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几年,规模化万头牧场全面兴起,单产不断提升,然而奶牛胎衣不下常有发生,本文旨在查明分娩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原因及规律,为防治奶牛胎衣不下制定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数据参考。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对2022年11月—2023年10月一年间分娩的2 936头荷斯坦奶牛从分娩胎次、胎儿性别、单双胎、胎儿出生体重、产犊难易度等生产实际状况进行调查与统计,分析其与分娩母牛胎衣不下的关系。结果显示,二胎次奶牛产后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最低,初次分娩的奶牛产后胎衣不下发病率高达24.41%,发病率最高;产公犊的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显著高于产母犊的奶牛(P<0.05);产双胞胎的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显著高于产单胎的奶牛(P<0.05);犊牛初生重<30kg时,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高于其他体重群体;在胎天数<260d的分娩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分娩奶牛(P<0.05);自然分娩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显著低于助产奶牛(P<0.05)。综上,分娩胎次为二胎时,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最低,头胎发病率最高;产公牛犊,母畜怀有双胎,胎儿出生体重<30 kg、>36 kg,早产...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影响奶牛胎衣不下的主要因素,笔者对新疆呼图壁种牛场产犊记录资料进行整理,通过SAS 8.1统计软件分析了产犊季节、胎次、性别、犊牛初生重等对奶牛胎衣不下的影响。结果表明,产犊季节对奶牛胎衣不下有极显著影响(P<0.01),其中春季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达到了40.72%;胎次对奶牛胎衣不下有极显著影响(P<0.01),尤其是3胎以上的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高于40%;犊牛性别和初生重对奶牛胎衣不下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搜集苏州市牛奶公司一牧场1996年1月到1997年12月间分娩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资料。结果显示(1)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生与季节关系较大,6-9月与其它各月间差异极显著;(2)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生与胎次有关,2-3胎牛与其它各胎次间差异极显著;(30胎衣不下的奶牛发生子宫内膜炎同胎衣自行脱落牛之间差异极显著;(4)产双膜的奶牛与产单胎奶牛间子宫内膜炎发生率有显著差异;(5)流产牛与正常分娩牛子宫内膜炎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非遗传因素影响荷斯坦奶牛在群寿命的规律,了解奶牛利用情况,本研究收集了新疆昌吉地区规模化牛场2011-2018年4 057头荷斯坦奶牛的离群、生产性能数据。运用SAS 9.2软件分析了场、离群年份、离群季节、淘汰类型对荷斯坦奶牛离群胎次、在群天数的影响,并进行最小二乘及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离群年份和淘汰类型均对离群胎次和在群天数有极显著影响(P<0.01);场、离群季节对离群胎次和在群天数影响不显著(P>0.05)。随着离群年份的增加,离群胎次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2016年的离群胎次最高,为3.222胎,高于其他年份(P<0.01);2018年的离群胎次最低,且极显著低于其他年份(P<0.01);2015年在群天数高于其他年份,2018年的在群天数最低,为1 890.692 d,且极显著低于其他年份(P<0.01);根据季节的不同,春季的离群胎次低于其他季节,在群天数极显著或显著低于秋季和冬季(P<0.01;P<0.05);淘汰类型中肢蹄类疾病的离群胎次和在群天数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类疾病(P<0.01),乳房类疾病极显著低于其他各类疾病(P<0.01)。因此,通过分析上述各非遗传因素对离群胎次和在群天数的影响,可以为规模化牧场奶牛日常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奶牛综合使用效率,延长奶牛寿命。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胎次及分娩季节对不同杂交模式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本试验根据新疆某猪场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大约克夏、大长、长大、杜长大共8 461窝繁殖记录,统计分析胎次及分娩季节对不同杂交模式母猪总产仔数、健仔数、死胎数、畸形和初生窝重的影响。结果表明:胎次对母猪繁殖性能有显著影响,其中总产仔数、健仔数及初生窝重均随着胎次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7胎繁殖性能较好,均在5胎达到高峰,5胎的总产仔数、健仔数及初生窝重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胎次,死胎数10胎最高,畸形数1胎最高;春季母猪的总产仔数和健仔数最大且均高于秋季和冬季(P<0.01),夏季的初生窝重最大且均高于秋季和冬季(P<0.01),秋季母猪的产死胎数最多;4~6胎杜长大的总产仔数、健仔数和初生窝重均最高,总产仔数高于大长母猪(P<0.05),健仔数和初生窝重高于大约克夏(P<0.05)。综上所述,母猪的繁殖性状受到胎次、分娩季节和品种杂交效应的综合影响,生产中需要加强初产和8胎以上高胎龄母猪的饲养管理,并及时淘汰高胎龄母猪,以维持最佳胎次结构,并可提高母猪3~7胎龄在猪群中的占比,调整配种时间...  相似文献   

6.
