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分析评价了α-蒎烯均聚和共聚反应及其产物应用研究的概况,特别是1991年以来研究的新进展。结果表明,复合引发体系是制备高收率和高分子量(软化点)α-蒎烯聚合物的性能优良的引发体系;经臭氧化-层析法分离分析,说明采用复合体系可在较宽松的条件下(如α-蒎烯投料比≥50%,苯乙烯转化率<100%)合成纯α-蒎烯/苯乙烯共聚物,并能通过控制聚合反应制备高α-蒎烯组分含量的共聚物。  相似文献   

2.
α—蒎烯均共聚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评价了α-蒎烯均聚和共聚反应及其产物应用研究的概况,特别是1991年以来研究的新进展。结果表明,复合引发体系是制备高收率和高分子量(软化点)α-蒎烯聚合物的性能优良的引发体系;经臭氧化-层析法分离分析,说明采用复合体系可在较宽松的条件下(如α-蒎烯投料比≥50%,苯乙烯转化率〈100%)合成纯α-蒎烯/苯乙烯共聚物,并能通过控制聚合反应制备高α-蒎烯组分含量的共聚物。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对催化α-蒎烯氧化反应过程的研究,重点分析了α-蒎烯氧化中催化剂的性能特点及产物分布规律,总结了过渡金属盐、氧化物、配合物、分子筛及杂多酸在α-蒎烯氧化中的催化作用,比较了催化活性及选择性的特点,并初步探讨了发展趋势。提出在已有的α-蒎烯氧化反应催化剂中,分子筛类催化剂在制备方法和工业化发展上有一定的优势,深入研究过渡金属化合物在α-蒎烯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及调变方法,应是α-蒎烯氧化反应中值得重点关注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对催化α-蒎烯氧化反应过程的研究,重点分析了α-蒎烯氧化中催化剂的性能特点及产物分布规律,总结了过渡金属盐、氧化物、配合物、分子筛及杂多酸在α-蒎烯氧化中的催化作用,比较了催化活性及选择性的特点,并初步探讨了发展趋势.提出在已有的α-蒎烯氧化反应催化剂中,分子筛类催化剂在制备方法和工业化发展上有一定的优势,深入研究过渡金属化合物在α-蒎烯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及调变方法,应是α-蒎烯氧化反应中值得重点关注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5.
为了选择高α-蒎烯的思茅松优良无性系,对5年生的40个思茅松高产脂嫁接无性系及1个对照的松脂中α-蒎烯含量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松节油中α-蒎烯含量大于对照的有28个,较对照α-蒎烯含量平均提高21.8%;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无性系间α-蒎烯存在极显著差异。α-蒎烯的无性系遗传力为0.99。初步选择出18个高α-蒎烯的高产脂优良无性系,其α-蒎烯的遗传增益为23.8%。这18个无性系的松节油可以直接作为α-蒎烯产品销售。  相似文献   

6.
挪威云杉幼树韧皮部挥发性物质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GC-MS测定挪威云杉幼树主干上部与下部韧皮主要挥发性物质的化学成分与含量,结果表明挪威云杉幼树的韧皮部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为α-蒎烯、茨烯、β-蒎烯、月桂烯、3-蒈烯、柠檬烯、β-水芹烯7种单萜化合物。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3-蒈烯、β-水芹烯的含量在上部韧皮与下部韧皮有明显差异,其中上部韧皮部α-蒎烯、β-蒎烯和β-水芹烯的含量明显高于下部主干韧皮部,这为解释松树皮象的取食习性,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蒎烯合成2-羟基-3-蒎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高锰酸钾氧化α-蒎烯合成2-羟基-3-蒎酮的工艺条件,对助溶剂等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较优工艺条件为:以叔丁醇为助溶剂,不改变pH值,温度0-5℃,KMnO4与α-蒎烯的物质的量比为1.7:1~1.8:1,先加α-蒎烯后加KMnO4.所得2-羟基-3-蒎酮采用IR、MS、1H NMR、3C NMR进行了表征,产率达60%,与文献相同,助溶剂改用叔丁醇后回收率>90%,高于原用助溶剂丙酮(回收率70%).  相似文献   

