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正国 《四川蚕业》2009,37(3):9-11
<正>桑树品种是蚕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培育和栽培桑树可以显著提高产叶量和增加养蚕收益。四川栽桑立地条件大多较差,桑树生长所需水分主要靠天降水供给,对所栽桑品种的抗逆性和叶质有较  相似文献   

2.
为了促进蚕桑产业的发展,提高广大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进一步促使广大蚕农栽良桑、养肥蚕、卖好茧,增加自己的收入,重庆江津市支坪街道办事处决定从2005年起,开展评选“栽桑养蚕状元”和“栽桑养蚕能手”活动。重庆江津市支坪街道办事处地处綦河流域,地势多属浅丘,溪涧交错,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特别适宜于栽桑养蚕,广大群众也有栽桑养蚕的习惯。前些年由于多种原因,养蚕业效益发挥不大。针对这一现状,办事处从2005年开始,在6个重点村开展了栽桑养蚕的实用技术培训,开展了良种桑树的嫁接,推广优质蚕种,实施“方格蔟”养蚕,提高了广大群众栽…  相似文献   

3.
<正> 桑树是养蚕重要的物质基础。我国是最早栽桑养蚕的国家,在长达数千年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劳动人民首创并发展了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在桑树病虫害防治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蚕业的稳步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70年代,“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确定为中国的值保方针以来,桑园也开始实行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PM)。在广大蚕桑科技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下,蚕桑综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内涵已从单一技术  相似文献   

4.
世界丝绸在中国,中国丝绸原料优势在四川,我省天府之国,栽桑养蚕,得天独厚。一是多属盆周山区,大部份是丘陵、半山区和山区,大量的梯形田土具有发展“四边桑”的巨大潜力,大量潮地具有发展大行桑的潜力大量的山地具有发展小桑园,间作桑园和成片桑园的潜力;二是四川的水、热、气、光的优势对栽桑养蚕相当适宜,特别是桑树生长周期长,决定了四季蚕基本均等的布局;三是农村经济落后,剩余劳力  相似文献   

5.
在栽桑方面,有一些有保守思想的人认为,桑树是多年生植物,必须“三年腰头(留拳),五年成林”。也有的说,桑园亩产超过1500斤,对养蚕没有保障。这些说法,都被几年来群众栽桑的创造性经验否定了。各地出现当年栽桑当年养蚕的事例,亩产万斤桑,全年产茧300斤到1000斤等事例,都说明桑树与其他作物一样,同样可以快速丰产。丰产的关键是  相似文献   

6.
<正> 我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素有“丝绸之乡”之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县政府在振兴农村经济、发展商品生产中,坚持“以粮食生产奠基,畜牧业开路,蚕、果为骨干,加工业配套”综合开发农业的路子,把栽桑养蚕作为一大产业来抓。特别是通过组织发动农户发展庭院经济,以办小桑园为重点,大兴家庭“五小”经济,大立家庭“十大”产业,推动了蚕桑生产的发展。全县桑树已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 踏进水江镇中桥管理处的辖区,你就进入栽桑养蚕的浓烈气氛中。随处可见“要想富,栽桑树”、“要发财,快养蚕”等标语。众多的群众起的起桑苗,运的运桑苗,栽的栽桑苗,甚至可以看见争抢桑苗的动人场面。一行行,一排排、一片片的密植桑园,正在他们的辛勤劳动中扩展。水江镇中桥管理处从10月4日以来,短短4、5天时间已栽桑800余亩,完成原计划的  相似文献   

8.
《四川蚕业》2017,(3):48-50
<正>四川蚕桑产区在长期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栽桑方式:"育实生苗,栽实生桑,芽接改良,冬季重修,无拳式养型,采片叶养蚕。"采用这种方式所栽桑树根系发达、采叶和修剪对桑树损伤小,较好地解决了四川蚕区桑树"栽得活、长得好、管得久"的问题,在行业界备受推崇,直到现在仍是川内主推的栽桑技术。但随着蚕桑产业发展形势的变  相似文献   

9.
正1开县桑树资源的基本情况我国是栽桑养蚕的发源地,在开县也有上千年的历史。历来桑叶只是作为蚕的饲料,在21世纪以前,栽桑只为养蚕,远没有发挥桑树应有的优势。随着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养蚕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显示出它的局限性,比较效益逐步下降,所以栽桑作为养蚕的产业也正在逐年下滑。开县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养蚕的历史最高峰,年养蚕达到7.5万张,逐步下滑到  相似文献   

10.
<正> 栽桑是为了采叶养蚕,桑叶又是桑树最主要的同化器官,采叶必然影响桑树生长。所以合理采叶,“采养结合”是保证桑树持续旺盛生长和保证蚕桑生产稳步地向前发展的重要环节。各蚕丝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这一问题都十分重视,如日本是实行全年多次养蚕,但对桑叶  相似文献   

11.
<正> 四川省是全国最大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重点蚕丝产区,但是多年来与江苏、浙江、山东等省相比,由于规模分散,栽桑养蚕技术难于贯彻落实,造成桑树产叶量低,养蚕单产低,蚕茧质量差,蚕业基础不稳,严重制约了四川蚕业的发展。 四川省蚕业生产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取决于桑树基础建设水平的高低和生产优质蚕茧的技术水平,桑树基础不稳定,没有一定的规模,没有一的效益,将阻碍四川蚕业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桑树栽培模式是第一年栽桑基本上不养蚕,或养少量的蚕,亩产发种不足0.5张,第二年春伐,晚秋蚕开始投产.为缩短桑树投产期限,实现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收益,亩产蚕茧过百斤的目标,笔者在金星村通过多年的栽桑实际,摸索出一套桑树当年亩产百斤的栽培模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桑叶是养蚕的物质基础。桑树栽培的任务主要是提高单株和单位面积的桑叶产量和质量,提高栽桑土地的经济效益并实现集约化经营。但种好桑树如果不懂得采、运、贮或处理不当,必将事倍功半或前功尽弃,达不到提高整体效益的目的。我区有的农户养蚕单产较低,很多与桑叶的采摘、运输、贮藏、保鲜等处理不当有直接关系。我区目前已普遍推广“沙二×伦教109”杂  相似文献   

