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筛选对斑鞘豆叶甲Colposcelis signata(Motschulsky)成虫有生物活性的行为调控剂,选取非寄主植物16种挥发物,采用触角电位技术(Electroantennogram,EAG)和Y型嗅觉仪测定了斑鞘豆叶甲成虫对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及行为反应.结果表明:10-1 mol/L浓度下斑鞘豆叶甲成虫对6种...  相似文献   

2.
 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罹病表现为花变叶和韧皮坏死症状.根部韧皮组织超薄切片观察,发现大量具单位膜而无细胞壁,形态各异的类菌原体。存在于筛管分子及其周围伴胞中.类菌原体大小为90—950nm,外膜厚度8—9nm.以50单位/ml四环素三次喷洒植株地上部,能显著降低根部块死的病情指数.初步认为西洋参韧皮组织坏死,是由类菌原体引起的病害。  相似文献   

3.
分布及为害榆韧皮部坏死病 Elm phloem necro-sis 只在美国发生为害。该病在1938年 swin-gle 首先报道,接着他又发表了病害在俄亥俄河流域发生流行,使很多美洲榆致死的调查研究。在1967年以前,大多数黄化型病害都认为是病毒所致,故他断定榆韧皮部坏死病也是由病毒引起。早期的报道(Garman,1899;Forbes,1912)有证据表明:该病在很久以前,可能早在1882年,就在俄亥俄河  相似文献   

4.
早期的研究说明:咖啡韧皮坏死病能引起植物体内的淀粉储量减少。Stahel首次描述了该病害的性状是愈伤葡聚糖在筛管里沉积和韧皮坏死。此病害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急性的;另一种是慢性的。慢性型较常见,并具有各种中期病状。开始时,老叶变黄,过早脱落。病株上的新叶比健株上的少而小,越长越苍白,直至变黄而脱落,光剩下秃枝;病株在  相似文献   

5.
红兴隆农场管理局,1989年6月大豆蚜发生严重,豆叶卷曲、茎上布满了蚜虫,为抗灾灭虫,使用各种方法防治蚜虫,现将较好的土办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桑树断枝病是浙江省近年在桑树上发生的一种新型病害,来势猛,发病重,损失大,主要发生在兰溪市梅江区一带。病害主要发生在春伐桑枝条的基部,外部病斑多数长2~3cm,内部病斑一般比外部病斑长1~2cm,病部由内向外侵染,逐渐在外部呈黑色斑,斑块渐渐扩展为周斑,并紧缩成颈状,病部纤维组织坏死,韧力较差,脆性大,遇风吹或振动枝条基部病斑处折断倒挂。以桑小粒型菌核病子囊孢子,病椹及病枝组织为材料,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及田间接种,有6个优势菌种使桑树感染,出现桑树断枝病症状,平均感染率80%左右。经鉴定,桑树断枝病病菌为杯盘菌属Ciboria,…  相似文献   

7.
桑树断枝病是浙江省近年在桑树上发生的一种新型病害,来势猛,发病重,损失大,主要发生在兰溪市梅江区一带。病害主要发生在春伐桑枝条的基部,外部病斑多数长2~3cm,内部病斑一般比外部病斑长1~2cm,病部由内向外侵染,逐渐在外部呈黑色斑,斑块渐渐扩展为周斑,并紧缩成颈状,病部纤维组织坏死,韧力较差,脆性大,遇风吹或振动枝条基部病斑处折断倒挂。以桑小粒型菌核病子囊孢子,病椹及病枝组织为材料,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及田间接种,有6个优势菌种使桑树感染,出现桑树断枝病症状,平均感染率80%左右。经鉴定,桑树断枝病病菌为杯盘菌属Ciboria,…  相似文献   

8.
西安市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病发生与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病在西安市的发生情况、有关文献资料和多年调查研究结果,结合西安市农业生产产业结构特点,参照国内外有关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病在西安市发生的风险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病属高度危险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应做好防控和应急预警工作.  相似文献   

9.
引起番茄植株坏死病的病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2005年,在上海郊区夏番茄上连续发生严重的植株坏死病。表现为番茄植株矮化、顶端坏死、果实畸形和整株枯萎症状,并在叶柄和茎干上出现不规则坏死条斑,具有典型的病毒病特征。通过采集典型病叶、病果,进行病毒分离、dsRNA分析、寄主生物学研究、病毒纯化、病毒蛋白分析、组织病理学与形态学观察和ELISA检测,初步确定是由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ToMV)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侵染。经5次心叶烟单斑分离,获得N5分离物,对CP基因克隆测序的结果确定该分离物为ToMV。寄主反应测定显示,N5的寄主反应与常规ToMV株系存在明显区别,主要表现为常规番茄品种上出现严重坏死。进一步接种GCR品系番茄鉴定N5与ToMV-1株系相似。因此,作者认为,在上海地区番茄上流行并引起坏死病的主要病原可能是ToMV-1株系的1个变异株。  相似文献   

10.
2001年在山东鱼台县大棚种植的番茄上首次发生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受害面积467hm^2,发病率达60%,造成植株枯死,个别大棚拔园,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菌为皱纹假单胞菌,主要危害番茄和紫苜蓿。在南非、新西兰、丹麦、美国、法国、意大利、英国、日本、南斯拉夫、瑞  相似文献   