8.
在催化剂过氧磷钨酸十二烷基吡啶盐(Cat-PW4)的作用下,α-蒎烯与H2O2反应生成主要产物(3R,4R)-4,7,7-三甲基-6-氧杂二环[3.2.1]辛烷-3,4-二醇。不同反应条件对反应转化率和选择性的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12.8 mmolα-蒎烯、5 m L溶剂三氯甲烷、0.2 g催化剂、3.3 m L 30%H2O2,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3 h,α-蒎烯转化率和产物的选择性分别为94.7%和39.8%。反应结束后,该产物存在于水相和有机相中,通过萃取和重结晶分离提纯,得率11%,纯度达到98%;其分子结构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1H核磁共振谱、13C核磁共振谱、低分辨率质谱及高分辨率质谱确证。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产脂力思茅松样本的松脂化学成分与割脂特征之间的相关性,采用气象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研究了云南省景谷县10个具有代表性的不同产脂力思茅松松脂化学成分,并根据平均产脂力大小分为高(2.84g/10cm)、中(1.26g/10cm)、低(0.24g/10cm)产脂力样本。结果表明,产脂力与割脂角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枝下高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割沟长、割面负荷率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特征的相关性不显著。思茅松松脂主要化学成分为:α-长叶蒎烯、长叶烯、α-蒎烯、β-蒎烯、β-水芹烯、3-蒈烯、α-萜品油烯、胡椒酚甲醚、环苜蓿烯、洒剔烯、甲基丁子香酚、金合欢烯、长叶龙脑,其中α-长叶蒎烯、长叶烯、α-蒎烯和β-蒎烯的含量较高。α-长叶蒎烯、长叶烯的含量与产脂力呈显著正相关,而β-蒎烯、3-蒈烯的含量与产脂力呈显著负相关,α-蒎烯含量与割脂角度呈显著正相关,3-蒈烯含量与树皮厚度呈显著正相关,洒剔烯与割沟长、割面负荷率均呈显著正相关,金合欢烯与割面负荷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比较常用的α-蒎烯、β-蒎烯以及3-蒈烯的异构方法.α-蒎烯、β-蒎烯以及3-蒈烯是松节油中含量较高的3种单萜烯烃,这3种单萜烯都可以在加热或者催化剂存在下,尤其是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异构转化,生成苧烯、莰烯、月桂烯、对伞花烃等烯烃类化合物,可以作为原料或中间体而被进一步利用.  相似文献   

11.
影响松果梢斑螟寄主选择的植物挥发物成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松果梢斑螟幼虫转移危害期和成虫产卵选择期,采用XAD2的吸附法和二氯甲烷提取法以及GC-MS分析,研究了虫害诱导后油松和华山松球果或针叶挥发性萜类成分.结果表明:幼虫转移危害期,油松球果虫害后的特异性组分为α-蒎烯、β-非兰烯、β-蒎烯、β-香叶烯、D-柠檬烯、异松油烯、乙酸天竺葵酯,以及大香叶烯-D和石竹烯等9种;球果受害后,倍半萜含量显著下降;但非寄主华山松健康球果和虫害果挥发性萜类主要组分有8种,其组成和含量与油松球果显著不同.成虫产卵选择期,油松健康果和虫害果挥发性萜类成分和含量有很大差异,其中特异性组分是α-蒎烯、β-非兰烯/4-侧柏烯、β-香叶烯、D-柠檬烯,以及未知成分、石竹烯和α-石竹烯等8种;与健康果和虫害果相比,针叶挥发性萜类的特异成分为α-蒎烯、乙酸龙脑酯、莰烯、β-蒎烯、对-薄荷-1(7),3-二烯,以及未知成分、石竹烯和α-石竹烯等8种.幼虫选择和趋向试验表明:幼虫明显趋向和选择油松球果而不选择华山松球果;在油松球果及其提取液试验中,幼虫明显趋向和选择虫害球果.  相似文献   

