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验选取30头年龄、胎次相近的健康围产期荷斯坦奶牛,根据分娩时间选取产前21 d、14 d、7 d、分娩当天和产后7 d、14 d、21 d共7个时间点,跟踪分析围产期奶牛部分血液生化指标变化规律。另选取171头年龄、胎次相近的围产期奶牛,根据测定的部分血液生化指标,筛选出高酮血症组(10头)与健康奶牛对照组(10头)进行统计学分析,找出与高酮血症相关性血液生化指标并进行ROC诊断评价,得出Cut-off point值。最后分析疾病危险因素,以OR值评价该指标对判定疾病的危险系数。结果表明,高酮血症组产前无发病,在产后14 d达最高发生率(10%),随后下降至4.8%,从时间来看,高酮血症的发生一般在分娩后1~3周,产后14 d最高;确定了高酮血症诊断的首选指标为BHBA、NEFA,辅助指标及cut-point值分别为DBIL(1.15 mmol/L)、AST(73.50 IU/L);危险因素分别为NEFA(OR=7.72),TG(OR=7.03),GGT(OR=6.71),LDH(OR=4.45),P(OR=6.23)。本试验为建立完整有效的奶牛群体监测体系对预防围产期奶牛生产性疾病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围产期酮病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随机选取产前奶牛29头,跟踪采集产前2周、产前1周、分娩当天及产后3,7,14,21 d的血浆样品,检测血浆相关生化指标变化特征,并记录泌乳量。任意采集时间点血浆β-羟丁酸(BHBA)≥1.2 mmol/L则为酮病组, BHBA<1.2 mmol/L则为对照组。结果显示:随机选取的牛群中酮病发病率为58.6%,酮病主要发生在产后7~14 d;酮病组奶牛产前血液相关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酮病组奶牛分娩当天血钾水平升高,血磷水平显著降低;产后3 d酮病组奶牛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BHBA、泌乳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奶牛;产后7,14,21 d血浆BHBA、非脂化脂肪酸(ENFA)、TC、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奶牛,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奶牛。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后3 d血液TC、HDL-C、K、BHBA、泌乳量与奶牛酮病的发生显著相关。将显著性相关指标利用Logistic回归建模,最终建立了基于血液HDL-C、BHBA、泌乳量的奶牛酮病早期诊断模型,即y=17.95-9.81×HDL-C-2.71×BHBA-0.20×泌乳量,当y<0时存在发生酮病风险,模型早期预测奶牛酮病的准确率82.8%、灵敏度81.3%、特异性84.6%。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血清β-羟丁酸(BHBA)含量大于1.2mmol·L-1的12头奶牛为试验组,另挑选年龄、胎次、体况与试验组奶牛相近的血清BHBA含量小于或等于1.2mmol·L-1的12头奶牛为对照组。分别于产前14、7、1d,产后第1、7、14、21、28天测定2组奶牛各血液生化指标的含量,并分析各组指标在试验期间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试验组奶牛血清BHBA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非酯化脂肪酸(NEF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葡萄糖(GLU)浓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尿素氮(BUN)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它指标在不同时间差异均不同。试验组和对照组奶牛血清BHBA含量在产后第7-21天处于高水平,NEFA含量在产后第21天达最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在产后第7天最高。试验证明,奶牛亚临床酮病在产后7d即可发生,在产后21d左右处于易发期。  相似文献   

4.
脂肪肝是围产期奶牛高发性疾病,可对奶牛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血液中谷草转氨酶(AST)、葡萄糖(GLU)、非脂化脂肪酸(NEFA)、β-羟丁酸(BHBA)是脂肪肝的常规监测评价指标,然而上述疾病监测指标存在无法实现疾病早期监测预警、对脂肪肝的评价效果不佳等缺点,使得奶牛脂肪肝早期预警诊断难,严重制约了防控方案的实施。研究发现,相关血液生长分化因子对奶牛脂肪肝具有预警效果。文章主要论述近年来血液相关因子与围产期奶牛脂肪肝的关系的相关研究进展,为更好地建立奶牛脂肪肝早期监测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奶牛产奶量的提高,奶牛营养代谢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在沈阳地区,奶牛酮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损失较大,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我们对沈阳市某乳业公司七个奶牛场的3000余头成母牛进行酮病抽查,并测定酮体阳性牛的血液生化指标和对这些指标与酮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目的在于了解该  相似文献   

6.
