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将EDS76-N株病毒种毒接种子鸭胚尿囊腔,培养增殖48-120小时,收集尿量液,经福尔马林灭活加吐温-80为水相,以15号白油,司本-80和硬脂酸铝为油相,制出灭活苗三批共十二多万羽,对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等进行了试验,疫苗以双倍和三倍使用剂量注射4-8周龄易感鸡,安全性良好,对2日龄雏鸡接种1个使用剂量进行急性试验观察,对雏鸡没有急性毒性作用,雏鸡生长发育。用1个和1/2个使用剂量分别免疫4  相似文献   

2.
禽霍乱组织灭活油佐剂苗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用分离自急性禽霍乱病鸭的多杀巴氏杆菌,通过鸡(鸭)胚培养,制备组织灭活油佐剂苗。免疫接种后7-9天可产生免疫力,用同型或异型强毒禽多杀巴氏杆菌攻击,其保护率均在80%以上,保护期不少于4个月,疫苗保存期为半年。  相似文献   

3.
广东新兴株Ⅰ型鸭病毒性肝炎鸡胚化弱毒疫苗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从广东新兴地区分离的I型鸭病毒性肝炎毒株中筛选出免疫原性优良SS毒株,用鸡胚传代培育出Ⅰ型鸭肝炎病毒79代鸡胚化弱毒疫苗株SS79.按弱毒疫苗规程相关试验结果表明,该苗对1日龄雏鸭安全无致病性,免疫剂量为10-5.16个EID50/只.接种1日龄雏鸭后第3天可检测到抗体,7 d可产生高峰期中和抗体,并可完全保护雏鸭抵抗同型强毒的攻击,1次免疫抗体可维持4周以上.疫苗在-20℃保存6~12个月仍能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对388只含有母源抗体雏麻鸭和118只无母源抗体雏北京鸭分别进行了早期免疫接种。前者进行了不同日龄(1、5、10、15)、不同免疫途径(肌肉,皮下、点滴、饮水)鸭瘟弱毒疫苗的一次性免疫,后者进行了1日龄、不同途径(肌肉、皮下、滴鼻、喷雾)鸭瘟弱毒疫苗的首免和二免。无母源抗体雏鸭可采用肌肉和皮下途径免疫,最佳时间从1日龄开始首次免疫,免疫30天后进行二次免疫。对含母源抗体雏鸭也可采用肌肉、皮下途径,最佳时间从10日龄开始免疫,经过对含母源抗体和无母源抗体免疫雏鸭2个月的观察,前者经得住鸭瘟强毒10~(-8)的攻击,后者经得住10~(-3)的攻击;免疫效果高,免疫期达2个月仍保持着令人满意的免疫力,保护率达100%。含有母源抗体雏鸭,采用饮水和点滴途径免疫,前者最佳时间从1日龄开始免疫,后者从10日龄开始免疫,其安全性好,免疫效力高,免疫期达2个月,保护率达100%。用肌肉和饮水途径接种鸭瘟弱毒苗的方法进行大规模的预防接种,更为简便易行。 在试验中,还对早期免疫程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感染是主要危害2~8周龄雏鸭的高致病性细菌性传染病。为研制血清10型RA灭活油乳剂疫苗,选取10株血清10型RA分离株进行动物体复壮、分离和鉴定后,分别对部分毒株进行了毒力测定和灭活油乳剂疫苗的研制。结果表明,所有试验用分离株对7日龄雏鸭均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分离株YXL1和HXb2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2.8×108 cfu和82 cfu,不同菌株之间的毒力差异很大。用研制的灭活油乳剂疫苗对雏鸭进行2次免疫后,免疫鸭可获得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并可抵抗强毒RA的攻击,以HXb2免疫后的攻毒保护性最好。抗体水平检测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用血清10型RA分离株HXb2制备的油乳剂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Ⅳ型鸭肝炎病毒鸡胚化弱毒疫苗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一株Ⅳ型鸭肝炎病毒(DHV)用鸡胚传代,培育出Ⅳ型鸭肝炎病毒63代鸡胚化弱毒疫苗株E63。该苗对1日龄雏鸭安全无致病性,免疫剂量为2.5×105.12个ELD50/只。用E63免疫1日龄雏鸭,7日龄时即可产生高峰期中和抗体,并可完全保护雏鸭抵抗同型强毒的攻击,此后中和抗体效价有所下降,但可持续至4周龄。疫苗在-20℃保存3~6个月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7.
用鸭肝炎A_(66)弱毒疫苗,经不同途径免疫1日龄雏鸭。结果,皮下注射组在免疫后2天即对ATCC强毒攻击达100%的保护率;口服组和滴鼻组在免疫后5天才能全部保护;一次饮水免疫组和二次饮水免疫组在6日龄时对强毒攻击的保护率分别为60%和90%。用该弱毒苗免疫1日龄雏鸭和成年鸭,免疫期分别至少达45天及6个月。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对雏鸭病毒性肝炎81代鸡胚化弱毒疫苗(简称BAU-1)的三种免疫途径进行比较,证实雏鸭皮下免疫一次,饮水或气雾免疫两次,免疫效果最好。通过对免疫雏鸭的血清抗体滴度进行测定,表明皮下和饮水这两种免疫途径所产生的抗体水平差异不显著。对近100万只雏鸭进行的野外试验表明,该BAU-1疫苗在DVH严重流行的鸭场,能有效地控制DVH的流行。  相似文献   

