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2种大洋性柔鱼类角质颚形态识别法的比较
引用本文:苏杭,方舟,陈新军.2种大洋性柔鱼类角质颚形态识别法的比较[J].海洋渔业,2016(3):225-235.
作者姓名:苏杭  方舟  陈新军
作者单位:1.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201306;远洋渔业协同创新中心,上海201306;2.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201306;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1306;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远洋渔业协同创新中心,上海2013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41476129;NSFC41276156),国家863计划(2012AA092303),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BAD13B01)
摘    要:依据中国鱿钓船2013年8~10月在北太平洋海域采集的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和2014年4~7月在中东太平洋海域采集的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样本,分别运用传统测量学法和傅里叶分析法对2种柔鱼类的角质颚进行识别,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运用传统测量学法共选取了12项角质颚参数值比较形态差异;角质颚外部轮廓形态通过软件转化为20组傅里叶代码(EFDs)后选取77个傅里叶值进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2种柔鱼类上、下角质颚形态在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UCL)、上喙长(URL)、上喙宽(URW)、上侧壁长(ULWL)、下脊突长(LCL)、下喙长(LRL)、下喙宽(LRW)、下侧壁长(LLWL)、下翼长(LWL)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上翼长(UWL)、下头盖长(LHL)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传统测量法中下喙长(LRL)和下喙宽(LRW)与胴长(ML)之比主成分得分最高;傅里叶分析法显示上角质颚前16主成分可以解释总变异的83.58%;下角质颚前16主成分可以解释变异的73.76%。逐步判别分析将上头盖长(UHL)、上喙长(URL)、上侧壁长(ULWL)、下头盖长(LHL)、上喙长(URL)、上喙宽(URW)与胴长(ML)之比纳入判别分析函数,总别正确率为95%;傅里叶分析法将18个傅里叶值纳入判别函数,上颚总判别率为97.6%;下颚总判别率为85.7%。总体而言,2种方法对柔鱼类角质颚判别均有效,且上颚区分效果更明显。本文为头足类的种类判别提供了更多的且有效的识别方法。

关 键 词:角质颚  传统测量学法  傅里叶分析法  柔鱼  茎柔鱼  判别分析

Beak shape identification of two oceanic squids based on different methods
Abstract:
Keywords:beak  traditional morphometrics  elliptical fourier analysis  Ommastrephes bartramii  Dosidicus gigas  stepwise discriminant analysis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