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华倒刺鲃人工繁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倒刺鱼巴Barbodes (Spinibarbus)sinensis (Bleek er) ,地方名青波、青板、乌鳞 ,以肉质细嫩、肉味鲜美为人们所喜食 ,具有生长快、个体大、食性广、耐低氧、抗病力强、经济效益高等特点 ,深受养殖户的青睐。近年来 ,由于江河野生资源日益枯竭 ,市价居高不下 ,一些养殖单位都竞相饲养 ,但种苗的数量受到限制 ,仅从江河捕捞的鱼苗根本不能满足成鱼规模养殖所需。开展中华倒刺鱼巴的人工繁殖 ,对渔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中华倒刺鱼巴繁殖生物学在自然水体中 ,4~ 8月是中华倒刺鱼巴的产… 相似文献
3.
5.
采用混合激素催产,人工采卵授精,利用溪水模仿江河微流水效果孵化的方法进行倒刺鲃人工繁殖。受精卵经62小时出膜孵出稚鱼,48小时后仔鱼开始平游,获鱼苗17.5万尾。 相似文献
6.
7.
8.
为了在安徽开展中华倒刺鲃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于2010年从湖北引进中华倒刺鲃苗种,培育至性成熟后,于2016年5月20日和6月8日分两批进行人工催产和授精试验,共催产雌鱼40尾,雄鱼31尾,之后将受精卵放入孵化缸和孵化环道中进行流水孵化。结果表明:全长5 cm左右的中华倒刺鲃苗种,在安徽经过6年池塘培育后可用于人工繁殖,催产率为90.91%~94.44%,受精率为92%~96%,孵化率在80%以上。仔鱼出膜后6~7 d即可下塘培育,两批共下塘鱼苗66万尾。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两年对中华倒刺鲃天然捕捞成熟个体及池塘自养培育成熟个体的人工繁殖研究,初步探明了中华倒刺鲃人工繁殖及池塘培育成熟个体的人工繁殖研究,初步探明了中华倒刺鲃人工繁殖及池塘培育亲鱼的方法与规律。 相似文献
11.
日本宫崎县水产试验场延冈分场,首次成功地进行了日本黄姑鱼的人工孵化。该场在今年3月下旬采卵,孵化出稚鱼约8万尾,至6月17日(孵化后80天),已长达4~6厘米。 相似文献
12.
13.
中华倒刺鲃的人工繁殖和移养试验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中华倒刺鲃催产的药物、剂量、注射部位等均与鲢、鳙鱼相似。水温20℃时,效应时间为8~12小时,胚胎发育时间43~48小时。人工孵化,鱼苗鱼种的培育方法也与鲢、鳙鱼相似。 相似文献
14.
中华倒刺鲃的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生物学特性 1.生活习性 中华倒刺鲃不耐低氧,喜欢水质清新的水域,白天常成群栖息于二底为乱石的流水中,早晚及夜间则到有水草的浅水处摄食。杂食性,以高等水生植物、藻类、水生昆虫、软体动物等为食。适应温度为0~36℃,最适生长水温22~28℃。冬季中华倒剌鱼巴在干流和支流的深坑岩穴中越冬,春季水位上涨后则到支流中繁殖、生长,形成干支流间的短距离洄游。渔民就常利用中华倒刺啬巴的这种洄游习性进行捕捞。 相似文献
15.
16.
中华倒刺(鱼巴)(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俗称青波、青板、乌鳞,属于鲤科、(鱼巴)亚科、倒刺(鱼巴)属,是一种淡水温水性鱼类。笔者通过实践探索,初步总结了中华倒刺(鱼巴)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现简要介绍如下,供广大水产养殖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光倒刺鲃俗称光眼鱼、光鱼、石鲣,是近几年新的淡水养殖名优种类。该鱼食性杂,病害少,适应性强,喜生活于清新水体,它不仅风味独特、味道鲜美,还具有清热、解毒、消炎的功效,市场前景广阔。2001年起大埔县水产技术推广站选择光倒刺鲤在小面积池塘流水养殖试验、示范和推广,取得了显的经济效益,亩产量一般在750-900公斤,少数鱼塘达到亩产1280.5公斤(销售产量)。我们在指导示范户生产时,总结出一套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的高产养殖技术。现将技术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20.
为探明乌江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仔鱼的最佳开口投喂时间,在实验室内对肠道贯通后的仔鱼进行了不同饥饿天数(1、3、5、7、9、11)的延迟首次投喂试验,探讨了仔鱼全长、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仔鱼在饥饿条件下初次摄食率在饥饿第5天开始下降,即时病死率在饥饿第1天出现,初次摄食率随饥饿天数的延长而降低,而即时病死率增加。恢复投喂后,全长和体质量的增长值在5 d内与正常组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第7—11天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全长的特定生长率仅在饥饿9 d和11 d后投喂的恢复值与正常组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而体质量的特定生长率在所有饥饿天数下投喂的恢复值与正常组都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结合上述结果,建议乌江中华倒刺鲃仔鱼首次投喂的最佳时间在肠道贯通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