9.
鸭病毒性肝炎A66弱毒苗免疫产生期及免疫持续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鸭肝炎A66弱毒疫苗,经不同途径免疫1日龄雏鸭。结果,皮下注射组在免疫后2天即对ATCC强毒攻击达100%的保护率,口服组和滴鼻组在免疫后5天才能全部保护;一次饮水兔疫组和二次饮水免疫组在6日龄时对强毒攻击的保护率分别为60%和90%,用该弱毒苗免疫1日龄雏鸭和成年鸭,免疫期分别至少达45天及6个月。  相似文献   

10.
用新城疫病毒克隆79株,减蛋综合征病毒NE4株和传染支气管炎病毒M1株分别接种于鸡胚和鸭胚,并收取其鸡,鸭胚尿囊液毒,经甲醛灭活,按一定经例配比,以矿物油为佐剂制成三联油佐剂灭活苗。本苗接种于产蛋后备鸡,免疫后7天产生免疫应答,免疫后30天保护率达90%-100%,免疫后六个月攻毒,ND和IB保护率100%,EDS76为95%。1992-1994上半年,本苗在江苏,安徽,山东等省的一些鸡场免疫十万  相似文献   

11.
鸭疫里氏杆菌油乳剂三价灭活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更有效地控制鸭疫里氏杆菌病的流行,选择鸭疫里氏杆菌3个不同血清型流行菌株GXRA01、GXRA07和RAGX09制备油乳剂三价灭活疫苗。对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剂量试验、安全性检验、免疫效力检测以及保存期试验。结果表明,疫苗安全有效,每只雏鸭颈部皮下注射0.5 mL,能抵抗鸭疫里氏杆菌的攻击,免疫保护期为50 d,4℃~8℃疫苗保存期为6个月。研制的鸭疫里氏杆菌油乳剂三价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鸭传染性浆膜炎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及其对后代雏鸭是否具有保护力,本研究采用鸭传染性浆膜炎疫苗于产蛋前免疫种鸭,并利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收集的鸭蛋中卵黄抗体和对应批次孵育出的雏鸭血清抗体变化规律,以及后代雏鸭从出壳开始母源抗体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接种疫苗后卵黄抗体和传递到雏鸭体内血清抗体变化规律一致,接种后第6 d检测到抗体出现,27 d抗体达到峰值,之后缓慢下降。后代雏鸭母源抗体随日龄的增加逐渐降低,1日龄最高,21日龄后母源抗体消失。攻毒试验表明母源抗体对雏鸭具有一定的保护力。本研究为防治鸭传染性浆膜炎制定合理的疫苗免疫程序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血清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R.anatipestifer,RA)的灭活油乳剂疫苗,本研究将10株血清1型RA的临床分离株经腿部肌肉注射7日龄雏鸭进行动物体内复壮,结果表明所有被测菌株均具有较强的毒力,易感雏鸭致死率100%.对其中3株RA分离株CH3、WJ4和YL4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其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2×108 cfu、3.25×108 cfu和2.37×106 cfu.选取5株RA分离株分别制备灭活油乳剂疫苗,分别于5日龄和18日龄对樱桃谷鸭进行两次免疫后,免疫鸭能够产生高水平的RA特异性抗体,对2 LD50 WJ4或CH3攻毒产生很好的保护效果,其中由CH3、CQ3和YXb12制备的灭活油乳剂疫苗对攻毒的保护率高达100%.  相似文献   

