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在线GP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玉米中莠去津、乙草胺和2,4-滴丁酯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和水(体积比50∶50)震荡提取后,Florisil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在线GP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进行测定,以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在此条件下,莠去津、乙草胺和2,4-滴丁酯最小检出浓度均为0.02mg/kg。莠去津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8.0%~107.0%;相对标准偏差为3.4%~14.0%;乙草胺平均回收率为72.0%~105.6%;相对标准偏差为4.7%~10.5%。2,4-滴丁酯平均回收率为81.0%~107.6%;相对标准偏差为6.8%~10.2%。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灯光诱控黏虫Mythimna separata的选择性与效果,采取成虫趋光反应行为试验箱分别测定14种单色光波LED灯下、不同试虫密度下及不同光强下黏虫的趋光行为。结果表明:在18:00—21:00时段,不同光照时间下,试虫密度为20头时黏虫成虫趋光率最高;在光强为40~640 lx下,光强对黏虫成虫趋光率无显著影响,当光强为160 lx时,黏虫雌、雄成虫趋光率最高,分别为52.0%和27.6%;在365~660 nm波长范围内,雌成虫的趋光率显著高于雄成虫。当波长为420、590、600、630和660 nm时,黏虫雌成虫的趋光率较高,分别为41.0%、40.0%、41.0%、40.6%和45.0%;当波长为365、380、445和480 nm时,黏虫雌成虫的负趋光率较大,分别为33.6%、24.6%、20.0%和20.6%;当波长为570、590、630和660 nm时,黏虫雄成虫的趋光率较高,分别为33.6%、32.4%、30.8%和33.2%;当波长为365、590、600和630 nm时,黏虫雄成虫的负趋光率较大,分别为21.2%、20.2%、21.8%和21.2%,表明黏虫趋光行为主要受波长影响,且雌、雄成虫敏感波长不同。  相似文献   

3.
10种杀虫剂对斜纹夜蛾的防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室内药效测定的基础上 ,经田间药效试验明确 ,防治斜纹夜蛾 3龄前幼虫效果较好 ,药后 7d防效2.5%功夫乳油和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分别为92.39%和89.43% ;20%甲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为93.32% ;40%毒死蜱乳油1000~2000倍液为97.45%~83.68% ;80%敌敌畏乳油和20%三唑磷乳油1000倍液分别为92.25%和88.24%。  相似文献   

