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李果的成熟特点是绿色逐步减退,显出品种固有的色彩(大部分品种的李果外表有果粉,肉质稍变软)。红色品种在果实着色面积为全果的将近一半时为硬熟期,90%着色为半软熟期;黄色品种在果皮由绿转绿白色时为硬熟期,而果皮呈淡黄绿时即为半软熟期。李果采收  相似文献   

2.
正鲜桃极易腐烂变质,采取下列保鲜方法,可延长鲜桃供应期,提高经济效益。1.无伤采收,分级包装。判断桃果成熟度,一是果实充分发育后,果皮开始褪绿,果肉稍硬,有色品种基本满色时为硬熟期。二是当果实底色呈绿色或淡绿色,果面茸毛开始着色时为七八成熟。硬熟期与七八成熟的果实较耐贮藏和长途运输。由于桃的成熟度不一致,  相似文献   

3.
桃的品种较多,随着早中晚成熟期和种植方式不同,从4月~10月相继供应上市。鲜桃贮藏寿命短,易腐烂变质,如果采取适宜的保鲜方法,可延长鲜桃供应期,提高经济效益。无伤采收,分级包装果实充分发育后,果皮开始褪绿,果肉稍硬,有色品种基本满色时为硬熟期;果实底色呈绿或淡绿色,果面茸毛开始减少,果肉稍硬有色品种阳面开始着色时为七、八成熟。硬熟期与七八成熟的果实较耐贮藏和长途运输。由于桃的成熟度不一致,一般品种需分2~3次采收。采收时需严防碰压伤和刺伤,将果实带果柄采下。一天中以早晨趁低温时采为好,随采随处理…  相似文献   

4.
一、绿熟期番茄耐储藏番茄成熟的过程可分为绿熟期、初熟期、半熟期、硬熟期、完熟期五个阶段。绿熟期番茄果实已充分长大,果硬,果皮变成浅绿色,果肉变成浅黄色;初熟期番茄表面开始转色,果面约有1/4已着色,大多在果顶部分先呈红色;半熟期番茄果身已经半红;硬熟期番茄果面基本变红,但仍有一定的硬度;完熟期番茄果身全部变红、变软。番茄可以采收红熟果,也可以采收绿熟果后人工催熟。  相似文献   

5.
周锐 《云南农业》2004,(5):21-21
1.选择贮藏品种鲜桃各品种间贮藏性差异很大,一般硬肉桃比蜜桃耐藏,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耐贮藏。2.采收及采后处理成熟度对桃的贮藏保鲜效果有明显影响,若采收太早,经后熟风味不好;采收太迟,果实柔软易受机械损伤,也不耐贮运。因此,应掌握在7、8成熟,即果实向阳面开始着色时采收  相似文献   

6.
<正>一、贮藏特性番茄果实的成熟期可分为绿熟期、微熟期(转色期至顶红期)、半熟期(半红期)、坚熟期和软熟期等。鲜食番茄应达到半熟期至坚熟期,但这种果实已进入呼吸跃变后期的生理衰老阶段,即使在冬季低温条件下也难以长期贮存。绿熟期至顶红期的番茄果实耐贮性、抗病性较强,能在贮藏中完熟,可以获得接近在植株上充分成熟的品质。所以,长期贮藏的番茄应在此时采收,并在贮藏中使其尽可能地滞留在这个阶段,实践中称之为"压青";到贮藏结束时,再使果实达到坚熟期程度。因此,如何拉长压青期,又要保持其具有  相似文献   

7.
冯双庆 《农家致富》2007,(15):36-37
一、贮藏特性 番茄原产于热带地区,是冷敏感作物,长时间低于8℃会发生冷害,果实局部或全部呈现水浸状凹陷,蒂部开裂,表面出现褐色小圆斑,不能正常完熟,易感病腐烂。番茄的成熟阶段分为:绿熟期、微熟期(转色期至顶红期)、半熟期(半红期)、坚熟期(红而硬)和软熟期(红而软)。长期贮藏的番茄应在绿熟期采收。  相似文献   

8.
<正> 一、贮藏特性番茄是冷敏感作物,果实长时问低于8℃会发生冷害。番茄的成熟阶段分为:绿熟期、微熟期、半熟期(半红)、坚熟期(红而硬)和软熟期(红而软)。鲜食番茄多为半熟期至坚熟期采  相似文献   

9.
6-BA对甜柿果皮色素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6-BA处理甜柿品种"禅寺丸"、"次郎"果实对果皮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6-BA处理甜柿果实提高了果皮叶绿素含量,采收时延迟退绿;提高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比值;在着色期提高果皮花青素含量,浓度愈大其促进作用就越大;对果皮类胡萝卜素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供种公告     
陆明华  周横 《农家顾问》2005,(10):43-43
一看果皮。绝大多数果品种从幼果到成熟,果皮颜色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例如,果皮的底色由深绿逐渐变成浅绿或黄色等。有些品种虽然着色较早,但果皮底色仍然是绿色,只有果皮底色由绿变黄了,果实才真正成熟:有的品种,如果打算长途运销,可以在果品底色黄绿时就采收,随产随销的最好等到底色变黄时再采收。  相似文献   

11.
九、匍匐石榴的采收和贮藏 1.石榴采收 ①成熟标准果皮由绿变黄,果实充分着色,果面出现光泽;果棱显现;果肉细胞中的红色或银白色针芒充分显现,红粒品种色彩达到固有的程度。籽粒饱满,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17%以上,风味达到17%种的最佳期。石榴果皮色泽变化是果实成熟程度的主要标志,采收过早风味欠佳,过晚则易发生果皮开裂,籽粒外露,易受病菌侵染而腐烂。  相似文献   

