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不同栽培方式下马铃薯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动态变化
引用本文:刘高远,郭天文,谭雪莲,马得祯,张国宏,陈光荣.不同栽培方式下马铃薯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动态变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4,33(4):19-24.
作者姓名:刘高远  郭天文  谭雪莲  马得祯  张国宏  陈光荣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兰州 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兰州 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兰州 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兰州 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兰州 73007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61042)、甘肃省水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和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开放基金项目(GSCS-2012-13)
摘    要:采用平板计数法,以连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栽培方式下马铃薯根际及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轮作、小倒茬根际及非根际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固定套作与连作;固定套作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高于连作;轮作与小倒茬处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连作土壤中真菌数量高于其他处理,与轮作和小倒茬差异显著,与固定套作则无显著差异;小倒茬土壤中真菌数量高于轮作,差异显著。轮作与小倒茬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最大值均出现在苗后25、45d;固定套作根际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苗后25、45d,而非根际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最大值出现在苗后25d;连作根际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均集中在苗后25d,变化幅度较小,而非根际土壤中细菌的最大值出现在苗后45d。

关 键 词:马铃薯  栽培方式  土壤微生物  细菌  真菌  放线菌  连作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