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人类活动对河龙区间潜在自然植被的干预强度
作者姓名:李文栋  姜悦  李博  田璇  黄艳平  付金霞  李志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摘    要:[目的]探究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潜在自然植被(PNV)的时空变化规律,查明人类活动对该区域PNV的干预程度,可为区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河龙区间1960—2017年气象数据和1990—2018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技术和综合顺序分类系统(CSCS)模拟并分析了河龙区间1960—2017年PNV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1990年以来人类活动对PNV的干预强度。[结果]河龙区间稳定的PNV类型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序为:暖温微干温带典型草原类、暖温微润森林草原类、微温微润草甸草原类、微温微干温带典型草原类。不同年代各PNV类型重心发生不同程度的迁移。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耕地和林地为主。草地、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呈增长趋势,而耕地和其他地类呈减少趋势。各地类重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受人类活动影响,草原类PNV的30.9%~36.2%和11.4%~18.5%面积分别转变为耕地和林地,森林草原类PNV的19.0%~32.6%面积转变为耕地,潜在草地区转变为林地的面积比例逐年增加。[结论]人类活动对PNV的干扰动态变化度在1990—2000年和2010—2018年较大,尤其是2010—2018年,且现有林地是否持续存活需要多关注。

关 键 词:潜在自然植被  干预强度  综合顺序分类系统  河龙区间  人类活动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研究》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