乳房及肢蹄洁净度对荷斯坦奶牛体细胞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乳房炎是影响奶牛生产经济效益最重要的疾病之一,而体细胞数(SCC)是反映奶牛乳房健康及牛奶品质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通过对规模化牧场670头荷斯坦奶牛后腿上部及侧面、乳房、后腿下部进行洁净度评分,探讨乳房及肢蹄洁净度对荷斯坦奶牛乳中体细胞数的影响。试验运用SAS 8.1统计软件进行最小二乘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除了将洁净度评分作为固定效应外,其他固定效应还包括组别效应、泌乳阶段效应及胎次效应。结果表明:①组别与胎次对体细胞评分有显著影响(P<0.05)。②泌乳阶段、后腿下部洁净度评分与乳房洁净度评分对体细胞评分有极显著影响(P<0.01),其中后腿下部洁净度评分为4分的体细胞评分极显著高于1分和2分的(P<0.01),后腿下部洁净度评分为3分的体细胞评分显著高于1分和2分的(P<0.05);乳房洁净度评分为3分的体细胞评分极显著高于1分和2分的(P<0.01);后腿上部及侧面洁净度评分对体细胞评分影响不显著(P>0.05)。③奶牛乳中体细胞数随着奶牛后腿下部洁净度评分与乳房洁净度评分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试验结果显示,通过对牛群身体洁净度评分,可以有效了解牛群乳房的健康状况,可为规模化牧场奶牛日常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收集宁夏地区1997—2018年63个奶牛场16.9万头荷斯坦牛的生产性能测定数据,从个体和群体水平拟合泌乳曲线,旨在探析我国高产奶牛群的泌乳性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使用WOOD不完全伽马模型对奶牛的个体泌乳曲线进行拟合,并获得模型参数a、b、c以及二级参数泌乳持续力、高峰奶量、高峰日和305 d产奶量,进而采用线性模型分析胎次、产犊季节、初产月龄、出生年份和牧场规模等因素对泌乳曲线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峰奶量为42.18±8.66 kg(平均值±标准差,下同),高峰日为86.15±42.88 d,305 d产奶量为10 023.98±2 139.89 kg。胎次、产犊季节、初产月龄、出生年份和牧场规模对宁夏奶牛泌乳曲线参数均有极显著影响。头胎牛产奶量极显著低于经产牛,夏季产犊奶牛的产奶量显著低于其他季节,初产月龄为22~24月龄时产奶量最高,牧场规模低于500头与高于500头奶牛产奶量存在极显著差异,高峰奶量与305 d产奶量随出生年份的增加而增加。这些研究结果为规模化牧场精细化管理和群体遗传改良提供了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某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规律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危害远远高于临床型乳房炎,为了解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因素和发病规律,本研究以陕西省某牛场2014—2018年的奶牛群体改良(DHI)数据为主,对该奶牛场各年不同月份的奶牛体细胞评分、不同月份的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不同胎次的奶牛、不同泌乳天数分组的奶牛和不同日产奶量分组的奶牛发病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和秋季是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高发季节;不同胎次的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差异极显著(P0.01),胎次和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不同泌乳天数分组的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差异不显著(P0.05),奶牛泌乳天数在1~44,45~99 d的发病率最高,305 d以上的发病率较高;不同日产奶量分组的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差异不显著(P0.05),日产奶量与发病率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奶牛围产期是指产前21 天到产后21 天的这段时间。围产期由于采食量下降导致的能量负平衡是规模化牧场淘汰奶牛的主要原因。为了探索围产期奶牛疾病的预防方案,减少产后淘汰率,增加奶牛的使用年限,选取围产前期3 胎以上的荷斯坦牛40 头,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每天每头奶牛日粮中添加保增乐30 g,对照组按照牧场正常饲喂方式进行饲喂。结果显示,试验组产后奶牛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产奶量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产后淘汰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围产前期每天添加30 g保增乐对于降低奶牛分娩应激,提高奶牛产奶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非遗传因素影响荷斯坦奶牛在群寿命的规律,了解奶牛利用情况,本研究收集了新疆昌吉地区规模化牛场2011-2018年4 057头荷斯坦奶牛的离群、生产性能数据。