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不同耕作和施氮模式对淮北地区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引用本文:李金鹏,黄敬尧,李中蔚,刘慧莲,程 馨,李博文,李金才,宋有洪.不同耕作和施氮模式对淮北地区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4(2):195-205.
作者姓名:李金鹏  黄敬尧  李中蔚  刘慧莲  程 馨  李博文  李金才  宋有洪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871563);安徽农业大学引进与稳定人才项目(yj2019 01);安徽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十四五”计划项目
摘    要:为明确不同耕作和施氮模式对淮北砂姜黑土地区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烟农19为试验材料,设置旋耕+氮肥基施(RW)、旋耕+氮肥后移(RA)、翻耕+氮肥基施(DW)和翻耕+氮肥后移(DA)共4个处理,开展了大田小区试验,考察不同处理下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根系分布、水分利用效率(WUE)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相同施氮模式下,翻耕较旋耕显著提升了小麦产量,增产的原因是穗数、穗粒数和粒重的显著增加;相同耕作模式下,氮肥后移(RA和DA)的产量较氮肥基施(RW和DW)分别提高了25.54%和17.94%。翻耕和氮肥后移均增强了花后旗叶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了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以及花后光合同化物积累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和总干物质积累量。RA、DW、DA处理较RW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开花期0~60 cm土层的根长密度、根干重密度及WUE,其中WUE增幅分别为21.35%、12.71%和31.21%。综合来看,在淮北砂姜黑土地区采用翻耕结合氮肥后移的种植模式能延缓小麦花后旗叶衰老,维持叶片光合能力,增加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促进根系生长,实现产量和WUE的协同提升。

关 键 词:小麦  耕作模式  施氮模式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点击此处可从《麦类作物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麦类作物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