12.
丝光沸石分子筛催化合成松油醇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松节油中的α-蒎烯、β-蒎烯为原料,在季胺盐苄基三乙基氯化铵(QX)存在下,以氢型丝光沸石分子筛(H-M)为催化剂,经同时进行的开环、重排及水合反应一步法合成α-松油醇。探讨了各种因素对产品得率的影响,采用L16(45)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80℃、QX质量分数8%、mH-M∶m蒎烯值0.6、m乙酸乙酯∶m蒎烯值0.9、m水∶m蒎烯值1.4,按此工艺条件进行验证实验,α-松油醇得率为43.5%。用GC-MS对反应产物进行分析,共鉴定出15种化合物,主要成分有蒎烯、柠檬烯、桉叶油素、异松油烯、龙脑及松油醇。本研究得到α-松油醇产品,具有光学活性,旋光值[α]+61°,并且香气纯正,适合于香料上使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杉木、杨木木材及其主要成分在与苯乙烯接枝共聚反应过程中化学官能团及临界表面张力变化的研究,探讨了木材各化学组成在接枝共聚过程中的反应性能和对木材表面极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木材可与苯乙烯发生接枝共聚反应,反应只在木素和苯乙烯之间进行。木材与苯乙烯接枝共聚可降低木材临界表面张力,即降低木材表面自由能,从而有效地改善木材的极性。  相似文献   

14.
松节油合成保幼激素类似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松节油合成保幼激素类似物(JHA)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松节油的主要组分α-蒎烯为原料,所合成JHA的结构可以分为3类,即四元环结构的JHA、五元环结构的JHA和具有α-蒎烯基本结构的JHA。研究的现状是合成工作多,而实际应用少。因带有醚类基团的JHA具有较高的保幼激素活性,故建议加强α-蒎烯合成醚类JHA及其应用开发的研究。同时,建议利用与α-蒎烯结构相近的β-蒎烯合成JHA 。  相似文献   