《中国兽医学报》2020,(1):153-161
为了研究运动对围产期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及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年龄、胎次和体况相近围产期健康高产奶牛30头,将奶牛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15)为非运动组;试验组(n=15)为运动组,分别采集-21,-7,0,7和30 d晨饲前静脉采血10 mL,分离血清检测生化指标、NEFA、BHBA和免疫指标,用SPSS 22.0的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运动组ALT在-7,0,7,30 d及AST在7,30 d和ALP在0,7,30 d显著(P<0.05)高于非运动组。运动组GLB、A/G和TP在-7,0,7和30 d和非运动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GLB和TP显著高于非运动组。非运动组和运动组NEFA在分娩当天升高进而下降,非运动组NEFA趋势变化曲线高于运动组,分娩当天达到峰值且差异显著(P<0.05)。运动组与非运动相比Ca分娩当天和产后30 d组差异显著升高(P<0.05)。运动组分娩当天IgG、产后7 d TNF-α和产后30 d IgG和TNF-α显著(P<0.05)高于非运动组。综上表明,围产期奶牛分娩前适量的运动有助于维护围产期奶牛肝脏功能,提高GLB和TP的水平,维持产后Ca、IgG和TNF-α稳定,有利于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稳定。  相似文献   

7.
8.
为了监测和诊断围产期奶牛常见营养代谢病,分别对产前15d、产前7d、产前1d、产后1d、产后7d、产后15d各10头共计60头围产期奶牛进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在整个围产期内奶牛血液中白细胞数、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压积差异不显著,不能作为围产期奶牛营养代谢病的监测依据。产前1d奶牛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最低,为460.76±268.34μmol/L,与产前15d、产后7d、产后15d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7d奶牛血清葡萄糖含量最低,为2.12±0.35mmol/L,与其他时间测定值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1d奶牛血清中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含量最高,为15.33±3.24U/L,与产前15d、产前7d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15d奶牛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和甘油三酯含量升高,分别为14.10±4.40U/L和0.90±0.14mmol/L,与产前不同时期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1d血清Ca含量降至最低值,为1.76±0.32mmol/L,血清羟脯氨酸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分别为25.50±7.90μmol/L和85.13±7.57IU/L,与产前不同时期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利用血清游离脂肪酸、血清葡萄糖含量和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按公式计算Y值可作为诊断奶牛脂肪肝的依据。奶牛血清钙含量降低,血清羟脯氨酸含量和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可作为奶牛骨营养不良的诊断依据。尿酮体监测可作为奶牛酮病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通过对围产期一胎奶牛与经产奶牛血液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反映出一胎奶牛与经产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差异以及变化规律,为规模化奶牛场围产期一胎奶牛与经产奶牛的饲养管理与产后护理提供理论依据。选择年龄、体况相近的一胎次奶牛5头,经产奶牛5头作为试验动物,在产前7(-7d),4(-4d),1d(-1d)、分娩当天(0d)和产后1,3,5,7,9,11,14,17,20d时尾静脉采血10mL,分离血清进行血液生化指标葡萄糖(GLU)、钙(Ca)、磷(P)、镁(Mg)、β-羟丁酸(BHBA)、游离脂肪酸(NEFA)、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甘油三酯(TG)的检测。结果显示,GLU浓度一胎牛在-7,-4d时极显著高于经产牛(P0.01),在0,3,5,7,9,11,14,17,20d时显著高于经产牛(P0.05);且0dGLU浓度最高。Ca浓度一胎牛在0,1d时极显著高于经产牛(P0.01),在-4和-1d时显著高于经产牛(P0.05),且分娩当天最低。P浓度一胎牛在0d时极显著高于经产牛(P0.01),一胎牛血清P浓度整体高于经产牛。Mg浓度一胎牛在1d时显著低于经产牛(P0.05)。BHBA、NEFA、TG、TP、ALB、GLO一胎牛与经产牛各采血时间点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且经产牛产后血液生化指标BHBA、NEFA、TP、ALB、GLO略微的高于一胎牛。