14.
以禽巴氏杆菌病B26-T1200弱毒疫苗免疫后8小时即能产生免疫力(1/5鸡得到保护);2-3天有3/5鸡获得保护;4-5天后能产生坚强免疫力(4/5-5/5保护),免疫后2,3,4和5个月的总保护率为83.3%(80/96);免疫后5个月,6批苗的平均保护率为75%(18/24)。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疫苗免疫剂量及次数对鸭病毒性肝炎(DVH)母源抗体的影响,将2月龄体质量均等的枫叶种鸭120只平均分为3组(A1、A2、A3)。A1组在留种蛋前3周免疫DVH弱毒苗(CH60株)0.5 mL/只,A2组在留种蛋前5周和3周各免疫0.5 mL/只,A3组在留种蛋前5周和3周分别免疫0.5 mL/只和1 mL/只。雏鸭孵出后,用ELISA方法检测1日龄雏鸭的抗体效价,并进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A1、A2、A3组种鸭免疫后收获的第1周种蛋孵出的雏鸭(B1、B2、B3)抗体效价分别为0.52~0.57、0.54~0.59、0.56~0.63,雏鸭攻毒保护率分别为73.3%~93.3%、86.7%~100%、90%~100%;免疫后收获的第4周种蛋孵出的雏鸭(C1、C2、C3)抗体效价分别为0.40~0.46、0.42~0.47、0.45~0.50,雏鸭攻毒保护率分别为40.0%~56.7%、50.0%~60.0%、56.7%~70.0%。结果表明:种鸭DVH疫苗的免疫次数和剂量,均可影响雏鸭体内抗体水平的高低,进而直接对雏鸭保护力产生影响;母源抗体会随着种鸭免疫时间延长逐渐减少,从而降低对雏鸭的保护力;对种鸭免疫DVH弱毒苗(CH60株)能够对孵出的雏鸭提供较高的母源抗体。本研究为通过种鸭免疫来预防雏鸭DVH发生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6.
水试验通过将鸭肝炎病毒(DNV)在鸡胚传代,培育出雏鸭用鸭病毒性肝炎(DVH)弱毒疫苗——鸭病毒性肝炎81代鸡胚化弱毒疫苗(简称BAU-1),并对该苗进行了实验室试验。 试验表明,BAU-1对雏鸭安全无毒性,稳定性好,在敏感鸭体内连传5代无毒力返强现象。经测定,BAU-1的免疫剂量为5×10~(9·4)ELD50/只(皮下免疫)。通过对免疫雏鸭的血清抗体滴度进行测定,证实该BAU-1疫苗对雏鸭的免疫保护期在6周以上。  相似文献   

17.
消息信使     
几种常见鸭病的防疫目前养鸭常见的有威胁的传染病有:小鸭病毒性肝炎、鸭瘟和鸭霍乱,其常规免疫方法是:一初生鸭雏:注射鸭胚化鸭瘟弱毒疫苗。按疫苗包装说明剂量、方法使用,注射后3-5天产生免疫,免疫期约1年。种鸭开产前没有给种鸭进行小鸭病毒性肝炎免疫时,...  相似文献   

18.
1998年入秋以来,三水市大部分及我市部分养鸭户的雏鸭发生严重的鸭病毒性肝炎。此次雏鸭发病日龄小(2日龄已有发病)、发病急、死亡率高。某养鸭户应映,其饲养的l100多只雏鸭发生本病,当时仅应用抗生素治疗,最终存活不足60只。对本病有人曾尝试应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对雏鸭进行肌注作人工主动免疫,但是大部分应用此法的养鸭户反映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根据Hwang(1972)比较了肌注、口服、刺理和滴眼4种免疫途径,结果表明肌注产生免疫力最快,免疫后3天即可抵抗强毒攻击。但是此次雏鸭发病日龄小,用弱毒疫苗作人工主动免疫…  相似文献   

19.
1991年从云南某地疑似鸭病毒性肝炎(DVH)的病雏鸭肝脏分离到一株病毒,经鸡胚染试验,电镜形态观察,中和试验鉴定,证明为鸭病毒性肝炎病毒1型(DHV-I)毒株。该病毒对鸡胚高度适应,传递至80代对雏鸭无致病力,经易感雏鸭连传代毒力无反强现象,故命名为DHV-KM60株。鸡胚测试其滴度为LD50106-7.32/0.2ml。采用DHV-KM60制备疫苗,经口服免疫,对1日龄雏鸭的安全性高,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对安徽省某鹅场急性死亡的雏鹅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无菌采集病死鹅肝脏、脑和心包液,经过培养特性观察、染色镜检、生化特性检测以及16S rRNA和血清学检测,鉴定病原菌为血清15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命名为LAG1株。该分离菌株对四环素类药物敏感,而对卡那霉素等耐药;对雏鸭的致病性强,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为7.75×103CFU/只;交叉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LAG1灭活油乳剂疫苗对自身菌株攻毒的免疫保护率可达80%以上,对血清10型鸭疫里默氏杆菌HXb2攻毒的保护率可达70%,对血清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WJ4和血清2型鸭疫里默氏杆菌Yb2攻毒的保护率低于20%。本研究结果可为安徽省养鹅业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