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大鲵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桑叶提取物对其免疫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100尾健康状态良好、体质量为(45.20±0.25)g的大鲵,设置饲料中桑叶提取物含量分别为0 g/kg、4 g/kg、8 g/kg和12 g/kg的饲喂处理组4个,未添加桑叶提取物组为对照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喂大鲵5尾,经饲养10周后测定大鲵的免疫指标。结果表明,8 g/kg桑叶提取物组大鲵补体C4含量与4和12 g/kg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28.32%(P0.05);8 g/kg处理组免疫球蛋白M含量亦与4和12 g/kg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较对照组显著提高53.50%(P0.05);8 g/kg处理组免疫球蛋白G含量比对照组、4和12 g/kg组分别显著提高26.55%、19.79%和17.97%(P0.05),而后三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桑叶提取物对大鲵补体C3、免疫球蛋白A含量及溶菌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在大鲵日粮中添加桑叶提取物有提高免疫力的功能,且最适添加量为8 g/kg。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新鲜鲢鱼肉对不同规格大鲵生长的影响,于2010年4月到2010年5月采用饲喂鲢鱼肉对两种不同规格的大鲵苗种进行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经过一个月的饲养,两种规格的大鲵苗种增重明显,大规格苗种增重更快,大规格体重增加到(304.49+29.54)g、小规格增加到(66.3+10.30)g,增重率大规格为13 1%,小规...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鲵皮肤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立新  郑尧  艾闽  刘宏社  杨辉  张莹莹 《淡水渔业》2011,41(1):92-95,91
采用常规方法对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皮肤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灰分、氨基酸以及Ca、P、Zn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新鲜大鲵皮肤水分含量为77.84%,粗蛋白含量25.45%,粗脂肪含量1.23%,灰分含量0.82%;矿质元素中Ca含量101.20 μg/g、P含量730μg/g、Z...  相似文献   

4.
大鲵水霉病中草药治疗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几种常见中草药对大鲵水霉病的治疗效果,对患水霉病大鲵进行了中草药治疗。结果显示:大黄和五倍子药液对水霉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大黄浓度为0.4 g/L,即用量为大黄干品400 g/m3水体时,对水霉菌有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大鲵引进与地下室人工养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1月山东省成功引进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开晨了大鲵地下室人工养殖试验.其结果表明:放养1 100尾,平均体重5.43 g、体长8.5 cm,经过2年饲养,平均体重1.146 kg、平均体长50.12 cm,成活率98.7%,总重1 244.6 kg,最大个体为2.3 kg.大鲵在海拔108m地区人工养殖的成功,对野生种群修复、保护及开发将起到积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华 《淡水渔业》2013,(2):71-74
为了开发和利用大鲵皮胶原蛋白,在低温4℃条件下使用酶解工艺提取养殖大鲵皮中的胶原蛋白,并研究了其组成和部分生化性质。结果表明:大鲵皮羟脯氨酸含量为22.3 mg/g,胶原蛋白提取率为26.7%(湿重),其中水分、粗灰分、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分别为6.75%、0.62%、0.38%和92.10%,含有成人六种必需氨基酸和儿童必需氨基酸两种,亚氨基酸含量为171残基/1 000残基数,脯氨酸羟基化比例为51.5%。紫外吸收显示大鲵皮胶原蛋白的强吸收峰在230 nm附近,根据SDS-PAGE分析,含有两种不同的α链(α1和α2),初步确认提取得到的大鲵皮胶原蛋白是Ⅰ型胶原蛋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大鲵苗种价格较高,从事大鲵繁殖的利润空间较大,因此越来越多的大鲵养殖场尝试进行大鲵的人工繁殖.要做好大鲵人工繁殖工作,亲本培育是所有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如何区分大鲵亲本的性别并进行针对性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另外,对于参繁大鲵需要有合理的性比搭配,并且在注射催产剂时雌雄亲本的注射剂量和次数也各不相同.因此如果不能准确地判断大鲵亲本的性别将会严重影响繁殖工作的进展,进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仅从目前关于大鲵研究报道的情况看,对幼鲵阶段和成鲵的非繁殖期进行大鲵的雌雄性别鉴别是一个公认的难题,而对于接近繁殖期的亲鲵,目前,多从以下七个方面区分大鲵性别: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随着大鲵养殖高密度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大鲵人工养殖年限的延长,大鲵病毒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现上升趋势,给大鲵养殖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如大鲵虹彩病毒病、大鲵蛙病毒病等,由于大鲵病毒病目前无有效的药物治疗,也没有预防病毒病的相应有效疫苗制剂,所以给大鲵的人工集约化养殖带来的危害和损失非常大。本文主要介绍大鲵病毒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和实践中对大鲵病毒病的防控体会,希望给广大大鲵养殖者带来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研究复合益生菌对幼鲵生长及免疫指标的影响。随机选取体质健康、体重100g/尾左右的2龄幼鲵,分别添加占基础饵料重量0.20%、0.40%、0.60%的配比复合益生菌进行拌料投喂试验,并设置空白对照组,每组设置三个重复组,共12组,试验期180d。试验结束时测定各组大鲵的生长及摄食指标、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血清抗氧化酶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显示三个试验组大鲵终末体重、平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指标数据说明以复合益生菌拌料投喂有利于大鲵的生长;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大鲵血液中的总蛋白(TP)及白蛋白(ALB)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低剂量组;试验组大鲵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均高于对照组,这显示出复合益生菌拌料投喂对大鲵的非特异性免疫有促进作用;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大鲵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及低剂量组。结果表明,复合益生菌(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添加日常饵料重量0.40%、0.60%的配比中剂量、高剂量组不仅能促进大鲵的生长发育,同时还能促进大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从而增强体质,提升疾病抵抗力。  相似文献   

