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玉米丝裂病发生的数量遗传分析
引用本文:魏昕,李丽华,王娟,樊庆琦,兰海,吴元奇,荣廷昭,潘光堂.玉米丝裂病发生的数量遗传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8):2235-2240.
作者姓名:魏昕  李丽华  王娟  樊庆琦  兰海  吴元奇  荣廷昭  潘光堂
作者单位:[1]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教育部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四川雅安625014 [2]河南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 [3]菏泽学院生命科学系,山东菏泽274000 [4]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0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 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948"计划) ,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 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四川省"十一五"玉米育种攻关项目,四
摘    要: 【目的】分析玉米丝裂病发生的遗传机制,为选育抗丝裂病品种和高效改良感病材料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运用六世代平均值分析法和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普通玉米自交系R08与975-12杂交组合的P1、P2、F1、F2:3、B1:2和B2:2 6个世代群体的种子丝裂病进行分析。【结果】玉米丝裂病的遗传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在F2:3、B1:2和B2:2 3个家系世代,主基因方差分别为201.45,31.99和31.99;多基因方差依次为11.04、81.14和0.00。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11.31;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4.47,显性效应值为10.85。主基因遗传率在F2:3和B1:2两个分离家系群体中为81.31%和21.56%,多基因遗传率为4.46%与54.68%。B2:2家系中未检测出多基因的存在。【结论】玉米丝裂病主要由加性主基因控制,在抗病育种中可在早代高强度选择,对感病自交系可采取回交转育的方法进行改良。

关 键 词:玉米  丝裂病  主基因+多基因  数量遗传分析
收稿时间:2007-04-24;

Quantitative Genetic Analysis of Silk Cut in Maize (Zea mays L.)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业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业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