11.
芒果Mangifera indica L.是我国著名的热带水果, 近年来细菌性病害发生严重。2020年-2021年对广西百色地区的芒果病害进行调查发现, 一种细菌性坏死病与细菌性黑斑病混合发生, 一般发病率30%~60%, 严重可达90%以上。本研究先后从该地区不同芒果坏死病组织中分离得到泛菌属的21株细菌。根据形态、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fusA、gyrB、leuS、pyrG、rlpB和rpoB的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致病性测定等方法将21个菌株分别鉴定为Pantoea vagans、P. anthophila、P. dispersa 和P. cypripedii。其中P. anthophila、P. dispersa 和P. cypripedii引起芒果细菌性坏死病是中国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2015年,在广东省广州市番茄种植区发生番茄髓部坏死病,从番茄病样中分离到一种细菌。随机选取5株细菌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这5株细菌均可侵染番茄植株产生典型的髓部坏死症状,与田间病株的症状相同。5株细菌的16S rDNA序列间同源性为99.9%~100%,且与菊苣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ichori)MAFF211996、TIs01和IP1-05菌株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利用菊苣假单胞菌hrcR基因的特异引物Hrp1a/Hrp2a进行PCR,从这5株细菌的DNA中均能扩增出大小约897 bp的特异片段;这些片段序列间同源性为99%~99.9%,且与P.cichori 83-1菌株hrcR基因的序列同源性为99.9%。这些结果表明,引起广东番茄髓部坏死病的病原为菊苣假单胞菌(P.cichorii)。生理生化试验显示,该病原菌与文献报道的菊苣假单胞菌的生理生化特征均相吻合,进一步证实引起广东番茄髓部坏死病的病原为菊苣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13.
李鄂平 《植物医生》2007,20(3):24-25
香蕉假茎腐烂病简称茎腐病,主要危害香蕉假茎。近年来在广西浦北县香蕉生产区,蕉园受害日趋严重。被害植株叶片黄化,假茎变黑坏死、腐烂,发病严重园,香蕉叶片大面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重庆潼南地区田间番茄嫁接口上部茎枯病病原的具体种类,本试验以嫁接口上部茎秆有坏死症状的番茄幼苗为材料,对其室内保湿培养,通过形态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原鉴定。确定引起番茄嫁接品种嫁接口上部茎秆坏死症状的病害为灰霉病,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该病原的确定为进一步的药剂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沈彩云 《植物保护》1965,3(3):117-118
饲养成虫的方法 产卵:用500毫升广口瓶12个,在瓶內盛装2/3蛴螬为害地內的土,用木棒压紧,然后捕捉刚出土的成虫(一般是未交尾的),每瓶放雌雄各一只,逐日饲以成虫喜好的食物:如朝鲜黑金龟子给以大豆叶、向日葵叶和打碗花叶;黑金龟子给以柳叶、向日葵叶和豆叶。数日后,至体色变深时就在瓶內  相似文献   

16.
梨波氏盘菌(Potebniamyces pyri,是一种危害苹果、梨等植物的弱病原菌,除了引起果树树皮的溃疡或坏死外,还可以引起储藏期梨果的腐烂病.该病曾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发现,目前在美国华盛顿州发生严重,给当地梨的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病在中国尚无分布,因此对P.pyri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可可肿枝病毒在西非分布甚广,具有较重要的经济价值。其多数病毒株系引起明显的症状,降低产量,但不死树,除非有其他生物作二次侵染。然而也有一些致病力强分布甚广的株系,具有致死性。病害症状,茎和主根明显的肿胀、侧根坏死、落叶、结小国形杂色的豆荚,内含的豆粒比通常的少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根据有关资料组建了葛藤天敌的等级评价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评价了杂草葛藤的四种天敌豆突眼长蝽、筛豆龟蝽、斑鞘豆叶甲和紫茎甲,结果表明,紫茎甲综合得分最高,为28分,是最有希望作为葛藤生防作用物的。  相似文献   

19.
油棕突然凋萎病油棕突然凋萎病是最严重的油棕病害。通常危害二年生油棕,叶部症状表现褪绿变红棕色,最后全树冠呈淡灰色,开花终止,雌花凋谢,果实失去光泽而腐烂脱落,根部坏死并同维管束组织剥离。从可见症状出现3个月、叶部症状显现二周以后均可出现全株死亡。此病...  相似文献   

20.
大豆疫霉的土壤诱集检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彭金火 《植物检疫》1998,12(4):198-203
采用大豆叶碟诱集的方法研究了影响大豆疫霉PhytophthorasojaeKaufmann&Gerdemann土壤检测的因素。结果表明,自然感病的风干土壤加蒸馏水湿润至饱和或接近饱和状态,光照条件下预培养4~6天,加5~10mm深的蒸馏水浸泡,然后加感病大豆品种的叶碟诱集6~24小时,可以较稳定地检测到大豆疫霉。叶碟诱集后用蒸馏水培养或用选择性培养基培养的检测效果相似,但用蒸馏水培养便于检查检测结果。当诱集用离体叶碟采自含抗病基因的大豆品种的植株时,只有能克服该基因的大豆疫霉能被诱集和检测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