10.
周晓华  郝向举 《中国水产》2012,440(7):14-16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珍稀的两栖动物.1988年我国将大鲵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其经营利用实行特许管制.随着大鲵驯养繁殖工作的发展,大鲵人工繁殖与饲养技术的成熟,在陕西、贵州、湖北等大鲵产地出现了千家万户发展大鲵养殖的现象.对此,我们赴湖北恩施,对大鲵养殖主产区宣恩县、咸丰县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1.
笔者1997年7月18日~1998年7月18日在广州进行常温常态大鲵人工养殖试验,所用饵料包括小鱼虾、鸡内脏、猪肉、猪肠。经过一年的养殖,大鲵群体增重8.00kg,尾均增重216.2g,增重率最高月份为11月-1月,5月-9月有减重现象。大鲵在水温10.8℃-29.1℃对各种饵料均有摄食,其生长速度与水温、放养密度有关系。本文是试验的初报。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用大鲵试验用动物为广州市渔政野生动物保护站下达我单位进行救护的大鲵37尾,产地不详,规格为0.12—1.23kg,平均尾重0.37kg。2养殖试验场所广州市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番昌市钟村…  相似文献   

12.
苏剑波  李川 《河北渔业》2012,(11):55-57
随着大鲵养殖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病害也伴随而来,成为大鲵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本文从技术员的角度通过分析引起大鲵疾病的原因以及病原的传播途径,总结了大鲵疾病有效的、简易的诊断方法以及常用的给药方式,以其为大鲵养殖户提供参考,促进大鲵养殖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大鲵资源保护及管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鲵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重点保护的濒危物种。陕西南部的秦岭、巴山、米仓山地区是野生大鲵的重点分布区,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资源依然丰富;1990年前后人为的滥捕滥杀给大鲵资源造成严重破坏;2000年前后开始的大鲵人工驯养繁殖取得成功,使大鲵存活量有了一定的增加。总结了近20年陕西大鲵资源保护管理的经验教训,探讨大鲵资源保护管理的思路和措施。建议对群众的驯养繁殖大鲵行为因势利导,加强监管,积极探索开发性保护之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大鲵人工养殖的迅速发展,病害发生日渐严重,已成为大鲵升级养殖的瓶颈,自2010年在陕西汉中、四川绵阳等地发生了大面积的大鲵感染蛙病毒事件,给大鲵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现将大鲵感染蛙病毒的病理特征及预防措施分析、归纳和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一、大鲵感染蛙病毒的特征大鲵感染蛙病毒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大鲵摄食量减少,食欲降低甚至完全没有食欲,某些患病大鲵还发生吐食的情况,体表分泌大量的黏液,活动减少,躺卧在池底,并在患病后的5~10天内死亡。感染蛙  相似文献   