结果表明,本试验一胎牛在能量代谢指标与Ca、P、Mg指标上优于经产牛,经产牛产后发生营养代谢病的风险高于一胎牛,建议牧场管理者应重视奶牛围产期的饲养管理工作,最好做到一胎牛与经产牛的分群饲养,加强对经产牛的产后保健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乳房炎奶牛部分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随机选取21头临床健康荷斯坦奶牛(CMT检测呈阴性)、19头隐性乳房炎奶牛(CMT检测呈阳性)、33头临床型乳房炎奶牛,分别于颈静脉采血,分离血清,测定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B)、碱性磷酸酶(ALP)、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以及免疫球蛋白IgA、IgM、IgG等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临床型乳房炎奶牛血清中碱性磷酸酶、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健康奶牛和隐性乳房炎奶牛(P<0.01或P<0.05),临床型奶牛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sa、IgM、IgG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奶牛(P<0.01或P<0.05).隐性乳房炎奶牛血清中碱性磷酸酶、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和免疫球蛋白IgA、IgM、IgG的含量高于健康奶牛,但差异不显著(P>0.05);3组奶牛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研究中草药添加剂对围产期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36头体况、预产期和胎次相近的荷斯坦奶牛,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3组,每组12头奶牛。3组奶牛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150和300 g/d的中草药添加剂,预饲期1周,正饲期6周。奶牛产后每周采集1次饲料样、血样和奶样,测定其干物质采食量、血液生化指标及乳成分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中草药添加剂饲喂量的增加,围产期奶牛产后产奶量表现出一定的升高趋势,产奶量分别增加5.1%和10.6%,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围产期奶牛饲喂中草药添加剂对干物质采食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随着中草药添加剂饲喂量的增加,乳中体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分别下降62.7%和76.6%,但对乳中其他常规指标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随着中草药添加剂饲喂量的增加,奶牛血清中非酯化脂肪酸(NEFA)含量显著降低(P<0.05),降低水平分别为29.0%和35.1%,血清中其他常规指标没有显著变化(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推荐围产期奶牛中草药添加剂添加量为300 g/d,可以显著降低乳中体细胞数和血中NEFA含量,改善奶牛健康状况,提高奶牛产后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农业大学沽源草地试验站研究了两种放牧制度与放牧强度对在多年生禾草/紫花苜蓿混播人工草地上放牧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促进了奶牛营养状况的改善,血清中游离脂肪酸和尿素氮含量明显降低,而Ca、P、血糖、甘油三酯、碱性磷酸酶、总蛋白和白蛋白等含量则均有所提高,不同放牧处理对奶牛血液代谢有一定的影响,轻度轮牧对奶牛机体代谢的促进作用高于中度轮牧和连续放牧。  相似文献   

13.
对6头患有关节滑膜炎牛在治疗前、1个疗程和2个疗程分别采血处理,探讨血液部分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试验组血液中总蛋白(TP)、白蛋白(A)、球蛋白(G)、肌酐(CRE)的含量比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血糖含量,试验组是对照组的1.79倍,差异极显著(P<0.01).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试验组比对照组增强,差异极显著(P<0.01).所测其它酶的活性变化不明显,药物治疗后,治疗一两个疗程后,血中总蛋白(TP),球蛋白(G)的含量明显比治疗前高,差异极显著(P<0.01),白蛋白(A)的含量才治疗2个疗程后显著高于治疗前的含量(P<0.05).而血糖含量有下降趋势,肌酐(CRE)含量增加,均不明显(P>0.05);肌酸激酶(CK)、碱性磷酸酶(AKP)治疗1个疗程后活性减弱,而治疗2个疗程后活性增强.CK的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谷丙转氨酶(GPT)的活性减弱、谷草转氨酶(GOT)的活性增强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应用血中生化指标监测围产期奶牛脂肪肝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测定了9头中国荷斯坦奶牛分娩前后血浆中葡萄糖(Glu)、游离脂肪酸(FFA)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含量,用以监测受试牛脂肪肝的发生和转归。结果表明:在产后15~20d内,脂肪肝患牛血糖平均值极显著低于正常牛;在产后25d内,血浆中FFA平均值显著高于正常牛;在产后10d至20d间,血浆中AST平均值极显著高于正常牛。受试牛产后脂肪肝的发病率为44%(4/9),平均发病时间为产后8.8d,病程平均持续15d。  相似文献   

15.
