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土高原不同水分生态区刺槐细根垂直分布的差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生长在陕西黄土高原半干旱气候区安塞县和半湿润气候区长武县的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土钻法获取根样,研究不同气候区刺槐细根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两地刺槐细根分布差异较大,安塞县刺槐细根平均分布深度为250 cm,长武为200 cm;安塞阴、阳坡立地上刺槐细根表面积特征值分别是长武的5.06和8.29倍.无论是在阴坡还是阳坡立地上,安塞刺槐细根表面积特征值均在土壤表层0~20 cm处达到最大值,且随土层加深逐渐减小;长武刺槐细根表面积特征值峰值出现在较深的土层,阴、阳坡均在60 cm左右.安塞刺槐细根约80%分布于0~150 cm土层中,长武集中在0~100 cm土层.此外,两地刺槐细根表面积特征值阴坡大于阳坡.水分条件不同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模型S=AhB(C Dh Eh2 Fh3)可以较好地拟合两地刺槐细根的垂直分布特征,安塞县不同立地的拟合决定系数R2均在0.94以上,长武县在0.80以上.  相似文献   

2.
林木根系垂直分布研究对于揭示根系生长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数学模型描述根系的分布特征是研究根系在土壤中分布格局的有效方式。国内外虽然在这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结果,但大部分都是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或多项式模型,难以反映细根特征值随土壤深度变化的状况  相似文献   

3.
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安塞县,采用生长季内连续钻取土芯法进行根系调查取样,研究刺槐细根面积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东南坡与西北坡刺槐累积细根面积存在显著差异。西北坡刺槐累积细根面积大于东南坡,分别为东南坡的1.58倍(4月)、1.86倍(7月)和1.24倍(10月)。同时,东南坡与西北坡刺槐累积细根面积都表现出10月>4月>7月的动态变化。东南坡与西北坡刺槐细根面积在各土层所占比例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不同坡向刺槐细根垂直分布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无论在东南坡还是西北坡4月和10月约70%的细根分布在0~150cm土层,30%分布在160~250cm土层。7月约80%的细根分布在0~150cm土层,20%分布在160~250cm土层。不同月份间,刺槐细根面积在0~40cm土层所占比例变动较大,而40~150cm土层变动较小。刺槐细根面积垂直分布的动态变化与剖面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刺槐优树无性系细根快速繁殖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刺槐优树无性系细根快速繁殖试验李周岐,薛智德(西北林学院,陕西杨陵712100)1988年用根萌诱导嫩枝扦插方法对白水县1983年所选的10株刺槐优树进行了繁殖,得到了一批优树无性系初繁苗。为了尽快扩大繁殖,满足试验研究和生产的需要,1989年我们以...  相似文献   

5.
1 插壤选择及消毒处理  以砂质壤土最好,土壤含盐量不超过0.2%。插壤运至温湿大棚内,每667m2施用肥料及药剂如下:棉饼125.0kg,尿素25.0kg,磷肥50.0kg,呋喃丹2.5kg,甲拌磷1.0kg,代森锰锌0.5kg,甲基托布津0.5kg。2 作床及脱钵  插壤经整平后,将肥料、杀虫及灭菌类药剂均匀地撒于插壤表层,经过筛,再次平整土壤。苗床的宽度以1.0~1.2m为宜,长度不限,以方便苗木管抚为佳,苗床之间须留30~40cm宽的人行步道。用水足量地浇透插壤,隔日即可进行脱钵。用起钵器将插壤制成高10cm,直径7cm的圆柱形营养钵。3 种根的收集及根插穗的剪切3.1 种根…  相似文献   