15.
<正>娃娃鱼学名大鲵,属大型两栖类珍稀动物。全世界现存大鲵仅3种,除中国大鲵之外,还有日本大鲵、美国隐鳃大鲵。我国大鲵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下游支流的山溪中,遍及山西、陕西、湖南、湖北、安徽、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娃娃鱼在食用、药用、观赏、科研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由于不法分子大量非法捕捉贩卖和天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大鲵野生资源锐减。近年来,随着大鲵人工繁育技术的攻克,大鲵人工养殖成为可能。同时,为支持大鲵人工  相似文献   

16.
大鲵驯养繁殖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规范大鲵驯养繁殖生产,促进陕西省大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大鲵生产、管理技术水平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促进大鲵生产社会化和管理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促进渔业增效、渔农增收.笔者在经过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照我省目前大鲵养殖生产实践,就大鲵驯养繁殖场建设的环境条件、仿生态及工厂化养殖设施、亲鲵培育、繁殖、后备亲鲵的选择、亲鲵的驯化和幼鲵的驯食、大鲵养殖技术、疫病防治与管理、引种与运输等技术进行了总结,起草了大鲵驯养繁殖生产技术陕西省地方标准.旨在推进大鲵驯养繁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促进大鲵驯养繁殖新技术和新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从而促进技术进步,促进大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标准中关键性生产技术归纳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曾是大鲵的广泛分布地,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栖息地的生态遭到破坏,野生大鲵资源量锐减。进行产业化的养殖,扩大大鲵种群数量,才能有效地保护和开发这一资源。陕西省是目前国内大鲵增殖保护走在前列的省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通过对贵州与陕西两省大鲵主要分布区的地理地貌、温度、降水量及无霜期等条件的对比,比较大鲵生长的生态条件,探讨贵州省大鲵养殖产业化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汪锇铭 《内陆水产》2000,25(5):39-40
诱发大鲵吐食的因素较为复杂 ,特别是在人工养殖条件下 ,大鲵吐食行为时常发生。生产实践证明 :大鲵吐食如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便可形成习惯性 ,这样不仅浪费饵料 ,污染水质 ,更为严重的是可导致大鲵食欲不振、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身体消瘦虚弱 ,还易感染其它疾病 ,如大鲵亲本发生吐食行为时 ,可延缓大鲵性腺的成熟而直接影响受精率和孵化率。因此 ,在人工养殖大鲵过程中 ,应及时预防大鲵吐食的发生 ,现将诱发大鲵吐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分别介绍如下 ,以供参考。1诱发大鲵吐食的因素1.1环境因素1.1.1水质的影响自然界中大鲵常生活…  相似文献   

19.
许峻旗  谢建平  王志坚 《水产学报》2022,46(11):2186-2195
为了分析自然环境中病死大鲵和健康大鲵皮肤及水样的微生物区系差异,实验通过高通量16S r DNA的V4~V5区测序,对皮肤微生物区系进行差异分析,探讨大鲵在患病前后微生物区系的变化。健康大鲵和病死大鲵生活水样以及皮肤菌群的多样性、结构和功能存在显著差异。各样品序列标签(Tag)数量平均为97 150条,测序平均长度为400 bp,操作分类单元(OTUs)数据显示,健康大鲵生活水样和皮肤的微生物丰度远远高于病死大鲵。在健康大鲵生活水样中的优势菌群为砷氧化菌属,而当大鲵病死后,其生活水样的优势菌群变为金黄杆菌属。同样,在病死大鲵皮肤样本中金黄杆菌属、丛毛单胞菌属、伯克氏菌目的微生物菌群丰度显著升高,而砷氧化菌属、微小杆菌属、莱比托泉动性球菌等微生物菌群丰度显著下降。同时,病死大鲵皮肤表面有大量溃疡并伴有菌毛,具有典型的伯克氏菌属感染症状。研究表明,大鲵患病死亡前后皮肤微生物区系差异明显,人兽共患病菌伯克氏菌属可能是通过水媒传播感染自然环境下的大鲵并导致死亡的主要病原菌,为科学养殖大鲵、保护野生大鲵以及开发益生菌改善大鲵养殖环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大鲵学名Andrias davidianus(Blnchard),俗称娃娃鱼。是中国的特产,故又称中国大鲵,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在食用、药用、观赏用以及科研方面有极重要的价值。但是大鲵的繁殖盛期难以掌握,报道甚少。本试验的目的是想探索大鲵的繁殖盛期,为合理开发利用大鲵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