奶牛酮病(ketosis)是规模化奶牛场泌乳牛泌乳早期的高发性疾病,是高产奶牛产后由于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营养代谢性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沉郁、呆滞,食欲减退,消化机能紊乱,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个别牛出现神经症状,奶牛呼出气体以及乳汁带有丙酮气味等[1].临床血液生化表现为低血糖、高血酮、尿酮和乳酮.虽然临床酮病病例已有较多报道,但对死于自然临床酮病病例的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的报道极为少见,我们于2007年9~10月期间遇到死于临床酮病奶牛1例,现将病例及其实验室检测情况报道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奶牛蹄叶炎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奶牛蹄叶炎与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采集健康组奶牛15头和蹄叶炎患病组奶牛36头的血样,检测其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患病组奶牛血浆中生化指标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和健康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而2组间奶牛血液生理指标和其他生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奶牛发生蹄叶炎可能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密切关系,TC和HDL-C可作为蹄叶炎发病监测的候选指标,并建议通过调节奶牛的脂质代谢平衡来防治蹄叶炎。  相似文献   

17.
低钙血症是一种围产期奶牛多发的代谢紊乱性疾病,不仅可降低奶牛的生产性能,还能诱导其他疾病的发生.选取陕西地区某集约化奶牛场90头围产期奶牛进行为期4周的血液生化指标监测,根据血钙的浓度将奶牛分为健康组、亚临床低钙血症组和临床低钙血症组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临床低钙血症奶牛产后1周体况丢失幅度较大;与亚临床低钙血症奶...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研究围产期日粮不同NFC/RDP水平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2~5胎、产奶量、体重和体况评分值相近的围产期荷斯坦奶牛48头,随机分为6组,每组8头,于产前第28天开始,各组分别饲喂NFC/RDP为5.14(Ⅰ)、3.46(Ⅱ)、4.00(Ⅲ)、5.12(Ⅳ)、3.33(Ⅴ)、2.87(Ⅵ)的日粮。分娩后各组均饲喂相同的产奶日粮,至产后第56天结束。结果表明:饲喂NFC/RDP为4.00(Ⅲ)的日粮,显著提高了奶牛产后的干物质采食量(P<0.05),且奶牛血液生化指标浓度的变化幅度较小。在本试验条件下,NFC/RDP为4.00(Ⅲ)的日粮饲喂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分析比较了产后初期亚临床酮病奶牛和健康奶牛血清葡萄糖、非酯化脂肪酸、-羟丁酸、铜和锌的代谢水平,以期进一步完善奶牛亚临床酮病的生化诊断。结果表明,与健康奶牛相比较,亚临床酮病奶牛的血清非酯化脂肪酸和-羟丁酸含量显著升高,而葡萄糖和锌含量显著降低,铜含量无显著差异。揭示血清葡萄糖、非酯化脂肪酸和锌含量可作为奶牛亚临床酮病生化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益生素对杂交奶牛产奶量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益生素对杂交奶牛(西门塔尔×本地黄牛)进行不同剂量的添加饲喂试验,测定杂交奶牛的产奶量及血液中有关生化指标的含量。结果表明,益生素能显著提高杂交奶牛的产奶量(P<0.05)。试验牛血清总蛋白、甘油三酯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血清尿素氮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葡萄糖含量无变化。益生素的作用与添加量有关,以100g/(头.d)添加量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