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安徽省四类稻谷比较优势及近期产量趋势分析
引用本文:盛承发,岳永德.安徽省四类稻谷比较优势及近期产量趋势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1,28(2):109-114.
作者姓名:盛承发  岳永德
作者单位: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2. 安徽农业大学植保系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科技攻关项目;KZ95T-07;
摘    要:分析安徽及其他主要省市区1997-1999年4类稻谷的比较优势并预测近期产量增减趋势。在影响一地区稻谷总产的5个因子中,种稻相对效益X与当地稻谷近2年和近7年总产比Y1或Y2之间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准,回归式分别为Y1=0.7800+0.1065X(r=0.475,P<0.05)和Y2=0=.05124+0.03401X(r=0.534,P<0.02)。其他4个因子即稻谷单产、总产、种稻每一劳动日净产值以及农民年人均所得(收入)与总产比Y1或Y2的相关系数均未达显著水准。此二回归式意味着在一般情况下,一省市区种稻相对效益X每增加1,Y1即近2年稻谷总产比就可能上升10.65个百分点,Y2即近7年总产比就可能上升34.01个百分点。按1998-1999年平均相对效益,我国早籼稻具比较优势的生产省份是海南、安徽、湖南、广西。中籼稻具优势的省份是云南、贵州、河南、陕西、安徽、四川、重庆。晚籼稻优势省份是湖南、安徽、江西、浙江、广西。粳稻优势省份则是宁夏、黑龙江、吉林、安徽、云南、河南、上海、辽宁、山西、河北、江苏。不同稻谷各类比较优势的顺序是粳稻、中籼稻、晚籼稻,反映高品级大米比较符合当前消费需求。安徽稻谷在全国范围内具整体优势,在华东当数一。由于当前种稻相对效益普遍下降,预计近期我国总下调,但东北和西北地区有上升之势,南方不同省市区及不同各类和品级的产量则依各自优势状况而升降。

关 键 词:稻谷  比较优势  产量趋势  种植区划  安徽  相对效益  早籼稻  中籼稻  晚籼稻  粳稻
文章编号:1000-2197(2001)02-0109-06
修稿时间:2001年1月2日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