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植物新品种保护与创新工作的对策与建议,以及保护植物遗传资源安全的重要性等。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科院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4月23日,我国正式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成为其第39个成员国,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启动实施,使我国植物新品种的产权保护迈人了法制轨道.<条例>实施的3年多来,我院也开展了一些工作,但仍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分析了我院新品种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院植物新品种保护管理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宁夏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植物新品种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1997年3月24日,我国政府以国务院第213号令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同年10月开始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我国自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年申请数量已跃居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成员国前10名,位居第四位。因此有关人士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情况的基础上预测,我国条例实施后,到2010年,年申请保护的新品种数量将会达1000个左右。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福建省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日益完善,申请和授权数量大幅度增长,转化效率逐步提高。通过分析福建省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于1999年4月23日正式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2001年11月11日正式加入WTO。这意味着在WTO框架内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开始对我国生效,也意味着,作为我国知识产权组成部分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已纳入世界知识产权保护范围。了解和认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我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提高认识,增强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与现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回顾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发展历史,概述了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内容、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测试及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现状。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展望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1997年3月20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过两年筹备,于1999年4月23日,我国正式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成为其第39个成员国.同日,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正式启动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开始受理来自国内外的品种权申请.2000年7月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进一步明确规定,在我国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从而使我国农业领域的这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更加健全.目前,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红朝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9):1965-1966
在分析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植物品种权法应由立法机关以法律形式公布,扩大品种权的保护范围,做到植物新品种法、专利法和种子法之间的相互协调,品种保护与品种审定之间的相互协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之间的相互协调,从而加大司法保护的力度,提高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正>1997年3月20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1999年4月23日正式启动实施,并于同日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成为该联盟的第39个成员国,实施1978年文本,标志着中国在农业领域实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8  
一、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现状 植物新品种保护国外又称植物育种者权利,是植物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国家审批机关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据相关程序授予完成新品种选育的单位或者个人生产、销售、使用该品种繁殖材料的排他独占权.植物新品种权与专利权、著作权、商标专用权一样,同属于知识产权范畴.对植物新品种实施保护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农业科技进步需要的产物,也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1.
农业植物新品种对于区域现代种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引领性和战略性作用。通过对河北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统计分析,围绕战略规划制定、科研约束、税收优惠、补助补贴、实质性派生品种利益反哺、职务新品种权益处置以及品种权社会环境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玉米品种保护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可以维护育种者的合法权益,推动种子产业化和发展现代种业,进而促进农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通过分析中国玉米品种保护信息,掌握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在玉米(Zea mays L.)物种开展情况,并从知识产权角度了解中国玉米种业的现状。【方法】通过品种权公告等资料搜集、整理和校验,将玉米品种保护分为9种状态进行统计,最后汇总为一张表格代表了20年来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玉米品种信息。【结果】1999—2018年,植物新品种保护接受申请的玉米品种数为7 570个,获得授权的玉米品种数为3 609个,其中,申请的杂交种与自交系比例为1.33﹕1、授权的杂交种与自交系比例为1.88﹕1。截止到2018年年底,处于申请保护阶段的玉米品种数为3 060个,处于授权保护阶段的玉米品种数为2 448个,处于撤销申请阶段的玉米品种数为901个,处于终止阶段的玉米品种数为1 161个,其中,授权品种的审查时长平均为3.9年。1 340个单位或个人作为申请人提交过玉米品种保护申请,其中,种业公司和科研院所分别占65.0%和28.4%;739个单位或个人作为品种权人获得过玉米品种权保护,种...  相似文献   

13.
加入WTO后,开展植物新品种保护显得极为重要。为进一步促进贵州省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开展,分析了贵州省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结合对贵州主要农业科研单位的相关调研结果,针对贵州省植物新品种保护中存在的保护申请总量偏低、申请主体结构失衡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有利于育成和推广更多的植物新品种,鼓励更多的组织和个人向植物育种领域投资,从而推动我国的种子工程建设,促进农林两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通过对我国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现状的分析,对比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1991年文本,总结出我国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在法律位阶、保护范围、权利内容、保护期限、权利限制和禁止性规定等方面存在主要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1991年文本,制定《植物新品种保护法》,从立法目的、扩大保护范围、拓展权利内容、延长保护时间、明确农民“自繁自用”含义,以及保持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统一等方面,提升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法律位阶,全面加强对我国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分析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三多三少"现象,进一步揭示出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体系存在的问题,从做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全面从严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强化问题导向和先行先试等方面,提出了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体系的对策建议,以推动品种不断创新,实现种业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湖南省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调查问卷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影响湖南省品种权申请的因素及授权品种的开发推广等问题,并就如何加强我国品种权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DNA分子标记在植物新品种保护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鹤  张文庆  赵敬东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6897-16899
阐述了我国在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介绍了DNA分子标记技术与其在植物新品种保护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在充分分析日本植物新品种保护概况和审查情况的基础上,围绕适用法律、审查方式、保护目录3个方面比较了中国、日本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并且提出了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9.
余淑 《北京农业》2012,(12):173-174
通过对我国林业新品种植物保护制度发展变革趋势、实践保护运行状况、建设保护制度思路的探讨,对提升林业资源有效利用率、促进新林业品种植物的完善保护管理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天津市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天津市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针对当前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该建立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管理体系,提高植物新品种保护水平;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植物新品种保护意识;制定激励政策,提高品种权申请量;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执法力度,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