4.
防治甜菜夜蛾有效药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豇豆和苋菜上甜菜夜蛾进行了药剂筛选 ,室内外试验结果表明 ,对甜菜夜蛾药效最好的为除尽。室内试验24、48、72h后 ,除尽50mg/L校正死亡率为91.1%、100%和100% ,青虫绝300mg/L48、72h后校正死亡率为85.1%和93.8%。其次为米满200mg/L 72h后校正死亡率为100% ,氟铃脲50mg/L 48、72h后校正死亡率为82.9%和94.5%。田间施药 1、3、7d后 ,除尽1000倍液的防效分别为98.3%、99.7%和95.9% ,米满为51.7%、93.0%和 96.3% ,青虫绝为65.4%、88.2%和93.1% ,氟铃脲为31.8%、89.3%和100% ,CP1为70.5%、91.8%和96.5% ,CP2为38.8%、85.7%和100.0% ,CP3为78.6%、100.0%和91.6%。但甜菜夜蛾对好年冬、灭多威、辛硫磷和氯氰菊酯具有较高的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5.
土壤湿度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CK)冬孢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土壤湿度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contronversa Kühn,TCK)萌发率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其冬孢子在土壤质量含水量为1%~28%(相对含水量3.57%~100%)范围内均可萌发,其适宜萌发的土壤质量含水量范围为10%~25%(相对含水量17.85%~89.3%),最佳土壤相对含水量范围在65%~75%之间;不同分离物在相同土壤湿度培养下,多数分离物冬孢子的萌发率之间差异不显著。根据分离菌Tt1和Tt2在不同土壤湿度下培养50d和60d的冬孢子萌发率,建立了TCK冬孢子萌发率与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关系模型,此结果为TCK的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水稻环境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D)测定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水稻植株、稻米、稻田水样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水稻、稻米和土壤样品用丙酮-水(7∶ 3,体积比)提取,水样用二氯甲烷提取,经液液萃取净化,HPLC-UVD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田水中的添加水平为0.050~1.0 mg/kg时 ,回收率为88.44% ~94.10 %,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09% ~10.57%;在植株、稻米和土壤中的添加水平在0.10 ~1.0 mg/kg时,回收率分别为86.29% ~101.1% ,84.49% ~105.5%和88.69% ~93.27% ,RSD分别为11.28% ~13.68% ,2.62% ~6.73%和6.72% ~8.89% ;在稻米中的检出限为0.018 mg/kg,定量限为0.061 mg/kg;在植株、水样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52 ~1.61,1.93 ~2.04和2.01 ~2.14 d;施药浓度为推荐剂量,最多4次,最后一次施药距采收的间隔期为7 d时,稻米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残留量均低于最低检出浓度。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观察了日本追寄蝇Exorista japonica(Townsend)的生物学特性。日本追寄蝇主要产卵于家蚕Bombyx mori L.幼虫的胸部,其次为头部,最后是腹部,三者间产卵量差异显著。在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家蚕和人纹污灯蛾Spilarctia subcarnea(Walker)幼虫同时存在时,日本追寄蝇优先选择寄生家蚕幼虫,寄生比率为62.79%;其次选择人纹污灯蛾幼虫,寄生比率为25.16%;选择美国白蛾最少,寄生比率为12.33%。在家蚕、人纹污灯蛾和美国白蛾幼虫体上的着卵量分别为5.63、4.05和1.85粒。该寄蝇对5、4、3龄家蚕幼虫的寄生比率分别为44.38%、34.67%和21.05%,着卵量分别为9.58、7.95和4.45粒;对7、6、5龄美国白蛾幼虫的寄生比率分别为53.33%、27.02%和19.67%,着卵量分别为7.27、3.17和1.33粒。随寄主体表寄蝇卵量的增加,寄主死亡率增加;卵量为1粒时,寄蝇化蛹率为52%,寄主死亡率为58.33%;卵量为2粒时,化蛹率为69.16%,寄主死亡率为71.67%;卵量为4粒时,化蛹率为76.83%,寄主死亡率达到100%;卵量大于4粒时,寄蝇化蛹率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8.
宁夏贺兰山共有野生可食大型真菌137种,其中味道鲜美的有52种,它们中能形成产量的有19种。对其营养成分的研究结果表明:粗蛋白含量在13.25%~51.52%之间,平均含量为30%,比栽培种高10%;粗脂肪的含量在0.68%~6.22%,平均含量为4.30%,与栽培种接近;淀粉含量在1.06%~13.79%之间,平均含量为5.09%;可溶性糖含量在1.18%~15.32%之间,平均含量为5.66%;还原糖含量在1.02%~14.89%之间,平均含量为4.90%;灰分含量在8.46%~19.02%之间,平均含量为13.95%,比栽培种平均高出5.81%。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水稻抗性基因Piz-t、PibPii的有效性,利用无毒基因AvrPiz-t、AvrPibAvr-Pii的特异性引物对自云南省6个水稻产区采集并分离获得的348株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菌株进行PCR扩增检测,并测定其对仅含Piz-t、PibPii基因的水稻抗性单基因系IRBLzt-T、IRBLb-B和IRBLi-F5品种的致病性,明确这3个无毒基因在云南省水稻产区组成及分布。结果表明,在348株稻瘟病菌菌株中,分别有51.7%、46.8%和15.8%的菌株含有无毒基因AvrPiz-t、AvrPibAvr-Pii,GT8、GT2、GT5、GT6、GT1、GT3、GT4和GT7基因型菌株检测频率分别为24.7%、21.8%、21.0%、16.7%、4.9%、4.0%、3.4%和3.4%;分别有4.9%、29.2%、41.1%和24.7%的菌株含有3、2、1和0个无毒基因;云南省稻瘟病菌群体总多样性指数水平较高,为2.81,其中滇中水稻产区的最高,为2.97;在348株稻瘟病菌菌株中,分别有89.1%、63.2%和38.5%的菌株对单基因系IRBLzt-T、IRBLb-B和IR‐BLi-F5表现为不致病,表明对Piz-t基因和Pib基因的抗性利用价值较Pii基因高;PT1、PT2、PT3、PT4、PT5、PT6、PT7和PT8致病型菌株检测频率分别为23.0%、30.2%、8.9%、2.0%、21.8%、5.2%、4.6%和4.3%,其中PT2、PT1和PT5为云南省稻瘟病菌的主要致病型。表明云南省6个水稻产区稻瘟病菌3个无毒基因的分布及组成差异较大,群体多样性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不同覆盖方式结合灌水定额在食葵种植中的增产机制,以无覆盖(N)种植为对照,设置地膜覆盖(S)、秸秆覆盖(F)和碎麦秸垫式膜覆盖(SF)共3种覆盖方式,结合900 m3·hm-2(H)和750 m3·hm-2(M)2个灌水定额,对食葵农田土壤水热、养分及产量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覆盖处理结合不同灌水定额均较无覆盖种植增加土壤贮水量,其中当灌水定额为900 m3·hm-2时,SF和F显著增加23.89%和12.37%、S增加了6.50%;当灌水定额为750 m3·hm-2时,SF、F、S分别显著增加20.64%、8.23%、6.96%。覆盖处理结合不同灌水定额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不同,其中当灌水定额为900 m3·hm-2时,SF和F较N提高2.82%~7.43%,S较N降低4.3%;当灌水定额为750 m3·hm-2时,SF和F均高于N,增幅为1.40%~6.87%。覆盖处理结合不同灌水定额可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其中SF处理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较N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6.7%、15.2%、12.8%和16.5%,F和S处理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较N处理分别提高6.3%~6.8%、4.7%~7.8%和8.6%~8.8%。覆盖处理结合不同灌水定额可提高食葵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其中SFH、SH、FH、SFM、FM处理分别较N处理增产25.9%、6.7%、10.4%、18.2%、15.2%,SM降低了3.1%,SFM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6.3%。综上所述,SFM处理在改善食葵土壤水热、增加土壤养分、提高食葵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故SFM种植模式是适宜于河西绿洲食葵种植的农业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NaN3诱变和盐碱胁迫对苜蓿愈伤组织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利用叠氮化钠(NaN3)诱变和盐碱(NaCl、NaHCO3、Na2CO3)胁迫处理“中苜1号”苜蓿愈伤组织,测定相关生长和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随着NaN3和盐碱浓度的增加,愈伤组织的存活率降低,在NaN3浓度为3.0 mmol·L-1(处理8 d),愈伤组织存活率为54.55%,此NaN3浓度和处理时间为NaN3诱变半致死浓度;在200 mmol·L-1盐碱浓度胁迫下(胁迫12 d),愈伤组织存活率低于5%,此盐碱浓度和胁迫时间为各盐碱致死浓度;除低浓度NaCl胁迫组外,随着NaN3和盐碱胁迫浓度的增加,愈伤组织生物量降低,NaN3降低范围为60.85%~81.88%,NaCl胁迫组降低了13.90%~65.63%,NaHCO3胁迫组降低了21.71%~67.37%,Na2CO3胁迫组降低了61.54%~73.20%,盐碱对愈伤组织生物量的影响为NaCl>NaHCO3>Na2CO3。经NaN3诱变和盐碱胁迫,愈伤组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MDA含量和电导率降低,NaN3、NaN3+NaCl、NaN3+Na2CO3、NaN3+ NaHCO3各处理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47.07%、53.57%、22.31%、47.69%,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了24.79%、162.86%、58.36%、109.54%,脯氨酸含量分别增加了47.78%、162.86%、80.00%、107.25%,MDA含量分别降低了2.35%、11.17%、3.64%、5.54%,相对电导率分别降低了15.13%、17.96%、16.79%、17.28%。NaN3诱变促进愈伤组织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和降低膜的透性。  相似文献   

