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以群落代表性种群空间分布信息为切入点,利用Max Ent模型拟合种群适宜生境,再结合Arc GIS平台完成海南热带山地雨林的空间分布数据获取,尝试探索一种快速、准确、大面积获取植被分布数据的方法。结果表明:不同代表性种群适宜生境模型拟合精度均高于0.98,拟合结果可靠性高,海拔和温度是种群分布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热带山地雨林空间分布范围预测结果良好,通过比较霸王岭、鹦哥岭、尖峰岭、吊罗山等地区的山地雨林分布特征,明确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山地雨林总面积约612.68 km2,分布海拔区间为600m~1480m。该文在植被分类和空间分布范围获取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期望可为森林植被的精确分类、快速获取以及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坡垒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亦属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野外大树稀少且幼树存在增补限制,亟待开展保护研究。为了解坡垒适生群落特征,通过在海南尖峰岭的原始林和次生林中分别设置7个20 m×20 m样地,分析两种生境类型下坡垒群落在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等方面的共性和差异。结果表明:1)坡垒适生群落共记录到木本植物294种,隶属75科168属,单种科、寡种科和单种属、寡种属比例大,樟科、壳斗科、茜草科和山矾科为坡垒适生群落的优势科;2)原始林和次生林坡垒适生群落均无明显优势种,但坡垒种群在次生林的功能地位和作用相对较强;3)坡垒在原始林和次生林均表现为较宽的生态位,表明坡垒对资源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坡垒在原始林的生态位宽度较次生林大,其对原始林群落的环境适应能力相对较强,对资源的利用相对较充分。研究为揭示坡垒适生群落的结构及发展趋势提供了基础资料,对极小种群的恢复与保护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超 《热带林业》2022,(1):68-72
该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SOM神经网络模型等方法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开展了森林健康评价,并研究了其森林经营优化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森林健康状况理想,优质健康等级的森林面积最大,处于Ⅳ级(健康)以上(包括健康、优质健康)的森林占森林总面积的62.45%.(2)国家公园内的森林健康度呈现西高东低的...  相似文献   

4.
以在绿色发展观下的海南省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创新路径为主要研究内容,对海南热带雨林区域内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进行实地调查和相关政策研究。结果显示:海南自然资源丰富,在海南进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将有利于海南热带雨林生态保护,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度;国家公园规划区域内情况复杂,涉及其他保护区的类型较多,在资源整合中困难较多,在绿色发展观指引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创新将有利于促进海南热带雨林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研究表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完整性、景观等级、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程度等因素,创新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合理区划管控分区,统一自然资源管理,协调社区发展,大力普及生态保护知识,科学规划建设项目。此外,国家公园的建设应积极汇聚社会各方智慧,努力把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打造成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郑晓玲  薛杨 《热带林业》2010,38(4):35-37,12
实地调查海南山地热带雨林生态旅游资源,分析了海南山地热带雨林生态旅游对提高海南旅游竞争力、建设国际旅游岛方面的意义,以及海南山地热带雨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演化经济学视角下的海南山地热带雨林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海南热带雨林森林旅游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标 《热带林业》2012,40(1):35-39
海南是“天然氧吧”和“森林浴”最理想、最优越的生态场所,开展热带雨林森林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分析海南发展热带雨林森林旅游的优势与条件、海南热带雨林森林旅游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海南热带雨林森林旅游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珍稀濒危观赏性植物进行调查,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筛选出适合应用于海南园林绿化植物资源。结果表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珍稀濒危观赏性植物共31科92属190种,分别为乔木42种、灌木4种、藤本3种、草本141种。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值为Ⅰ级(Tj≥4.5)的有37种,其中乔木18种、灌木1种、草本18种,草本均为兰科植物;Ⅱ级(4.5>Tj≥4.0)的有12种,均为乔木;Ⅲ和Ⅳ级的有141种。综合评价值Ⅰ级的37种珍稀濒危观赏性植物具有观赏价值高、广泛的逆境适应能力、人工栽培技术成熟、繁殖栽培成本低、园林应用前景巨大等特点,可为海南园林绿化提供良好的珍稀濒危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8.