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生态育种的理论与实践(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家垦58S的温光反应特性及其遗传特点,长江流域对实用籼型光温敏偿育系的要求,利用我国丰富的光温资源,提出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生态育种法,已选育出一批较为实用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并发现光温敏核不育再生复育两用系新类型。  相似文献   

2.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研究及利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邱振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228-5230,5243
概述了国内外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研究及利用进展。主要介绍了影响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不同因素及不育性遗传研究进展,综述了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策略、选育成果及利用情况,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水稻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性与早熟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不同来源的典型籼稻光温敏不育系和不同生态类型的常规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其光温敏核不育性遗传规律及其与生育期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生态类型的常规籼稻品种均能恢复光温敏不育系的育性;(2)不同来源的光温敏不育基因在可恢程度上有明显差异;(3)不同来源的光温敏核不育基因均能在不同生态类型的有常规籼稻品种遗传背景中表达;(4)育性遗传与生育期遗传是完全独立的,以迟熟、强感光的晚稻常规品种为不育基因受体亲本,也能选育到早熟的完全不育株;(5)在与早、中稻常规籼稻品种杂交时,早熟性遗传表现为超显性、完全显性或部分显性,但在与感光性强的晚稻品种杂交时,母本不育系的生育期对杂种生育期有较大的影响。对光温敏不育系可恢性较差的遗传机制以及早熟、优质实用光温敏不育系的选育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短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发现拓宽了两系核不育系种质资源,可促进杂交水稻的发展。本研究介绍了短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遗传及其QTL定位,并阐述了其育种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根据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农垦88S的温光反应特性及其遗传特点,长江流域对实用籼型光温散核不育系的要求,利用我国丰富的光温资源,提出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生态育种法,已选育出一批较为实用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并发现光温敏核不育再生复育(MSRF)两用系新类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光温敏核不育水稻低温耐受度的影响因素,为选育不育性稳定的光温敏核不育水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籼S、N28S、安农S、培矮64S、N9S、N2S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对处于育性敏感期的各不育系分别进行持续3、7、10 d的21和23℃低温处理,通过调查花粉育性来研究各不育系对短期低温的耐受度差异.[结果]各不育系对低温耐受程度的强弱次序为:籼S、N28S>安农S>培矮64S> N9S、N2S.其中无花粉型不育系籼S、N28S、安农S低温处理3d时花粉均为不育;持续7d时,除安农S出现可育花粉外,籼S、N28S花粉育性均为0;持续10 d时,安农S的花粉可育率高于持续7d的处理,并且籼S和N28S转为可育;典败型不育系培矮64S、N9S、N2S经过持续3、7、10 d的低温处理,除培矮64S经23℃低温处理3d的花粉不育外,其他均出现可育花粉,且花粉的可育程度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和低温强度的加大而增强.[结论]光温敏核不育系对短期低温的耐受度除与不育临界温度有关外,还可能与花粉败育方式有关,低不育临界温度的无花粉型不育系的不育性较稳定.在实用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选育过程中,可多关注低不育临界温度的无花粉型不育系选育.  相似文献   

7.
针对北方光温生态条件和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表达特点 ,提出了在北方气候条件下的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的人工种择压设置的原理与方法 ,并介绍了在一定人工选择压下的实际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8.
浅谈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上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考虑其实用性,提出了实用性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策略。  相似文献   

9.
P88S是以湖南农业大学选育的高温敏核不育系8015S为母本与培矮64S杂交,通过3年6代双向选择(在长沙长日低温条件下选不育,在海南短日低温下选可育)方法选育而成的.该不育系株型紧凑,不易倒伏,育性稳定,杂交后代组合产量高、米质优、抗逆性好;琼香-1S是利用外国优质旱稻资源而选育出来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具有育性好、分蘖力强、杂种后代米质优的特点.研究表明P88S、琼香-1S在海南三亚的不育时间超过150天,3月底转为不育,10月底至11月初转为可育.  相似文献   

10.
不同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对低温耐受度的差异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光温敏核不育水稻低温耐受度的影响因素,为选育不育性稳定的光温敏核不育水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籼S、N28S、安农S、培矮64S、N9S、N2S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对处于育性敏感期的各不育系分别进行持续3、7、10 d 的21和23 ℃低温处理,通过调查花粉育性来研究各不育系对短期低温的耐受度差异。【结果】各不育系对低温耐受程度的强弱次序为:籼S、N28S>安农S>培矮64S>N9S、N2S。其中无花粉型不育系籼S、N28S、安农S低温处理3 d时花粉均为不育;持续7 d时,除安农S出现可育花粉外,籼S、N28S花粉育性均为0;持续10 d时,安农S的花粉可育率高于持续7 d的处理,并且籼S和N28S转为可育;典败型不育系培矮64S、N9S、N2S经过持续3、7、10 d的低温处理,除培矮64S经23 ℃低温处理3 d的花粉不育外,其他均出现可育花粉,且花粉的可育程度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和低温强度的加大而增强。【结论】光温敏核不育系对短期低温的耐受度除与不育临界温度有关外,还可能与花粉败育方式有关,低不育临界温度的无花粉型不育系的不育性较稳定。在实用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选育过程中,可多关注低不育临界温度的无花粉型不育系选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