12.
2009年引进俄罗斯科学家沙布林·彼得·阿尤舍耶维奇研制的艾米乐菌剂,在蔬菜上进行试验研究。喷施200倍液和300倍液后,白菜增产率为22.56%和48.17%;大葱增产26.7%和20%;胡萝卜增产16.7%和6.7%;萝卜增产9.23%和14.3%。在大白菜上喷施300倍液的较200倍液的增产效果好,增产113.5%。大葱上喷200倍液的较300倍液的增产33.5%;胡萝卜上增产149.3%。艾米乐菌剂确实是一种增产增收、无公害的生物制剂,可以在扎兰屯市进一步试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3.
在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马铃薯种植基地,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进行了有机改土生态肥配方筛选及对土壤性质和马铃薯经济效益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马铃薯产量的配方因素顺序为:马铃薯专用肥豆粕有机肥5406抗生菌肥聚乙烯醇;有机改土生态肥最佳配方为聚乙烯醇:马铃薯专用肥:豆粕有机肥:5406抗生菌肥=0.0124:0.7453:0.2050:0.0373。有机改土生态肥施用量与马铃薯产量间的肥料效应回归方程式为:y=40.91+3.9110x-0.3882x~2,经济效益最佳施肥量为2.40 t·hm~(-2),马铃薯理论产量为48.06 t·hm~(-2)。施用有机改土生态肥与传统化肥比较,土壤容重和pH降低5.30%和3.08%;总孔隙度和团聚体增加5.26%和11.75%;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增加3.26%、1.08%、1.25%和1.38%;真菌、细菌、放线菌和菌体总量增加6.28%、36.07%、21.94%和29.59%;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增加14.46%、5.64%和13.95%;马铃薯株高、茎粗和地上部分干重增加7.45%,14.93%和14.36%;块茎重、单株块茎重、产量和施肥利润增加5.13%、5.05%、3.80%和556.89元·hm~(-2)。在马铃薯种植田上施用有机改土生态肥,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提高了马铃薯产量和施肥利润。  相似文献   