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对于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以及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提升管护能力则是国家公园建设的关键内容之一。该文在概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护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当前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背景,提出了有助于管护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摸清掌握海南苏铁(Cycas hainanensis C.J.Chen)植物资源在海南的分布规律及种群发展动态,通过56个实测点与62个样方对海南岛野生海南苏铁开展全面调查,对该省天然海南苏铁的自然种群地理分布、种群特征和种群分布格局及影响种群环境因子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海南苏铁主要分布在五指山市、保亭县和琼中县等中南部山区市县和昌江县的东南部山区;2)集中分布于400~800m的中低海拔半阳坡、半阴坡和40%~60%中等偏高郁闭度的热带雨林中,地势平坦,常生于林下或林缘灌丛中及沟谷旁;3)海南苏铁种群内幼树、中树居多,但大树少,幼苗最少,更新力不强,种群结构表现为稳定型;4)静态生命表结果显示,种群死亡率整体上表现出随着龄级的增加而递增的趋势,存活曲线整体上看接近于Deevey-Ⅰ型;5)种群分布有向均匀分布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于2021年,以海南东寨港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内建设的固定样地(1 hm2)中的木榄种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学中径级代替龄级方法对其种群的结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此区域的木榄种群径级结构呈纺锤型,Ⅰ—Ⅳ龄级的个体数量之和占种群个体总数的75.4%,Ⅳ龄级后植株个体数量降低趋势明显。(2)数量动态变化指数反映出该区域的木榄种群为增长型的种群,但种群较为不稳定,外界干扰下种群数量增长趋势不显著。(3)此区域的木榄种群的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Ⅲ类型,意味着其种群的低龄级阶段个体的死亡率相对较高,高龄级阶段个体死亡率趋于平稳。(4)此区域木榄种群的静态生命表、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以及生存分析反映出该区域的木榄种群在低龄级阶段的动态变化相对较为剧烈,发展到高龄级阶段种群的动态变化相对平稳。(5)该区域木榄种群数量的时间序列分析也反映出,低龄级个体数量经历2~3个龄级时间后种群数量均逐渐下降,中龄级的个体数量在经历2~9个龄级时间的种群发育过程中,种群个体数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种群总体个体数量随着龄级时间的增加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采用大小结构图和存活曲线分析种群动态,应用扩散系数、Lloyd的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和Morisita指数等研究分布格局,采用Greig-Smith方法分析空间格局,对海南岛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南亚松(Pinus latteriMason)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亚松种群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种群,但幼苗、幼树较少;种群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Ⅰ型,胸径小于2.5 cm的幼苗成活率较低,幼树存活率开始增大,中龄期种群存活率最高,成龄树期存活率开始下降,至老龄期死亡率达到最大;种群格局整体上呈聚集型;种群格局规模介于100~400 m2。  相似文献   

12.
冯慧敏  金崑 《林业科学》2023,(1):119-127
【目的】利用鸣叫声对雄性海南长臂猿个体进行识别,为海南长臂猿种群智能感知和监测及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智慧保护地建设提供支撑。【方法】许多研究证明某些物种鸣叫的声音具有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可以作为一种声音指纹来对物种个体进行识别。本研究基于雄性海南长臂猿鸣叫声谱的特征以及声纹识别的基本原理,提出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声纹识别的方法,通过采用主动声学监测和被动声学监测2种方法收集海南长臂猿鸣叫的原始数据,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将7只雄性海南长臂猿鸣叫短语中的调频音符组合的声谱图作为输入。通过搭建卷积神经网络和残差卷积神经网络2种模型,7只雄性海南长臂猿鸣叫声谱中提取声纹特征并进行分类,实现个体识别。【结果】通过五折交叉验证得出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识别正确率为91.2%,识别效果标准差为4.24%。残差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识别正确率为95.04%,识别效果标准差为2.97%。相比卷积神经网络,残差卷积神经网络识别准确率更高,且分类效果更加稳定,但是计算耗时更长。【结论】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和残差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雄性海南长臂猿鸣叫声谱图进行分类并实现个体识别是可靠的,本方法可以应用于对海南长臂猿的声纹识别...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对海拔梯度的响应规律,在吊罗山不同海拔梯度共设立30个20m×20m的固定样方,对植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调查区域内乔木层共计134种植物,以陆均松、琼南柿、鸭脚木和阿丁枫等为主要优势树种;(2)当海拔低于1000m时,陆均松为主要优势树种,当海拔高于1000m时,琼南柿占绝对优势;(3)随海拔高度的增加,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表现为中海拔(960m~1000m)>低海拔(930m~950m)>高海拔(1010m~1070m)。