15.
挪威云杉幼树韧皮部挥发性物质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GC-MS测定挪威云杉幼树主干上部与下部韧皮主要挥发性物质的化学成分与含量,结果表明:挪威云杉幼树的韧皮部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为α-蒎烯、茨烯、β-蒎烯、月桂烯、3-蒈烯、柠檬烯、β-水芹烯7种单萜化合物。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3-蒈烯、β-水芹烯的含量在上部韧皮与下部韧皮有明显差异,其中上部韧皮部α-蒎烯、β-蒎烯和β-水芹烯的含量明显高于下部主干韧皮部,这为解释松树皮象的取食习性,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SO2-4/ZrO2-TiO2复合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对α-蒎烯异构化反应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和较好的选择性。通过GC-MS分析,异构反应的主产物是莰烯,副产物主要是三环烯和α-松油烯,另有6种产物,含量在1%~6%。实验考察了该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如钛与锆物质的量比、硫酸浸渍浓度、焙烧温度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的制备条件不同,对莰烯选择性和α-蒎烯转化率有较大影响。适宜的催化剂制备条件是钛∶锆为4∶1、硫酸浓度0.5mol/L、焙烧温度600℃。用上述条件所制的SO2-4/ZrO2-TiO2复合型固体超强酸作为α-蒎烯异构化反应的催化剂。作者对影响反应过程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优化的工艺条件:反应时间1~2h、反应温度130℃±2℃、催化剂用量3%。该条件下α-蒎烯转化率96.58%,莰烯选择性57.39%。此外,还考察了催化剂放置时间对异构产物的影响和催化剂重复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7.
华山松大小蠹对9种植物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5种非寄主挥发性化合物水杨醛、壬醛、三氯乙烯、二氯甲基甲醚和顺-3-己烯-1醇,4种寄主挥发性化合物β-蒎烯、(+)-3-蒈烯、β-石竹烯和(+)-α-蒎烯,应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初步研究了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对这9种化合物的EAG反应和趋向反应。结果表明:雌虫对三氯乙烯、(+)-3-蒈烯和β-石竹烯,雄虫对壬醛、二氯甲基甲醚、(+)-3-蒈烯和(+)-α-蒎烯有明显的EAG反应;β-蒎烯、(+)-3-蒈烯和(+)-α-蒎烯对华山松大小蠹雌成虫有较强的引诱作用;三氯乙烯对雄成虫有较高的引诱率,且显著高于对雌成虫的引诱率。试验结果可为华山松大小蠹的行为控制技术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马尾松接种松材线虫,分析接种前后松脂化学组分的变化,为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浙江省临海市5年生马尾松无性系为研究对象,提取接种前和接种松材线虫1、7、15 d的不同砧木(马尾松砧木和湿地松砧木)、不同抗性(高抗和易感)马尾松的松脂组分,分析各松脂组分含量及动态变化;利用松脂内所得有效萜类对松材线虫实施外源处理,测定松材线虫存活率。[结果]从不同砧木(马尾松砧木和湿地松砧木)、不同抗性(高抗和易感)马尾松中检出19种主要化学组分,其中,α-蒎烯、β-蒎烯、水芹烯、海松酸、山达海松酸、长叶松酸/左旋海松酸、去氢枞酸、枞酸和新枞酸含量较高。接种松材线虫1 d时马尾松砧木中β-月桂烯含量显著高于湿地松砧木(p<0.05);接种松材线虫7 d与15 d时上述组分含量在不同砧木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抗性马尾松中α-蒎烯、β-蒎烯、β-月桂烯、柠檬烯、龙脑、长叶烯、α-石竹烯、反式-β-金合欢烯和新枞酸含量在接种松材线虫后变化规律不同,接种松材线虫1 d时高抗马尾松中α-蒎烯和β-蒎烯含量显著高于易感马尾松;接种松材线虫7 d时高抗马尾松中α-蒎烯、β-蒎烯...  相似文献   

19.
以铁次卟啉二甲酯(Fe Cl DPDME)为模型催化剂,在无任何外加溶剂及助剂的条件下,催化氧气氧化α-蒎烯,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质量分数以及氧气流速等工艺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并对Fe卟啉催化烃类分子氧反应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氧化主要发生在α-蒎烯双键和烯丙位碳氢键,当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6 h、催化剂质量分数为50 mg/kg、氧气流速为60 m L/min时,α-蒎烯转化率及主要氧化产物的选择性更高,分别达到17.9%和86.7%。  相似文献   

20.
SO2-4/ZrO2-TiO2复合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对α-蒎烯异构化反应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和较好的选择性.通过GC-MS分析,异构反应的主产物是莰烯,副产物主要是三环烯和α-松油烯,另有6种产物,含量在1%~6%.实验考察了该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如钛与锆物质的量比、硫酸浸渍浓度、焙烧温度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的制备条件不同,对莰烯选择性和α-蒎烯转化率有较大影响.适宜的催化剂制备条件是钛∶锆为4∶ 1、硫酸浓度0.5 mol/L、焙烧温度600 ℃.用上述条件所制的SO2-4/ZrO2-TiO2复合型固体超强酸作为α-蒎烯异构化反应的催化剂.作者对影响反应过程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优化的工艺条件:反应时间1~2 h、反应温度130 ℃±2 ℃、催化剂用量3%.该条件下α-蒎烯转化率96.58%,莰烯选择性57.39%.此外,还考察了催化剂放置时间对异构产物的影响和催化剂重复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