝叶片光合作用的下降中起到主导作用,铅锌胁迫抑制了Rubisco酶活性,特别是RuBP再生过程,使得苦楝碳同化能力受阻,相对生长率显著下降。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相对直角双曲线和Michaelis-Menten模型拟合铅锌矿渣污染胁迫下的苦楝光合-CO_2响应过程,决定系数高,适用性强。【结论】铅锌矿渣的处理对苦楝CO_2响应过程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矿渣处理水平越高,时间越长,影响越严重。非气孔限制是导致苦楝叶片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定量分析表明铅锌胁迫苦楝光合作用的降低主要归因于Rubisco酶活性下降,特别是RuBP再生过程受阻,造成碳同化过程出现障碍,气孔导度和叶肉导度对光合下降的也有一定的作用。最终苦楝的相对生长速率显著降低。本研究结果有望为重金属胁迫作用影响植物生长发育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粘虫板对葡萄园内的葡萄斑叶蝉成虫黄板诱杀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黄板的诱杀效果做了比较。结果表明:冀林黄板每天每板平均诱虫量为48.5头,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种黄板,市售黄板和自制黄板。北向黄板诱虫量与南向诱虫量有显著性差异。黄板悬挂高度10 cm为宜。密度30~40块/667 m2,即可达到控制葡萄斑叶蝉危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星天牛对寄主植物的选择偏好,该文对近年来在长三角城市推广种植的栎属、槭属的8个树(品)种和薄壳山核桃,以及受星天牛危害较为严重的垂柳和苦楝进行星天牛取食和产卵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星天牛在不同寄主上的取食面积、取食痕迹数量和产卵数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星天牛最喜取食寄主为糖槭,其次为红枫和苦楝;星天牛最喜产卵寄主为垂柳、苦楝,其次为糖槭、红枫,金叶复叶槭上未观察到产卵。星天牛取食与产卵的寄主选择趋性存在差别。建议在相关外来树种引种栽培时,应减少其喜食树种和喜产卵树种的搭配种植,以减轻星天牛危害。  相似文献   

17.
记述了采自陕西太白山的横皱叶蝉属1新种,即凸斑横皱叶蝉Oncopsis convexus sp.nov.,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18.
苦楝(Melia azsdarach L.)是我国南方各省四旁绿化树种,也是广大群众主要用材树种。由于苦楝丛枝病的发生造成苦楝大量死亡。在浙江省临海县五十年代就有发生,近几年来蔓延较为严重。临海县第二中学种植苦楝400余株,发病率达50%以上,在该县发病较严重的生产大队发病率达80%。广州市石牌种植苦楝213株,发病率达84.5%,其他地区包括浙江省丽水地区、湛江市、福建省、江西省、江苏省、安徽省、湖南省亦有点片发生。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亦受丛枝病为害。苦楝丛枝病的为害是当前发展苦楝的严重障碍。  相似文献   

19.
杉斑螟属斑螟亚科(Phycitinae)Euzophera属,以幼虫啃食杉木树干皮部。1983年在江山林场广渡分场进行饲养与初步观察。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1(4.2—5.7)毫米。翅展14.0(12.5—15.1)毫米。体灰黑色,前翅中  相似文献   

20.
利用苦楝的有效成分防治二斑叶螨实验,7 d矫正死亡率为74.7%。利用苦参的有效成分进行室内药剂防治二斑叶螨实验,7 d矫正死亡率苦参碱为89.9%,氧化苦参碱为56.1%,苦参总碱为100%。苦参碱为苦参的主要杀虫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