研究结果为该区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科学保护与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海南尖峰岭地处全球生物多样性中心的热带地区,蝴蝶种类和数量极为丰富,但近年来尖峰岭的蝴蝶种类和种群密度总体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分析了该地区蝴蝶种群的胁迫因子,并对保护蝴蝶种群提出了建议: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及温度分配格局变化和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加是蝴蝶种群减少的主要气候胁迫因子,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蝴蝶栖息地破坏和林缘过渡带消失是蝴蝶种群减少的主要人为胁迫因子;保护森林和恢复林缘过渡带是保护蝴蝶赖以生存的基础,适当的开发利用既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又能提高人们对蝴蝶保护的认识,激发保护蝴蝶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海南海桑(Sonneratia×hainanensis),采用查阅文献,访谈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分析海南海桑的资源分布现状、群落结构、地形地貌和生境特征。结果表明:1)海南海桑天然分布范围狭窄,数量稀少;2)天然分布的海南海桑倾向于生长在光照充足、温暖湿润的中、低海水盐度条件下的中、高潮带滩涂,该物种具一定耐污能力,对沉积物要求不甚严苛;3)天然分布的海南海桑所处的群落结构相对完整且稳定,海南海桑种群为衰退型种群,自然发展下去,其个体数量会逐渐减少。通过研究分析,提出3项保育策略,即:建立资源档案,加强监测与保护;修复生境,促进物种自然更新;人工培育苗木,开展回归种植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32年生杉木、34年生加勒比松和27年生马占相思3种半天然林特征,采用主要测树因子分析林分生长特征,运用重要值与生物多样性指标分析树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3种半天然林整体上均已是充分郁闭林分,乔木层均已经明显分异出2个亚层,直径分布均已表现为异龄林结构,林分密度分别为3 600、2 472和1 540株·hm-2;灌木层林分密度分别高达8 374、6 828和9 776株·hm-2;2 500 m2样地面积的乔木层树种丰富度分别为79、61和49,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3.12、3.83和3.98;虽然乔木层优势种仍然为人工造林树种,但天然更新乡土树种重要值合计分别高达46.3%、54.0%和65.1%,其中乔木树种重要值占比分别高达87.1%、81.1%和93.1%;灌木层均为乡土树种天然更新林木,树种丰富度分别为137、113和91,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4.66、5.25和3.89,其中乔木树种重要值占比分别为49.4%、54.8%和70.2%。3种...  相似文献   

17.
国家公园和周边社区居民存在着非常紧密的互动关系。文章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周边社区为研究对象,于2010年1~12月采用PRA、RRA(乡村快速评估)方法,对周边263个社区开展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社区的土地利用模式已趋向稳定,单一种植粮食的种植业结构正在调整,发展扩大种植了橡胶、茶叶、水果等经济林木和甘蔗等经济作物,原始生产方式正在被固定农田、种植长期经济林木取代。针对存在的问题,对国家公园及社区的进一步管理和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毛竹的潜在分布及其动态变化,并确定对其分布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变量,文章基于MaxEnt预测模型,利用环境变量图层及316个毛竹分布点数据研究毛竹地理分布的变化。结果显示:1)限制毛竹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最干月降水量、年均降水量、最冷月最低温、年平均温、温度年较差和海拔;2)当前毛竹的潜在适生区主要位于中国东南部,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大致重叠,高适生区主要位于总适生区的东部和西北部;3)在未来气候情景下,毛竹总适生区面积有所缩减,各不同等级适生区面积变化大,其中高适生区面积大幅度缩减。研究获得的毛竹适生区变化趋势可为毛竹培育、引种以及入侵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黄牛木Cratoxylum cochinchinense在珠三角地区生态建设中的推广和应用,采用样方调查法,于2016-2017年在广州市和台山市3个黄牛木天然林集中分布区布设样地,通过绘制种群空间分布点位置图,结合方差均值比率法和聚集度指标,分析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聚集程度,从而揭示黄牛木种群的空间分布特性、生...  相似文献   

20.
海南苏铁是海南岛特有种和国家I级重点保护植物,对研究热带植物区系具有重要意义。受生境缺失及人为干扰等因素影响,海南苏铁在海南岛的种群数量呈缩减态势。采用种群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及种群动态量化分析等方法,对五指山地区不同生境下的海南苏铁种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样地内的海南苏铁为稳定种群,低龄级和中龄级个体数占有一定的优势,但不同样地种群年龄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2)静态生命表结果显示,3个样地整体上表现出随着龄级的增加高龄级个体数量减少的趋势,但样地A和样地B在幼龄级时有大量的个体数死亡。研究区内海南苏铁的存活曲线更趋近于Deevey-II型。3)种群动态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海南苏铁为低增长型的稳定种群,而样地A和样地B种群对外界干扰的敏感性要明显强于样地C。整体而言,五指山地区的海南苏铁种群当前仍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