14.
《四川蚕业》2015,(3):39-40
<正>桑树属多年生植物,传统的育苗、栽桑方式时间长,环节多,已不能适应现代蚕桑生产。采用桑树肥团育苗,一步建园技术,当年育苗、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嫁接,实现节约土地、节约桑种、快速建园、提早投产的目的。大竹县地处四川的东部,近年我县新建桑园多采用该项技术。现将桑树肥团育苗,一步建园技术简介于后,供同行参考。1肥团育小苗1.1苗床地准备选择水源方便、通风向阳、管理方便的砂壤土作为苗床地。按宽4.5尺(1.5m)开厢,长度  相似文献   

15.
<正> 陈保族系万县市龙宝区让渡镇石仁村人。他早年参加公安部队,近年退伍还乡后,酷爱蚕桑事业。他家系丘陵地带,很少人栽桑养蚕,是全区的蚕桑新区。他家有6口人,耕地面积8.64亩。从1991年起开始开荒育苗栽桑,当前在党和政府提出:“调整生产结构,多种经营,勤劳致富”方针指引下,他以农为主,利用瘦薄地、田园四边和开垦荒坡隙地种桑养蚕。他家现有桑树1.6万余株,“小桑园”7亩,良种桑占80%。1991年养蚕3张,收入达1000余元,从而坚定了他积极发展蚕桑生产信心。他认定:“养蚕投资小,时间短,见效快,茧价合理,国家全额收“是”短、平、快”致富的好项目,因此,他积极发展栽桑养蚕。今年养蚕15张,总产茧467公斤,在特大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6.
浙江富阳县东洲公社春江大队,在1963年冬天种植的106亩新桑园,到1964年就采叶养蚕,1965年共采桑叶61,054斤,养80张蚕种,平均亩产桑叶576斤。其中有23亩丰产桑园,平均亩产桑叶1,120斤,创造了富阳县历史上最高的纪录,为全县树立了“当年栽桑,当年养蚕”的典范。该大队新桑园快速丰产经验如下: 一、组织蚕桑专业队,加强培育管理:过去该队曾多次栽桑,但是都没有成林。1963年吸取了过去失败的教训,决定以大队为单位,由15名有栽桑经验的老农组成蚕桑专业队,常年从事培桑工作。而各生产队按照桑园面积的多少,负担劳力、成本和肥料,实行统一培桑,联合经营,分桑叶到队,归生产队养蚕的办法。专业队在桑园内搭草房设立了管理所,固定了二名管理员,日夜看管桑树,避免了人畜损害。桑树生长很快,二年的桑树已养成二个支干,平均每株桑树有桑条8.6根,每株桑树的总条长达1,415厘米,平均条长165厘米,到秋叶没有采摘以前,已是桑蔭满园。  相似文献   

17.
“适合多批次养蚕的桑树高效剪伐技术”是在四川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集成的1项实用技术,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四川蚕桑创新团队联合研究和推广.通过“冬季重剪+夏伐式修剪”相结合的桑树剪伐形式,实现桑树周年高产供叶、树势强壮等目标,将四川省每年养蚕4-5批次养蚕增加到6-8...  相似文献   

18.
<正> “谁说栽桑养蚕搞不得,那是他自己没入门。”养蚕大户、现已是大竹县妈妈乡蚕桑办公室主任的李立国是这样做的。 憨厚朴实的李立国原来只是五仓乡长远村一名普通农民。几年前,他开始试着养蚕,由于他勤于钻研,吃苦耐劳,很快便掌握了栽桑养蚕的实用技术。1991年至1993年,他每年养蚕收入都在2500元以上,并被招为乡上的蚕桑技术员。尝到了甜头的李立国没有就此满足,他要让桑树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来。无奈全家  相似文献   

19.
桑树是养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为了适应目前蚕桑生产发展的形势,各地正在进行大育苗,大栽桑,把四川建设成全国的重点蚕桑基地.俗云:三分种,七分管,管理是夺取桑叶丰产的关键环节。由于桑树害虫危害,使桑叶减产,质量下降,树体衰败,甚至死亡。近年来,由于各地对桑树害虫防治重视不够,或防治方法不当,桑树害虫危害造成的损失,已给蚕桑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切时加强对桑  相似文献   

20.
<正> 阆中县柏桠镇蚕桑辅导员赵国清同志,全家6口人,共承包耕地4.8亩,其中:地有3亩。他带头栽桑养蚕,模清蚕桑生产规律和科学技术。从1983年起,他利用一,二台地,以3×20尺,2×15尺,2×8尺,3×5尺四种不同株行距进行成片栽桑,并将所有“四边”全部栽满了桑树,共有桑树1210余株,全家人平200株,由于他懂桑树栽培技术,还从外地引进了10多个优良桑品种栽植,加强科学管理,季季施肥,经常观察防治虫害,桑树长势壮,树型好,单株产叶量和养蚕经济效益高,给群众做出了示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