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后代的遗传分离分析
引用本文:郭金涛,赵金良,颜标,唐首杰,李思发,叶卫,符云,陈辉崇.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后代的遗传分离分析[J].中国水产科学,2013,20(3):528-535.
作者姓名:郭金涛  赵金良  颜标  唐首杰  李思发  叶卫  符云  陈辉崇
作者单位:1. 上海海洋大学 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1306
2. 广东省淡水名优鱼类种苗繁育中心, 广东 番禺 511453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项目(CARS-49-4B).
摘    要:应用微卫星标记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杂交后代(F1、F2)的遗传分离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在86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21对在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中存在差异等位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共检测出59个等位基因,包含32个尼罗罗非鱼和24个萨罗罗非鱼特异等位基因.F1观测杂合度(Ho=0.998)大于 F2(Ho=0.739), F2有效等位基因数(Ne=2.4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0.497)与 F1的(Ne=2.45、PIC=0.489)相似.F1中所有位点均表现为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杂合基因型.F2中位点等位基因分离情况各异,通过卡方检验,有18个位点符合孟德尔遗传(P>0.05),2个位点GM145、UNH003表现为偏离孟德尔遗传(P<0.05),1个位点GM276不分离.在18个孟德尔遗传位点中, F2中尼罗罗非鱼特异等位基因频率为48.3%,萨罗罗非鱼特异等位基因频率为47.7%;基因型出现F1型、尼罗罗非鱼型、萨罗罗非鱼型的比例分别为58.2%、19.9%、21.9%.结果表明, F2较好地继承了F1的遗传杂合性,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

关 键 词:尼罗罗非鱼  萨罗罗非鱼  杂交后代  微卫星标记  遗传分离
修稿时间:2013/5/29 0:00:00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水产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水产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