14.
啶虫·杀虫环可湿性粉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甲醇+水+氨水为流动相,使用C18色谱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260nm波长下对试样中的啶虫脒和杀虫环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啶虫脒和杀虫环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1.000 0、0.999 8;标准偏差为0.029、0.106;变异系数为0.87%、0.42%;平均回收率为99.90%、99.99%。  相似文献   

15.
采用旋转包衣法研制出1%噻虫嗪·联苯菊酯颗粒剂。采用优选组合法对多种助剂进行筛选,确定最优配方为:噻虫嗪0.5%、联苯菊酯0.5%;木质素磺酸钠0.1%;着色剂0.1%;白炭黑0.8%;JPPC-02 1.4%;凯松0.004%;黄原胶0.002%;硅酸铝镁0.006%;水0.79%;河砂补至100%。田间药效试验表明,该颗粒剂对黄曲条跳甲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450和600g/hm~2有效成分的用量下,药后15d对成虫和幼虫的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显示出较强的应用前景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甲醇+水为流动相,使用以2ZORBAX SB-C18为固定相的不锈铜柱和紫外可变波长检测器,在250nm波长下对氰氟草酯及其衍生物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分析方法的氰氟草酯及其衍生物的线性相关系数均为1;标准偏差分别为0.08%和0.05%;变异系数分别为0.74%和0.2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1%和99.3%。  相似文献   

17.
天水种植业结构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析天水农业种植现状及气候变化特征,建立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模型,设计建立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方案。依据调整方案,在粮食作物中,渭北区、关山区马铃薯种植比例提高较大,较规划前分别提高了15.6%和40.7%,河谷区提高8.7%;经济作物中,渭北区中药材增幅较大,为45.7%,河谷区、关山区油料作物增幅较大,河谷区冬油菜增加47.5%,关山区胡麻增加22.7%;其它作物中,辣椒干在渭北区增幅较大,为28.6%,蔬菜、瓜果在河谷区增幅较大,分别为61%和28.6%;林果类中,渭北区桃、杏增幅较大,为24.1%和33.3%,河谷区葡萄增幅40%,关山区杏增加12.5%。主要作物总产值将在现状基础上增加10%。  相似文献   

18.
硝磺·莠去津550克/升悬浮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乙腈+0.05%H3PO4为流动相,使用ZORBAX80魡Extend-C18色谱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222nm波长下对硝磺草酮和莠去津进行同柱分离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得硝磺草酮、莠去津的线性相关系数为1.0000、0.9998;标准偏差为0.05、0.14;变异系数为1.05%、0.30%;平均回收率为99.8%、100.0%。  相似文献   

19.
唑草酮20%微囊悬浮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甲醇+乙腈+磷酸溶液为流动相,使用以ODS、5μm为填料的不锈钢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243nm波长下对唑草酮20%微囊悬浮剂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9;标准偏差为0.11;变异系数为0.54%;平均回收率为99.2%。  相似文献   

20.
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药剂筛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目前市场上供应的 7种农药 ,在田间分别防治稻纵卷叶螟低龄期和高龄期幼虫。试验结果表明 :防治稻纵卷叶螟低龄期幼虫 ,以5%锐劲特悬浮剂50ml/667m2效果最佳 ,药后3d防效达100% ,药后10d防效仍维持在85.29% ,校正防效为86.11%。 75%乙酰甲胺磷可湿性粉剂50g/667m2 、40%毒死蜱乳油60ml/667m2 、78%精虫杀手可湿性粉剂均表现出较高速效性 ,药后 3d校正防效分别达96.56%、96.15%和92.73% ;防治稻纵卷叶螟高龄期幼虫 ,以75%乙酰甲胺磷可湿性粉剂药效最好 ,药后 3d防效和校正防效分别为88.9%和89.81%,其次为35%纵卷清可湿性粉剂80g/667m2和5%锐劲特悬浮剂50ml/667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