6.
杨树刺槐混交林细根养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两树种细根在北京市潮白河沿河沙地加拿大杨 (2 7a生 )刺槐 (2 2a生 )混交林中的分解情况进行了研究 ,从细根养分循环角度探索了两树种混交协调生长的机理。结果表明 :(1)加拿大杨和刺槐林木细根的分解特点不同 ,杨树细根在分解前期的N、Ca、Mg元素浓度逐渐升高 ,P、K元素浓度则逐渐降低。刺槐细根分解过程中N、P、K元素浓度逐渐降低 ,杨树刺槐混交林细根混合分解中各元素含量变化介于两树种细根单独分解之间 ;(2 )细根的N、K、Mg年归还量以刺槐纯根最大 ,两树种混根次之 ,杨树纯根最小 ;(3)混交林中N素归还量的增加有利于改善杨树的N素状况 ,杨树细根的P素归还量大于刺槐细根 ,有利于改善刺槐的P素营养 ,混交林杨树与刺槐在细根N、P养分方面形成协调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刺槐林细根生长与土壤水分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06—2008-04,采用土钻法在黄土高原地区安塞县和泾川县刺槐人工林调查刺槐细根和土壤水分,发现刺槐细根表面积密度和土壤水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有相似的趋势,建立细根表面积密度和土壤水含量随土层深度和时间(月份)变化的耦合模型S=pesin(π/6 t-m).W a e-bh。经验证,该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黄土高原地区刺槐细根生长与土壤水分之间的耦合关系,可反映细根生长和土壤水分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模型参数a的值介于0和1之间,表明刺槐根系生长仅利用了一部分土壤水分,不会造成研究区域刺槐林地土壤的干化。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不同气候区刺槐细根表面积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长在黄土高原半干旱气候区陕西省安塞县和半湿润气候区甘肃省泾川县的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土钻法获取根样和土样,研究不同气候区刺槐细根表面积垂直分布、季节动态及其与林地土壤水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安塞和泾川刺槐细根垂直分布深度、细根表面积数量和季节动态均有一定的差异。0~200cm和0~150cm土层分别为安塞和泾川刺槐细根表面积的主要分布层,分别有86.5%和87.6%的细根表面积分布。2007年生长季内,泾川和安塞刺槐细根表面积的峰值分别出现在4月和6月,但6月份安塞与泾川刺槐的累积细根表面积差异不显著。与泾川刺槐细根表面积特征相比,安塞刺槐细根表面积表现为,减小单位土体内细根表面积数量,增大细根垂直分布深度,以维持树木生长所需要的细根表面积总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辽宁省刺槐人工林立地类型进行了划分。依据刺槐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分级序将辽宁省刺槐人工林立地共划分为2个立地区域,5个立地区,5个立地亚区,5个立地类型小区,15个立地类型组,38个立地类型,并预估了各主要立地类型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刺槐人工林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应用195株刺槐优势木解析木资料,在比较多个树高生长模型基础上,选择Richards生长函数H=a(1-e^-bA)^c作为辽宁省刺槐优势高生长模型。在分析优势高生长过程的基础上,确定基准年龄为12年,立地指数级距为2m,在5 ̄15m范围内划分为5个指数级,用差分法展开导向曲线编制了单形立地指数表。应用分组整理后解析木资料,拟合出最优多形立地指数模型,并解决了立地指数曲线不过指数点的问题,编制了多  相似文献   

11.
利用Sloboda多形指数曲线方程拟合了晋西方山县和吉县刺槐人工林的高生长模型。结果表明,模型在95%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可用于试验区人工林收获预估和立地质量评价。将试验区坡向、坡位和部分地形按照优势木的高生长量由大到小的排序为:阳坡下部、阳坡凹地、阴坡中部、阳坡中部、半阴坡上部、阳坡上部、半阳坡中部、阴坡上部、峁顶、阳沟坡、半阳坡上部。  相似文献   

12.
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人工刺槐林的细根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10年生人工刺槐林的细根生物量、比根长、根长密度和根面积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这些根系参数与土壤物理因子(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和土壤密度)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人工刺槐林细根在0~180cm土层中随深度呈层次性衰减(a,b,c,d,e);其中,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根面积指数等随深度变化均可用负指数函数描述,根系集中分布在0~60cm土层,峰值都在0~20cm土层,该土层3项指标分别占各自0~60cm土层总量的42.72%,44.44%和47.14%;比根长随深度增加衰减趋势较弱,在80~140cm土层中出现反复,其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可用三次多项式描述。2)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根面积指数等均随距树干基部的距离增加而减小,比根长在0~40cm随距树干距离增加而增加,在40~80cm达到最大值,120~160cm内最少。3)根系分布受环境因子影响,其影响程度依次为: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密度,建立根系参数与土壤物理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均达到95%以上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法,选育天水、平凉、陇南等地的刺槐优树的子代苗期家系200余株,进行遗传性状测定,根据试验统计分析结果,得出各家系高生长差异极显著。遗传力为62.35%,有24个家系有遗传增益,增益值达到37.82%。  相似文献   

14.
谷俊涛  杨敏生  李雁鸣 《林业科学》2006,42(11):138-145
等位酶(allozyme)是同工酶的一种,是同一基因位点不同等位基因所编码的一种酶的不同形式,是结构基因编码的产物,遗传和表达遵循孟德尔定律.通过一定方式的电泳,从酶谱上可以分析、识别出编码它们的等位基因,再统计出各种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便可进一步计算出群体的各项遗传学参数,从而了解一个群体的遗传结构(王中仁,1996).对一个物种的遗传结构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该物种的地理变异模式、遗传多样性等,并提供为该物种遗传资源保护、利用做出决策的重要信息(沈浩等,2001;金燕等,2003).等位酶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研究天然居群的遗传结构、基因丰富程度以及栽培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树木种源群体遗传变异模式等(车永和,2003;甘四明等,1998).  相似文献   

15.
刺槐组织培养繁殖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刺槐的嫩芽接种于不同激素浓度的MS培养基上 ,在同一温度、不同 pH值下培养 ,结果表明 :MS +BA 0 . 5mg·L-1+NAA 0 . 0 5mg·L-1+蔗糖 30g·L-1对芽的分化、增殖效果最好 ;最佳的生根培养基为 :1/ 2MS+IAA 1 0mg·L-1+蔗糖 30g·L-1+1%AC ;最佳的pH值范围是 5 . 8~ 6 . 2。  相似文献   

16.
金州区开展了速生型四倍体刺槐造林试验,结果表明:该树适应性强,耐干旱、耐瘠薄,在土壤粘重、水肥条件较差的地方均能生长,幼龄林生长量是普通刺槐的2倍。该树种可望成为辽南地区营造速生林和普通刺槐林更新改造的首选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