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机采棉种植模式下不同棉花品种适应性研究
作者姓名:徐道青  郑曙峰  刘小玲  王维  阚画春  陈敏  李淑英
作者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合肥 230001
基金项目: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利用养猪场粪污生产作物专用有机肥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202104a06020020);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皖北综合试验站”(CARS-15-37); 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安徽省油料作物产业技术体系”(ahxdny-4);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棉花绿色施肥与机械化栽培技术研究”(2023YL006)
摘    要:明确各品种在机采棉种植模式下形态、生理及产量因子变化,为长江流域棉花机械化生产中品种选择提供理论基础。通过2018—2019年大田试验,以‘中棉所63F2’(杂交棉品种)低密度(4.5万株/hm2)为对照,研究‘中棉所63F2’和‘中棉所425’(常规早熟棉品种)、‘中棉所50’(常规早熟棉品种)等3个棉花品种在高密度(9.0万株/hm2)机采棉种植模式下的品种生育进程、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变化。结果表明,各品种在机采棉种植模式下,其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成铃数及产量均高于对照;‘中棉所63F2’单铃重、籽棉产量高于2个常规早熟棉花品种,但未达显著水平。常规早熟棉品种‘中棉所425’、‘中棉所50’成熟较早、集中成铃,适宜长江流域一年两熟模式下连茬种植。

关 键 词:机采棉种植模式  适应性  棉花  叶面积指数  产量  品种  
收稿时间:2023-03-14
点击此处可从《农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农学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