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2年资料显示,世界约有25%的谷物不同程度地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而对饲料危害最严重的有黄曲霉菌、镰刀菌和青霉菌3种。其中,黄曲霉菌产生的毒素主要侵害肝,而对家畜繁殖性能产生影响的主要是镰刀菌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又称F-2毒素,是对人类和动物危害大的真菌毒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玉米赤霉烯酮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对玉米赤霉烯酮的理化性质、毒害作用、作用机制以及检测方法和脱毒技术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3.
玉米赤霉烯酮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A),又称F-2毒素,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雌激素类真菌毒素。产生玉米赤霉烯酮最常见的是禾谷镰刀菌,此外还有三线镰刀菌、木贼镰刀菌、雪腐镰刀菌、粉红镰刀菌等。它广泛存在于霉变的玉米、高梁、小麦等谷类作物和奶类品中,具有很强的生殖毒性和致畸作用,  相似文献   

4.
玉米赤霉烯酮是霉菌毒素之一,主要由镰刀菌产生,已被证明会影响动物的繁殖能力。赤霉烯酮检测方法、防治措施和脱毒技术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霉菌毒素的分类、玉米赤霉烯酮对畜禽健康及产品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对消费者造成的安全隐患,并对其检测方法、防治措施和脱毒技术进行概括,为解决霉菌污染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的污染现状及脱毒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玉米赤霉烯酮(ZEA)是由镰刀菌等真菌产生的一类具有类雌激素作用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强烈的生殖毒性和致畸、致癌作用.它不仅影响饲料食品安全,而且可以通过食物链在人体或动物体中蓄积,进而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目前由于物理和化学去毒方法存在种种应用缺陷,玉米赤霉烯酮生物降解法成为安全、高效且环保的解毒方法而备受关注.本文就国内外玉米赤霉烯酮生物降解的研究作一综述,同时对生物降解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养殖户普遍反映:母猪外阴红肿脱出、假发情或不发情,产仔率低、死胎、流产、仔猪出生体质量偏低,并且八字腿小猪较多,严重时可见排出钙化胎衣;小公猪包皮肿大甚至有积液,病死仔猪剖检可见全身淋巴结出血坏死,肠道充气,肠壁变薄、肠黏膜坏死脱落,肾脏有出血点,脑膜出血等,笔者通过56个规模猪场的6万多头存栏猪的调查,均或多或少会发现以上临床症状,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采食霉变饲料所致,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是引起饲料霉变的罪魁祸首之一,给规模化养殖场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笔者以玉米赤霉烯酮对养猪业的危害及综合防控措施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玉米赤霉烯酮是饲料中常见的霉菌毒素,具有生殖系统毒性,对养殖业造成威胁。研究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脱毒技术对提高动物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对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脱毒技术方面进行综述,重点阐述目前饲料的生物脱毒技术研究进展,并探讨玉米赤霉烯酮脱毒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危害和脱毒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是一种具有类雌激素活性的霉菌毒素,有较强毒性,给畜牧生产及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本文对ZEN的生殖毒性、免疫毒性、肝肾毒性及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以及ZEN脱毒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玉米赤霉烯酮毒害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赤霉烯酮是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饲料及饲料原料中.作为一种内酯类化合物,它具有类雌激素作用,能够产生肝毒性、免疫毒性、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给养殖业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合理的存储方式可以减轻玉米赤霉烯酮发生的机率.对玉米赤霉烯酮的研究不仅限于其毒害作用,有关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将会给饲料生产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又称F-2毒素,是一种主要从患有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由镰刀菌产生、具有类雌激素样作用的真菌毒素。ZEA理化性质较为稳定,难以降解,危害严重。文章就ZEA的理化性质、污染情况及ZEA的免疫毒性、细胞毒性、生殖毒性、遗传毒性及肝脏和肾脏毒性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玉米赤霉烯酮毒性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特殊毒性的生物毒素,具有类雌激素样作用,能引起动物流产、死胎、返情等生殖机能异常,还可以导致生长下降、免疫抑制、不育、畸形等.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来揭示玉米赤霉烯酮损害机体的机制.它主要通过影响机体的生殖性能,引起细胞凋亡、致畸、损伤DNA、氧化损害、影响免疫机能等机制,来影响动物与人类的健康.文章主要针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机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具有雌激素样生物活性的真菌毒素。主要影响动物繁殖机能,导致动物繁殖机能紊乱。最近研究表明,玉米赤霉烯酮还具有免疫毒性、肝毒性、遗传毒性,对肿瘤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广泛污染粮谷类作物的真菌毒素,对多种动物和人都会产生毒害。目前的检测方法有薄层色谱法(TLC)、液相色谱法(LC)、气相色谱法(GS)和免疫学检测法等。作者现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试验建立了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荧光定量检测方法。结果表明:玉米赤霉烯酮在0.1~1.6 m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0。以配合饲料、浓缩饲料、预混料为添加基质,其回收率在80%~120%,检出限为0.1 mg/L。该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单、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6.
饲料中霉菌及霉菌毒素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生物学检测法、薄层色谱法(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免疫学检测方法、气相色谱法、微生物检则方法等。本文对各检测方法优缺点进行了综述,简要描述了目前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产生的类雌激素样真菌毒素。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真菌毒素如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真菌毒素,对动物具有生殖毒性、免疫毒性、细胞毒性、遗传毒性,并有促癌作用,还能引起机体的氧化应激。玉米赤霉烯酮广泛存在于饲料和谷物中,能引起动物慢性中毒、机能异常甚至死亡,对畜牧养殖业危害严重。介绍了玉米赤霉烯酮所致的氧化应激作用及其机制,以期为阐明该作用机制涉及的信号转导通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0.
玉米赤霉烯酮(ZEN)是一种类雌激素真菌毒素,动物食入后可以对机体产生生殖毒性、遗传毒性和免疫毒性等多种毒性作用,尤其以生殖毒性为主。对雄性动物和雌性动物产生不同的生殖系统破坏作用。大量资料表明,中药的有效成分藏红花、番茄红素、原花青素、水飞蓟素和虎杖苷等可降低其毒性,缓解其毒性作用。论文通过对玉米赤霉烯酮毒性作用及中药有效成分缓解其毒性损伤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为畜禽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病致病机制研究及其综合防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