运用SAS 9.2软件分析了场、离群年份、离群季节、淘汰类型对荷斯坦奶牛离群胎次、在群天数的影响,并进行最小二乘及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离群年份和淘汰类型均对离群胎次和在群天数有极显著影响(P0.01);场、离群季节对离群胎次和在群天数影响不显著(P0.05)。随着离群年份的增加,离群胎次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2016年的离群胎次最高,为3.222胎,高于其他年份(P0.01);2018年的离群胎次最低,且极显著低于其他年份(P0.01);2015年在群天数高于其他年份,2018年的在群天数最低,为1 890.692 d,且极显著低于其他年份(P0.01);根据季节的不同,春季的离群胎次低于其他季节,在群天数极显著或显著低于秋季和冬季(P0.01;P0.05);淘汰类型中肢蹄类疾病的离群胎次和在群天数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类疾病(P0.01),乳房类疾病极显著低于其他各类疾病(P0.01)。因此,通过分析上述各非遗传因素对离群胎次和在群天数的影响,可以为规模化牧场奶牛日常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奶牛综合使用效率,延长奶牛寿命。  相似文献   

11.
规模化奶牛场乳腺炎发病规律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分析昆明地区规模化奶牛场临床乳腺炎的发病情况及流行规律,从2003年6月至2006年5月,对昆明某奶牛场饲养的342~426头奶牛乳腺炎的发病情况进行为期3年的跟踪调查.[方法]应用奶牛临床乳腺炎诊断方法进行判定.[结果]表明:牛场奶牛临床乳腺炎平均发病率为8.35%,各年之间平均发病率(8.17%~8.63%)差异不显著(P>0.05);月份之间最高和最低发病率相差5.22个百分点(6.57%~11.79%),差异显著(P<0.05),不同胎次奶牛发病率差异较大(6.32%~16.67%),1~3胎次与4~7胎次奶牛发病率差异极显著(P<0.01);日均产奶量分别为0~10 kg、10~20 kg、20~30 kg和30 kg以上的奶牛临床乳腺炎发病率(3.33%~11.88%)差异极显著(P<0.01).乳区的平均发病率为9.35%(8.99%~9.80%),各乳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乳区平均瞎奶头率为3.21%(1.60%~4.45%),后乳区的瞎奶头率极显著(P<0.01)高于前乳区.[结论]昆明地区的奶牛乳房炎发病率无明显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搜集2007—2010年间的1 807头猪的目标体重日龄记录资料,利用SPSS统计学软件分析年份、季节、性别、胎次和场地等因素对长白猪生产性能中目标体重日龄的影响。结果表明:2007年的目标体重日龄极显著高于2008、2009和2010年(P<0.01);秋季的目标体重日龄极显著高于春季、冬季和夏季(P<0.01),冬季的目标体重日龄极显著高于夏季(P<0.01);第1、4、6胎次的目标体重日龄显著高于第7胎次(P<0.05);目标体重日龄在不同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场地A的目标体重日龄显著高于场地B(P<0.05)。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影响宁夏地区荷斯坦牛泌乳性状变化的非遗传因素,以2008—2021年间56个牧场135 533头荷斯坦牛DHI数据为研究材料,运用SAS 9.2软件GLM过程分析场规模、胎次、产犊年份、采样年份、产犊季节和采样季节对9项泌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因素对9项泌乳性状均有极显著影响。日产奶量随场规模、胎次(≤4胎)、产犊年份增加极显著递增,奶牛秋、冬季产犊日产奶量高于夏季(P<0.01)。乳脂率随场规模、产犊年份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乳蛋白率、体细胞评分(SCS)和泌乳高峰日随场规模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随产犊年份逐年递降;高峰奶量、305 d产奶量和乳糖率在场规模>5 000头最高;乳糖率、脂蛋比和高峰奶量随产犊年份逐年上升。乳脂率和SCS逐胎上升;乳蛋白率和高峰奶量随胎次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1胎次乳糖率高于其他胎次(P<0.01)。春、秋、冬季产犊的奶牛脂蛋比、高峰奶量和305 d产奶量高于夏季(P<0.01),但乳蛋白率、SCS夏季最高。本研究结果为研究荷斯坦牛产奶量、乳成分及相关指标变化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新疆呼图壁种牛场牧二场1-7胎863头次的西门塔尔牛的产奶量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SPSS(13.0)单因素方差分析过程,分析了胎次对西门塔尔牛产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胎产奶量最低,第3胎产奶量最高。