12.
番茄的贮藏     
一、耐贮品种的选择不同品种的番茄耐藏性差别较大,选用耐藏性好的品种,能够延长贮藏期限。实践证明,早熟品种以及皮薄的品种耐藏性较差;而子室少、种子腔小、皮厚、肉质致密、干物质含量高的品种耐藏,如桔黄佳辰、满丝、苹果青等。二、果实的成熟度及其贮藏的环境条件果实成熟度不同,贮藏条件也有所不同。按其贮藏特性,可将番茄分成五个成熟阶段:绿熟期、微熟期(顶红期)、半熟期(半红期)、坚熟期(红而硬)、软熟期(红而软)。半熟期至坚熟期,果实正处于呼吸跃变时期,即  相似文献   

13.
<正> 八、枣成熟期与采收技术 (二)枣成熟期的变化。枣在成熟过程中,随着营养物质的不断积累,果皮颜色和果内质地也不断变化。了解枣成熟过程中的表现特点,可为消费、加工、貯藏确定恰当的采收时期。一般可划分为白熟期、脆熟期和完熟期三个阶段。 1.白熟期(俗称白背期):枣果皮细脆叶绿素大量消退,变成绿白色或乳白色,果肉细胞紧凑,质地较硬,煮食果内与果皮不分离,含糖量比脆熟期少。 2.脆熟期:从果柄或果顶一端开始逐渐着色,  相似文献   

14.
<正>桃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深受消费者喜爱。但桃成熟期在高温季节,微生物病害严重,采后果实易变质,一般不作长期贮藏,只进行避开市场旺季和延长销售期的短期贮藏。下面介绍一下桃的贮藏保鲜技术。一、采收采收成熟度对耐贮性影响很大,贮藏桃采收应在果面丰满,毛茸稍稀,果实仍稍硬,但已有些弹性,有些品种阳面少量着色,七八成熟时采收。采收过早风味差,采收过晚,果肉软化不耐贮  相似文献   

15.
一、成熟与采收 石榴每年开3次花,故有3次果,一般以发育良好的头花果或二花果进行贮藏。根据品种特性、果实成熟度及气候状况等分期采收。采收过早,风味欠佳,但采收过晚,果实在树上充分成熟而易发生裂口,果实破绽,籽粒外露,容易受病菌侵染而腐烂。石榴果实成熟的标志是:果皮由绿变黄,有色品种充分着色,果面出现光泽;果棱显现;果肉细胞中的红色或银白色针芒充分显现,红粒品种色彩达到固有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一、贮藏特性 番茄又称西红柿,是冷敏作物,果实为呼吸跃变型。番茄的成熟阶段分为:绿熟期、微熟期(顶红)、半熟期(半红)、坚熟期(红而硬)和软熟期(红而软)。番茄的呼吸高峰始于微熟期,半熟期达到高峰,此时品质最佳,以后呼吸下降,逐渐衰老。若采取措施,抑制过程,可延迟衰老,延长贮藏期。  相似文献   

17.
及时采收杨梅要及时采收,其成熟度对运输保鲜效果有较大影响。杨梅一般于6月份成熟上市,野生的山杨梅于5月份成熟上市,此时气温较高,又正值梅雨季节,果实极易腐烂和脱落,要求及时采收,随熟随采。晚稻杨梅等乌梅品种,当果实转红时仍有酸味,转变到紫红色或紫黑色时,甜酸适口,风味最佳,此时为采收适期。  相似文献   

18.
<正>1.适时采收。适时、无伤采收,是延长李子贮藏寿命的关键措施。当李子果皮由绿转为该品种特有的颜色、表面有一薄层果粉、果肉仍较硬时,为最佳采收时期。果实成熟不  相似文献   

19.
猕猴桃采收适期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猕猴桃果实成熟期间硬度逐渐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上升,适期采收的果实软熟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风味好等特点,对猕猴桃采收适 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秦美品种应从10月上旬起、亚特从10月中旬起、海瓦德从10月15日起采收为宜,同一品种在不同年份采收期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品种的采收期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梨(Pyrus spp)是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的水果,果实香气是果实品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吸引消费者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以砂梨品种‘二十世纪’及其芽变品种‘金二十世纪’为试材,研究了其果实不同发育时期香气成分的差异,克隆获得了梨果实香气成分合成相关的醇酰基转移酶基因(PpAAT),分析了该基因在梨果实不同发育时期及不同部位中的时空表达规律,结果表明:‘二十世纪’绿熟期、商熟期和完熟期果实的主要香气成分均为己醛,‘金二十世纪’绿熟期果实的主要香气成分同样是己醛,但商熟期果实中己酸乙酯的含量迅速增加,成为主要香气成分,完熟期时含量进一步增加,高含量的酯类化合物可能是‘金二十世纪’具有浓郁香气的主要原因;随着果实的成熟,PpAAT基因在‘金二十世纪’果皮中的表达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绿熟期表达量最高,商熟期表达量开始降低,完熟期表达量非常弱;PpAAT在果肉中的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商熟期果肉中表达量最高,绿熟期果肉中次之,完熟期果肉中的表达量最低。总体上,PpAAT基因在商熟期的表达量高于绿熟期和完熟期,在果皮中的表达量高于果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