其中第1胎次奶牛305天泌乳量与第2、3、4、5胎次305d泌乳量差异极显著(P〈0.01),第3胎次奶牛305d泌乳量与第7胎次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胎次间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加强饲养管理、合理调整牛群结构是提高群体产奶量增加经济效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对青海省湟中县某奶牛场2007—2010年间148头奶牛胎衣不下发病规律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奶牛胎衣不下在8月发病率较高,达55.56%;1~5胎与6~11胎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分别为17.21%和50.00%(P<0.01);产双胎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80.00%)明显高于产单胎奶牛(20.97%);上胎产后胎衣不下发病率(45.28%)明显高于胎衣自然脱落奶牛再次分娩的发病率(10.53%)。说明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生与季节、胎次、胎儿数量、胎衣不下发生次数等因素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河南清丰县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为今后该地区防控本病提供科学参考,选取该地区3 个规模化养殖场和2 个散养户共320 头泌乳牛,采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快速诊断法(CMT)检测。结果表明,该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头发病率为46.5%,规模化养殖场和散养户的发病率分别为45.3%(129/285)和57.1%(20/35),差异显著(P <0.05)。且发病率随奶牛胎次的增加而升高,5 胎次以上达78.6%;随日产奶量的增加而降低,日产奶量≤15 kg的奶牛发病率为70.1%,>30 kg的发病率为13.8%,差异极显著(P <0.01)。  相似文献   

17.
《当代畜牧》2007,(12):15-16
通过对吉林地区4个奶牛场的878头奶牛进行乳房炎试验调查,调查发现,这些奶牛场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为35.99%,引起隐性乳房炎的病原菌主要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同时笔者对发病率与乳区、泌乳阶段、年龄、胎次等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乳区间发病率差异不显著;各泌乳阶段的隐性乳房炎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随着奶牛年龄的增加而有所上升(P<0.01);不同胎次组间发病率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8.
对148头次奶牛分娩四年(2000~2003年)来的配种、产后及兽医记录胎衣不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年平均胎衣不下发病率达22.97%;夏秋(5~10月)产犊的胎衣不下发病率略高于冬春季(11~来年4月)。经产母牛的胎衣不下发病率极显著高于初产母牛。从母牛产犊的季节、胎次、胎数、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9.
用SCC体细胞计数法对西宁市某奶牛场48头奶牛进行了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5头被检奶牛和38个乳室的乳汁呈阳性反应,隐性乳房炎的头患病率和乳室患病率分别为31.2%和19.8%。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4~6胎以上显著高于其他胎次牛(P<0.01);2~4月份隐形乳房炎发病率高于其他阶段;第5、第6个泌乳月和第9个泌乳月以上牛感染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其它牛(P<0.01),。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北京市规模化奶牛场奶牛卵巢囊肿的发病情况、致病因素及形成机制,本研究采用直肠检查及B超诊断,结合奶牛的胎次、分娩季节及血清生化指标、激素水平等分析了奶牛卵巢囊肿的分布情况、影响因素及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卵巢囊肿在所试奶牛场的发病率为10.73%,不同胎次奶牛卵巢囊肿发病率不同;在所有卵巢囊肿奶牛中,夏季分娩奶牛(51.06%)明显高于春季(8.51%)和冬季(17.02%);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雌二醇(E2)等与奶牛卵巢囊肿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患有卵巢囊肿奶牛血清胰岛素和IGF-1的平均浓度均显著低于正常奶牛血清值(P < 0.05),而血清E2的平均浓度却显著高于正常奶牛血清值(P < 0.05)。该研究结果为奶牛场奶牛卵巢囊肿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